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潮文萃|李裕民:做学问不是电子检索

唐潮杂志 唐潮杂志 2022-03-19


>>栏目介绍<<

往期《唐潮》,收录了大量精彩的老师访谈和约稿文章,这些都是《唐潮》的宝贵财富。在学术自媒体平台高度繁荣的今日,这些资源,不应被束之高阁而蒙尘,也不该闭门造车而独享。编辑部将它们重新誊录,配图辅之,制成“电子版”《唐潮》,拟名《唐潮文萃》,作为公众号的固定栏目之一,陆续放送,以飨读者。


务实求真

——李裕民教授采访记

葛 洲 子





李裕民教授简介:李裕民,1940年3月生,浙江省桐乡市人。1959年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1963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成为新中国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68年被分配到山西大学任教,1986年晋升教授,1997年调入陕西师范大学,后为博士生导师。从事道教、佛教、宋史、古代文献、古文字以及地方史志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点校古籍2部。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代表著作《宋史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宋史考论》(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出于对李裕民教授治学方法的向往和治学精神的敬重,我们《唐潮》编辑部三名编委于2008年12月4日晚在位于雁塔校区的李裕民教授书室采访了李老师。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编者:李老师,我们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想请您谈一下治学的方法。您觉得作为本科生怎样掌握治学的方法?


李裕民(以下简称李):

多向大师、名家学习,可快速地提高自己。应该多看一些名著,懂得鉴别书籍的优劣。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写得很好,文笔非常优美,薄薄一本书就把中国历史归纳进去了。可惜只写到东汉部分张就英年早逝了,全书没写完。讲到当代的大家像何炳棣,这是在国际上首屈一指的研究大问题的专家,他的一本《读史阅世六十年》是讲他个人的心得体会的。

还有就是良好的学风。老师同学间互相交流研究心得,取长补短,形成自由开放的学风,对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都有利。在杭大(浙大)上学的时候,得到徐规教授(宋史专家)编者的指点,他是著名史学家张荫麟的高足,张又是梁启超的得意门生。徐先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对我毫无保留,那时起我逐渐掌握了研究历史的方法。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在北大的时候,同学交流成为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学之间什么都可以聊。很多人只是闭门读书,认为聊天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认识并不正确。每个人读的书总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交流可以可以互换思想,有利于迅速提高。



宋代的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士人很注重交流,有幅传世的名画《西园雅集图》,上面画王诜和友人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等人在一起交流的场面。宋朝人讲究知识面要宽,当时有句话“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说的是几天不读书,大家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就要落伍了。


图为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


编者:在考察研究某个历史现象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李:

第一,史料问题。做学问,一定要掌握全面的资料,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再像做置换反应那样把自己得出的认为正确的东西代入,这样做出来的学问才经得起推敲。我做的第一篇文章是与郭沫若先生商榷的,我当时读了大量郭氏的书,掌握了大量关于这个题目的资料,才敢写这一篇文章。切忌先入为主,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带入研究中。做学问要打好基础,史料要选取第一手的。很多人认为现在有了电子检索等工具上的进步,只要进行检索然后把材料一铺排就可以了。那么做学问岂不成了电子检索?做学问哪有这么简单?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厚积薄发。民国初期那一辈学者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旧学功底好,很多人能背十三经的。现在的学者只用电子检索是会犯错误的。有一位年轻学者研究某一部书,用的是电子版四库全书,国图有位先生把馆藏的清抄本拿过来一对,结果发现电子版误脱了许多。连原始资料都不齐整,做出来的文章还有什么价值呢?

第二,考据问题。考据是研究的基本功,要学会鉴别史料,恢复被歪曲的历史真相。编年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为了过考据这一关特意选取了《刘恕年谱》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题目。当时做的时候,把关于刘恕的材料搜集到一块,然后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这些材料分成三种:一是有明确纪年的。这些材料比较好处理,通过这些明确的年限可以把个人经历的大致框架搭起来。二是没有明确纪年,但是有发生地点或事件。比如看到某人在何地做某事这样记录,然后对比某人何时在同一地点为官或做同事件,就可以把这些没有纪年的材料鉴别后安排到有明确断代的事件前后。三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参照物的材料。这类材料就比较难处理了,只能通过分析把这些材料大概放入某个时间段,然后不断地求证,文章也随之不断地修改。拿《刘恕年谱》来说,这篇文章是我1963年写成的,邓广铭先生看了以后表示满意。但是一直等到1978年才发表,修改了一些内容。等到1999年收到《宋史新探》的时候又进行了不少修改。



编者:您刚才提到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现在西方史学界有兴起的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历史学有一种反动,认为历史记载都是不可信的。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试图通过对传世文本的分析复原19世纪法国下层社会的心态状况、招致了不少批评。那么历史研究到底存不存在真实性?


