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风 || 江炜炜:如烛如竹,予吾教诲——记郭海文老师

唐潮杂志 2022-03-19

如烛如竹,予吾教诲

——记郭海文老师

江炜炜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师者如烛,燃泪以助我成才;师者如竹,扶持以助我成长。

“我曾经拾起您的微笑,偷偷夹在我的时光里”。依稀记得,初次见到郭海文老师,是在大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上。当时我坐在座位上,等待开考,心里仿佛有人在敲鼓,咚,咚,咚,我擦了擦手心的汗,握紧了笔。突然,嘹亮的声音从讲台上传来:“考试不用紧张,好好考!”我心里一震,抬头看去,一位面带笑容的老师看着我们。她又问:“你们就是历卓班啊?”我无意识地点点头。老师嘴角含着笑,神秘地说:“我下学期要教你们咧!”我看着老师,心里的紧张瞬间消失了。这便是我和郭海文老师的初次见面。

到了第二学期开学初,我内心悄悄多了一个期待:上学期那位老师,真的是教我们的吗?心中疑虑未消,耳边又传来了熟悉的声音,“你们就是卓越班的小孩吧!”我抬头望去,如同上学期一样凝望着讲台上的郭老师,心里的小人悄咪咪说了句:“原来这位老师是教文献学的啊”,心中对历史文献学的陌生和排斥,也慢慢消失了。这是我和郭海文老师的第二次见面。

自从郭海文老师教了我们班之后,我对文献课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热情。郭海文老师的课堂特别有趣。老师时常会给我们说一些有关自己和文献学的一些趣事。有一次上课,她提到了《红楼梦》。然后老师提及自己上学时,她们的老师说,《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一般人很难再往其中增添一个字。彼时,郭老师的同桌反驳道,我就能增添。她们的老师说道,那你给黛玉所说的“宝玉,你好……”这句话续写一下。正给我们说到这里时,郭老师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郭老师当时的同桌抓腮挠头想了许久,最后扭扭捏捏地说了一句,“宝玉,你好意思!”听罢,我们哄堂大笑。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情,郭老师总会穿插着给我们说,当我们听课听得略显疲惫时,就会被这些小趣事重新吸引住。我想,原来文献,是这么有趣的啊。

不仅如此,郭老师还会经常给我们讲述她的老师黄永年先生。入学以来,我一直都听说,我们院有两位特别厉害的先生:史念海先生和黄永年先生。但是,一直都只是听说,而通过郭老师,我第一次如此具体地了解到黄永年先生。郭老师说,现在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就是被黄永年先生发现并收进图书馆的、黄永年先生的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架、黄永年先生极爱收藏书籍……这其中的一点一滴,郭老师都记得特别清楚。开学初,我们的历史文献学教材更新了,变为《古文献学讲义》。郭老师抚摸着黄永年先生所著的《古文献学讲义》,满怀深情地说,这是她第一次用黄先生所写的书上课。我有时在想,郭老师是在怀念以前的学习生活还是在怀念黄永年老师呢?或者两者都有吧。通过郭老师,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黄永年先生的为人处世和他难能可贵的品质,黄永年先生不再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于我的心中,而是一个鲜活的人。而这,却让我更加敬佩黄先生。

从第一节课开始,郭海文老师就对我们进行了一个月的文献学熏陶——让我们先看书,然后郭老师花四周的时间把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先通讲一遍,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文献学的一些基本常识。随着对文献学的了解逐步深入,我愈发沉醉其中, “四郊西郊争不完、照本改字不太难”、“百宋千元、计页给银钱,汉书换红颜”…… 原来,文献学是这么有趣的啊。不仅如此,老师还会经常给我们的班群发一些与文献学有关的学术性推文,通过图文并茂的推文,我们对文献学的理解更深了一步。郭老师常常说,“先给你们熏陶一下,让你们知道什么是文献学,弄懂这三个字可不容易咧!”

再后来,我们开始讲书里面的内容。在讲到“经史子集”的时候,老师规定我们每个人回去必须要看一本经部的书、史部的书、子部的书和一本集部的书。老师说,“我这么讲,你们是体会不到这些古籍的意味的,只有自己下去认真摸过、读过,才算是懂了”。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了现在。读古籍、读文献的习惯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后来,我觉得要读的书太多了,在微信上问郭老师,“您觉得目前我们应该读哪些书?您比较推荐什么书呢?”郭老师的回答是,“《古文献学讲义》上提到的书,都应该去读一遍”。过了几天,老师在课上提到,看书不用太过着急,没有时间可以先挑书中某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零零碎碎的关于读书的许多建议,郭老师都给我们说过。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读书欲望最为强烈的时期之一了。老师的敦敦教导,我仍铭刻于心。

每次读书时,郭老师都要求我们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她并未对读书笔记做出太多的要求,只是说,要写出自己最真实的读书感受。那段时间,在老师的敦敦教导和悉心叮嘱下,我看了《史记》、《资治通鉴》、《太平广记》和《孝经郑注疏》。虽然由于时间原因只看了其中一部分,但是我对古文献却多了一种清晰的印象。只有真正去翻去看去阅读,才能懂得它们的魅力。这是郭海文老师教会我的道理。在看过一本书之后,我便会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都是一些极为浅显的道理,夹杂着个人的读书感受,除了真实以外,这些读书笔记没有任何优点。但是郭海文老师几次在课堂上表扬了我的读书笔记。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老师说,她能从我的读书笔记里面感受到那种可贵的思想火花。我闻之,心中一震,抬头怔怔地看着老师,就像我初次见到老师那样。那时,我的感受很复杂——从来没有一位老师是这么评论我的读书笔记的,包括我自己。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在老师的接连鼓励下,我养成了好读书和好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叹,如遇良师,师者的一句鼓励,足以成为学生未来的指路明灯。

老师笑着表扬了一些优秀的同学,而后,她停顿了一下,接着对同学说:“其他同学没有收到表扬也没关系,因为我们班同学写的都很好,老师都一一看过了,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敬爱的郭海文老师,她对我们总是那么温柔。忆往昔,曾记得,老师说,她刚刚开始教书时,她的学生的年龄都比她的儿子大,当时她就觉得台下这群大学生可像大人了;后来,一岁接一岁,年年更替,坐在台下的学生们的年龄都比老师孩子的年龄要小,她就把我们当成小孩子了。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吾师是矣。

如今再次回忆起和郭老师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才惊觉,郭老师对我的影响竟是如此大。郭老师不仅改变了我对文献学的看法,还改变了我对读书的态度:只有真正摸到书本,才有可能知道这本书的魅力。前几日重读当年所写的读书笔记,不禁在想,如此稀疏平常的读书笔记,怎么能得到老师那么多次的认可和赞赏呢?可能,是因为真实吧。写文章最基本的底线便是真实。吾师虽不言,身教矣。

梁启超曾言:“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更何况是郭老师曾予我如此多的收获。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注:该文获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届“感念师恩 难忘师情”主题征文活动优秀奖




往期推荐:

斯年已尽,潮生未满|唐潮2020年推送合辑

西岳史风 || 王三义:池岸秋香教泽近——记忆中的大学课堂与大学老师

西岳史风 || 周晓薇:君子之儒行而为教——牡丹园怀念黄永年先生

西岳史风||石晓军:我所知道的恩师胡锡年老师

西岳史风 || 马强:追忆我陕西师大的老师们



文字来源/江炜炜

责任编辑/江炜炜

审核/丁点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