查看原文
其他

梦想的凭据:凭什么爱一定能战胜恨?

Nancy Hill 高塔与守城者 2020-10-11

没有马丁路德金的信仰,

我们还能否有他的梦想?

Can we have Martin Luther King’s dream without his faith?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至今仍然于全世界回响。这篇演讲也被编入了我国的中学教程。

演讲中说到: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奋起,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马丁•路德•金的信念从何而来,他凭什么坚信这真理将会实现?这周我们与你分享的是一篇哈佛教育学院教授Nancy Hill所写的文章:《没有马丁路德金的信仰,我们还能否有他的梦想?》



//////////

有许多投身于种族平等的人,他们并不信仰上帝。在今天,我们还需要基督信仰来实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吗?或许,基督信仰对马丁•路德•金的深刻影响,只不过是出于历史原因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尊敬的马丁•路德•金博士认为,他对于基督信仰和耶稣基督事工中真理的理解,与他为公平正义而战的理想和目标密不可分(他不仅是为穷人和非裔美国人而战,也是为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而战)。1967年4月4日,在演讲“比越南更远之处”(“Beyond Vietnam”)中,他说到:

“我的呼召带领我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我必须在耶稣基督的事工中去实践我自己使命的意义。对我来说,基督的使命十分清晰地指向和平,因此,有些时候我很惊奇有些人会问我为什么要反对战争(越南)。难道他们不知道福音是给所有人的…给他们的孩子也给我们的,给黑人也给白人,给革命者也给保守者。他们难道忘了我的使命是顺服那一位?就是以完全的爱去爱他的仇敌,以至于为他们而死的那一位。作为这一位的忠诚的管家,我能用死亡威胁他们吗?还是我必须与他们分享我的生命呢?”


马丁•路德•金发表题为《比越南更远之处》(Beyond Vietnam)的演讲。时间:1967年4月4日。地点:纽约河滨教堂(The Riverside Church)

接下来的演讲中,他说:

“在一切关于种族、国家、信念的呼召之上,是一个儿女和兄弟和使命。因为,我相信天父深切的关心我们,尤其是祂那些遭苦难、被抛弃的孩子们。今天晚上在这里我是为他们发声… 我们被呼召而说,为那些软弱的人们、无法发声的人们、我们国家的受害者们、被称为’敌人’的人们,因为没有什么人能证明他们比我们的兄弟渺小哪怕是一点。

怜恤和非暴力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帮助我们理解敌对的角度、倾听他们的问题,并了解他们对我们自己的评价。从敌对的观点,我们会确实看到我们自身处境的软弱。如果我们足够成熟,从那些被称为反对者的兄弟身上,我们或许能学习、成长、受益于他们的智慧。”


金对于非暴力的投身无疑根植于他对上帝的信靠。这绝不只是一个道德立场和高地。出于信仰,他在根本上相信非暴力对于和解的功效。正如他所说:“今天我们有一个选择:非暴力共处或者是一起暴力毁灭。


“世界范围内成为同伴的呼召,其实是呼召对全人类的全然接纳的、无条件的爱,是超越群体、种族、阶级、国家的邻舍一般的关怀。这常被人误解、误读的理念,或许过去被当作一种软弱怯懦的力量而刻意被忽视,而现在却成为了人类存续之绝对必需。”


对于金而言,非暴力抵抗最终必将胜利,原因在于,宇宙的创造者所设立的、关乎人类繁荣的模范及法则就是:爱比仇恨更强大。如果我们把金的信念中信仰根基的部分去掉,我们可以继续非暴力抵抗,但我们不会有终极的确信:爱必将得胜

在那个时代,许多站出来支持种族平等的基督徒领袖都失败了,但是,当金看到60年代的美国时,他发现美国需要更多,而不是更少的真基督信仰:“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兴起而实践它所秉持的信念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时不证自明的,所有人被造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人人平等的真理是一个根基,不仅是对于向往一个公正社会的美国而言,也是国际人权运动的根基。在历史上,这个运动的起源于犹太-基督教,而只要我们打开新闻看看,就能知道其他的思想体系(无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不支持人的根本性平等。

实践这个国家所信仰的人人被造而平等,会是怎样一幅景象呢?金这样说的: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必需经历一场价值观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赶紧开始一场转变,从指向物质的社会到一个关怀人的社会… 真正的怜恤不是扔给乞讨者一枚硬币,而是看到造成乞讨者的这个体系需要重建。”


耶稣给予了金一个关怀人的模范,耶稣寻求认识不同的人,理解他们内心所想,带给他们原谅与和解。耶稣成为了金非暴力抵抗的榜样,他爱仇敌,他的爱罪总胜过了仇恨。那么,大多数当代大学为什么批评基督教呢?