李:想要全部复原历史的原貌是不可能的,但是还原一些历史真相还是有可能的。历史上留下来的史料很多,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甄别。在《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宋太祖“独跃马截流先渡”,平定濠州,但是在《通鉴》中的记载却是康保裔帅橐驼军涉水,“太祖皇帝继之”。南方不产骆驼,南人见了就怕,“遂拔之”。显然,宋史本纪把康的功劳移到了太祖头上。再看《宋史康保裔传》对平定濠州之事只字不提。负责《通鉴》编築的司马光官至哲宗朝的尚书左仆射,不会故意抹杀宋太祖的功绩,而且距事发时间又近,所以《通鉴》中的记载是可以相信的,作伪的只能是《宋史》的作者。作伪有许多种,不说也是一种作伪。在史料考证的过程中我们就像一名侦探,把关于同一事件的材料拿出来对比一下,往往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了。关于一件事只要留传下了充足的史料,就有可能把真相搞清楚。那些认为历史记载都是不可信的、虚无主义的论调都是不可取的。


编者:您多次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出大师最好最多的有三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是北宋中期,一个是民国初期。在现在的时代环境下,我们在学术研究中想要超越前人是不是很困难?


李:我说的超越前人困难是指在学术地位上,是在全局宏观上。像陈寅恪、王国维他们,在史学、文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站在学术界的顶峰,这点我们现在要超过他们很难,几乎不可能。但是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超越他们是可以的,现在一些研究比他们的成果更深入了。我们这一代人成为大师不可能,并不代表我们治学就可以不努力。我们还是要努力成为同时代人物中的顶尖。成大师不可能,成“小师”也可以啊!不要迷信教科书和权威,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恢复历史真相,只有在争论和批判中才能发现、解决问题。不要害怕批评,只有在批评中才能提高。错误像灰尘一样,扫也扫不完。教科书中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商権的。中国人因为在晚清落后了,受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刺激,认为凡是变法一定是好的,所以同情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在教科书中的表现就是把王安石变法抬得很高,其实正是王安石变法打断了原有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局面,把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好的政治体制破坏了。王安石变法给北宋灭亡埋下了伏笔。

编者:李老师,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多多少少碰到这样的困惑:历史有没有用?学习历史有没有前途?您作为一个涉足历史研究多年的学者能不能说说您的体会。


李:研究历史的人很苦,第一要坐冷板凳,很少能一举成名;第二发不了财,不像学经济和干科研的;第三成本大,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没书不行。不过我觉得困难是暂时的。日本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历史也被冷落。因为当时人们最重视的是发展生产力,追求物质。有一位跟我同辈的历史学者当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选择了历史,旁人很是不解,觉得他工科也学得很好,应该选择学工科才更有前途。后来日本经济情况好转了,经济发达了,现在日本人已经不这么看了,回过头来学历史的人又增多了。去日本的时候我碰到一个博士生,已经40多岁了。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龄了还跑回来学历史。他告诉我说,每天上班都是机械一样的重复工作,没有意思,回来学历史充实一下自己。这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了以后,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已经不再那么强烈,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再过二三十年也会到达这个阶段,到时候历史学就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这里编者认为还有必要讲一个小插曲:
      我们本来在11月6日晚采访了李老师,并且写好了采访笔记。但我们将样稿送给李老师审阅后,他很不满意,不顾自己时间紧张,特意安排我们再去一次他家,而且坚持让我们自定时间,这才有了12月4日的重访。原来李老师看到我们的原稿没有突出重点,怀疑我们有“应付差事”的心态。因此他特意嘱咐我们要重视每一次实践锻炼的机会,并且还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如何在采访稿中抓住主题,突出重点。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李老师是一个很认真的学者,即使是小事也要一丝不苟地去做。这也许正是李老师的“成功之道”吧?


【责任编辑 :高海强、康维】
刊于《唐潮》杂志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总第三十三期



往期推荐

唐潮文萃 | 白建才老师谈时政: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将影响整个国际经济体系

唐潮文萃 | 白建才:认识、教育与资政——我们历史研究的意义

回顾 | 第五分会场纪要(上)——中国近现代史场(二)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录文/彭子铭

责任编辑/傅亭瑄

审核/刘韦辰 张钰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