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风 || 吴小龙:史坛红烛照我心——感恩牛致功老师

唐潮杂志 2022-03-19
2019年8月29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隋唐史研究传承奖”捐赠仪式上,我与牛致功老师“结缘”。那是我第一次见牛老师,他坐着轮椅,依靠在家人身旁。此前就听导师王双怀教授说,他的老师牛先生要捐出一百万元人民币,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当时我心中只是充满了敬意,不曾想自己竟会成为切身受益者,敬意中又多了一份感激。从那时起,牛老师学高德劭、无私奉献的师者形象,便在我心中渐渐清晰:70多年来,他犹如史坛的一支红烛,温暖了师大人的心田、照亮了一代代青年学子的前行之路。

牛致功在2019年首届“隋唐史研究传承奖”

颁奖仪式上寄语青年


家国情怀

学而为国 心怀小家

2021年夏天,河南多地发生区域性严重洪涝灾害。94岁的牛老师听力衰减,紧靠在电视机旁,听着新闻报道,不禁泪水浸湿了眼眶,喃喃地念叨着:“河南、郑州,河南、郑州……”老师是河南偃师人,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生逢乱世,炮火连天,颠沛流离充斥着他的生活。对于此次家乡受灾,牛老师感同身受。


牛老师童年时失去双亲,成为孤儿,家境贫寒。学习是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他仅上完初一就被迫放弃学业,直到抗战胜利后,他变卖父母遗留的家产才得以继续读书。高中毕业后,老师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学习。他“投笔从戎”,决定安下心、扎下根,全心全意为祖国国防建设贡献一切。

牛致功(左一)、史念海(左二)和黄永年合影


不久,国家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培养一批建设人才,老师又奉命到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由于努力刻苦,成绩突出,受到历史大家史念海先生的称赞。可在那个年代,即使在大学读书,也并不容易。老师心想,如果要学习,还是要到首都北京,便奋发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然而,刚入学,老师就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三个月后才回到北大。
“我要回到师大去,师大就是我的家”。重重坎坷,让牛老师对“家”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经过再三考量,他终止了在北大的学习,回到母校工作,自此命运便和师大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再也没有分开过。从军队转入学堂,他在师大学习、教书、生活,不知不觉已有七十年,早已把母校师大看作是自己的“第二家乡”。


牛老师退休后,儿女们都希望他放松下来,过一段闲适自得的生活。但老师没有答应,他说:“师大在我最无知懵懂时,教我知识;在我最艰难之时养育我,供我谋生;又在我取得一些成绩时,给我荣誉。她就是我的家,一辈子都要坚守的家。”如老师所言,不论身在何处,最有感情的还是陕师大,以及家里那十几平米的书房。留在师大,是最正确的选择;身在师大,过得便是舒适的生活。


教育情怀

史坛蜡炬 深情守望

牛先生是师大史坛的“守望者”。本科毕业后,先生留校在历史系任教,在教学中做得最多的就是“重复”,重复备课、重复讲课、重复读书。他说,初登三尺讲台时十分紧张,为了避免讲课出现失误,不仅认真备课,还做到了“背课”,提前要一遍遍试讲。一次,他在《人民日报》读到陈垣前辈的一篇文章,得知老先生把《资治通鉴》读了七八遍。牛老师便给自己也定下目标,一定要反复读上几遍,提高专业水平,力求讲出来的内容让学生信服。

牛致功(右二)和赵文润先生(右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者,方能教书育人”。牛老师从历史系调到唐史研究所工作后,开启了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之路。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真工作,与赵文润先生配合默契,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忠于学术,撰写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他的道德、教学、研究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2020年牛致功新书发布会


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言:“越是年纪大,脑筋好像越好用,于是笔耕也就越勤。”牛老师自认为不具备季老的能力,自诩道:“老牛拉破车,慢而不停,每天都有所前进。”退休后,老师笔耕不辍,2020年93岁高龄时出版《安禄山史思明评传》《牛致功隋唐史论集》,共计一百余万字,诠释了“学无止境”的真正内涵,为年轻后辈树立榜样。


史家情怀

史学传承 寄语后浪

“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足矣!”牛老师从入校学习到留校工作,一生几乎都围绕着隋唐史,始终想着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只是退休后精力减退,逐渐告别了历史研究,不得不放弃追求大半生的事业。牛老师的子女都是理工生,无人继承他的史学研究事业。每当想到这里,他总会感到一丝失落和惆怅。
牛老师心怀大志,希望这份事业“后继有人”。而陕师大的隋唐史研究,若要持续、深入发展,还是要依靠师大历史系的年轻后辈来传承、发扬。于是,在他近九十岁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捐赠一百万元,设置奖学金。老师没有任何功利色彩,还特意强调一定不要以他的姓名作为奖学金名称,再三斟酌后,才最终命名为“隋唐史研究传承奖”。他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还把一生的劳动所得全部捐给学校,为年轻人铺设一条前进的坦途。


牛老师心系史学,希望奖项的设立能带动更多爱心人士捐助,使奖项资金不断扩容,得以持续发展,以此鼓励更多优秀年轻人参与角逐,发表更多研究成果,为学术研究培养更多人才,真正推动隋唐史研究事业的传承。他也希望这个奖项可以发展成陕西师范大学的一个品牌奖项,持续闪耀师道传承之光。
“隋唐史研究传承奖”至今已颁发两年,惠及了数十名硕博士、本科生。牛老师正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关注着隋唐史研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未来世界属于勤奋努力的有志者。他寄语青年,要多读书、勤动笔,抓机遇、迎挑战,珍惜时光、不负韶华。希望以己所能,扶持更多有志学子,接过历史研究火炬,开启新征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牛老师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为座右铭,一直走在求知路上:身为学子,他勤奋刻苦,沉浸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与书写世界中,怡然自得;留校后,他秉承“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屹立三尺讲台,坚守史坛七十多年,润物无声;退休后,他又捐赠毕生积蓄,设立奖学金,殷切关怀青年学生,寄语后浪。老师学而为国、教书育人、提携后进,深刻诠释了老一辈教师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史家情怀,激励、提醒着我们年轻一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届“感念师恩、难忘师情” 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略有删减)



往期推荐:

斯年已尽,潮生未满 | 《唐潮》杂志公众号2021年推送合辑

征稿 | 第十二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预告 | 《隋书》原典读书班第二次研读活动

西岳史风 || 王京阳:史念海对地名学的研究

预告 | 《隋书》原典读书班第一次研读活动



图文来源/吴小龙

责任编辑/江炜炜

审核/丁点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