当我表明我是一个基督徒,人们总是会对我必定是一种怎样的人,浮现一种特定的观点 —— 一他们认为基督徒的身份和他们看到的专业性不一致,特别是在我哈佛的同事之间。说我是一个基督徒,这对我的同事们意味着,我思维狭隘,反对教育,恐同,有些排外,苛刻论断。媒体经常传播这样的观点,也的确有一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相信或实践着这些观点。

作为一个教育学教授,反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也非常努力避免思维狭隘或武断。文化信念和人类发展的专业领域也让我非常难成为恐同或恐外的人。但是,我仍旧是一个基督徒。实际上,我认为,我的基督信仰与爱和我不同的人之间并不存在张力,反之,真正的基督信仰敦促我爱那些和我不同的人。

耶稣从没有强迫过任何人归信基督教。他给了我们怜悯和如何彼此相爱的榜样: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这样就可以做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马太福音5:43-44)


耶稣就近那些失去权利的谦卑人。环境艰难、人的潜力没有实现的时候,他悲伤哀叹。他不责备获取,他给与了一个更好未来的盼望。

真正的基督信仰会带来对他人无条件的爱。从基督信仰的角度,每个人都是按着上帝的形象被造,这意味着我们视彼此都一样的美好、有价值,而我们的不同互相补充彰显出上帝的完全。当我们看彼此都是按上帝形象被造的、每个人都反应了上帝属性的一部分时,我们更容易彼此和睦、怜悯相待。

但是,我们必须把真正的基督信仰,和这信仰在任何具体的文化、政治、政府建构中的表现,分别开来。基督信仰并不是从某个政府结构中诞生的。一些一世纪的犹太人期望基督能够解决与罗马的政治问题,他们希望借由一场战争,耶稣和他的跟随者取胜统治其他人。然而,基督有一个比这更为宏大的救赎目标。基督以超越政治观点的、更宏大、宽广的事物来呼召他的门徒。这些门徒从自己破灭的政治抱负中清醒过来。


耶稣挑战当时的宗教掌权者应更有怜悯,而不是拘泥于教条律法。他挑战最初一批的门徒(犹太人——被拣选的族类,他们的自我认知具有排他性),应当更为包容,接纳外邦人(比如撒马利亚人)、穷人、匮乏的人、病人、被社会所抛弃的人。

但或许是4世纪,从康斯坦丁将基督教作为国教开始,基督信仰和表达开始和政治权力紧密相连。伴随而来的,还有以基督教为名的政治压迫:殖民、镇压、种族灭绝、文化摧毁。对很多人来说,基督教的表现形式已经变得与西方文化模式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因此,一些人认为,成为基督徒就意味着“西化”。但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观念。基督信仰并不诞生于西方,而是从中东地区兴起,并且从一世纪以来,基督教就毫无疑问是一个多种文化的运动。新约使徒行传记述了耶稣死而复活后的早期教会,包括第一个归信基督信仰的非洲人。实际上,整部新约都一再地强调基督教会多文化和多种族的性质。使徒保罗在描述教会的时候,说到:“ 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唯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歌罗西书3:11)在圣经的最后一卷书中,这样描绘到教会最终的样式:“此后我观看,见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是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来的” 敬拜耶稣。(启示录7:9)


让我们在文化上变得相近并不是耶稣的目的,也不是基督信仰真正的目标。其实,我们应该在表达信仰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在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世界范围内的教会就是如此。基督信仰是最为广传的普世信仰体系 ——几乎覆盖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包括许多中国人、非洲人、南美人,而不只是北美和欧洲。

那么,为什么对于不同的文化、种族、群体,基督信仰都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呢?许多的信仰都在表达爱与怜悯的内在价值,而耶稣的表达与众不同。耶稣是透过甘愿为他的“朋友”和“敌人”舍去生命来彰显爱和怜悯。他的死亡和最终的复活给予我们平安,并且人我们互相和好,也与上帝和好。他所行的神迹奇事证实了他的身份,而他所做的于我们所期望的截然不同。他的选择是,为了爱仇敌而死。

我自己的研究是关于理解世界观在种族间的差异,特别是育儿观念的差别。我们能够看到世界观如何社会化、普世化、内在化。当世界观这样发展的时候,我的倾向于将自己视为“正常的”,而将差异视为不足。这就部分导致了,西方和强势文化的基督教表达(压制而不是爱),使人感到困惑,并且与那些真基督信仰的理解混在一起。

社会化的目标是,严格以社会倡导的方式、信念、价值来训练儿童,使他们符合现实。文化目标与信念越深的内化,个体越能紧密融入社会,与社会无缝对接并在其中获得成功。这种社会化几乎从一开始就立马启动,而我们的教养行为精确并隐蔽的将这些价值社会化。正是因为我们的信念体系深刻、全面的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观点与诠释,我们会很容易去论断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但是,耶稣却鼓励我们怜恤不同的人,并且拥抱和爱我们的敌人。证实透过这样的怜恤和爱

马丁•路德•金以及真基督信仰都激励我们爱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即使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并不习惯这样去做。除了耶稣的榜样,还有什么别的世界观能够提供一个根基令我们确信,我们能够以谦卑和爱来包容那些迫害我们的人,以至于他们的心意回转?也许有,但我从不曾见到。

本文由塔城翻译。原文链接:http://www.veritas.org/dream-without-faith/



往期推荐


流亡者的忠诚与反叛之路

约翰•派博的贝壳:如何让千万年轻人逃离“美国梦”?

流泪谷与自由之路 — 记念朋霍费尔

Boyce学院2017毕业演讲:神圣的精神分裂

从耶鲁经济系到哥顿神学院:于恩典中不断求索

谷歌青年提问纽约牧师?<Talks at Google>


欢迎关注、留言、分享  |  高塔与守城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