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部的故事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出版社的咖啡厅一周前已装饰起圣诞树,印刷厂上个月就开始派送2020年的台历,外国出版同行的回邮末尾预告了自己年底休假的计划,电梯里同事热闹地讨论着过年抢票的事……当节日的气氛从四面八方悄悄渗透进来,我们在想,繁忙的一年即将结束,2019年,我们当初许下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整理了一下电脑文件夹,编辑部内部五个成员之间的一次聊天的录音还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当然,躺在那里的还有很多别的访谈的音频和视频,拖更罪该万死。)那次聊天其实发生在八月初,距离现在已经足足四个月了。那时候突发奇想,想着自从开始做电台以来,时不常请嘉宾来编辑部,总是聊书,聊翻译,聊对一段历史、一个人物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坐下来聊聊做书的酸甜苦辣呢?我们的编辑部也有自己的故事,于是上着班就摸起鱼来,关上门打开了麦克风。



众所周知,进入2019年,索·恩工作室一共有四位编辑和一位图书设计师,本来想着索·恩4+1组合拉拉编辑出版的家常,插科打诨地就能录完这期节目了,没想到这次充当话题引导者的设计师宋涛直戳痛点,自己人说话也毫不留情。听过我们电台第二期的读者朋友都知道,这位“中高级图形文字装配工”是有点痞,有点混,有点能耐又有点犀利,一个半小时下来,问得我们男默女泪,直叹人间太绝情。




索·恩电台第四期节目:编辑部的故事


节目完整版已上传喜马拉雅FM“索恩thornbird”(时长1:32:32)

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网页链接:https://www.ximalaya.com/lishi/26743757/237118949



听四个月前的录音有意思吗?当然有。别说过三五年或者过一年,月月新,日日新,同一个问题过了四个月再回答一遍,可能都有区别。或许这份问卷值得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答一下。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编辑部每个成员都有自己入行的故事,带着迥然不同的性格及学科、职业背景走到一起,有摩擦,有灵感,有经年累月打磨一本书的耐力,也有以最快速度进入一个新领域的勇气。编舟渡海,道阻且长,虽然做不到“人间指南”,但是对历史真相和审美情趣的执着,让我们做书的每一天都艰苦而快乐。2019,索·恩的第二年,有太多太多想和大家分享;年轻的团队在踏实成长,而总有一天,你会比现在更喜欢我们。



段其刚



传媒大学毕业,从事图书策划十年,索·恩品牌创始人。

2019年编辑过的最满意的书:《西方通史: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周方茹

平底鞋、蘑菇头、长方形眼镜,海边长大,先后求学于北京和伦敦,与书打交道了五年,正在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做书人。

2019年编辑过的最满意的书:《向和平宣战:外交的终结和美国影响力的衰落》和《维多利亚女王:帝国女统治者的秘密传记》。

陈旭泽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入行十年,经验丰富。

2019年编辑过的最满意的书:《梅特涅:帝国与世界》,《自由的流亡者:永失美国与大英帝国的东山再起》和《边境:行至欧洲边缘》。


陈嘉瑜


北漂的吃省土著,新闻学和德语文学毕业,初入行日常怀疑人生。

2019年编辑过的最满意的书:《掘墓人:魏玛共和国的最后一个冬天》和《那些特别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女人们》。


宋涛


自认为太没才气,太没文化,太混子,太粗俗的“中高级图形文字装配工”。



书在当下是什么?“书”还剩下什么?做书有什么意义?

 

对于这个既可以当小学作文题又可以上升到宇宙高度的问题,我们的回答各不相同。

 

现在的书的形式会剩下载体的功能?

在速朽的时代,书是避难所,能让我们逃离占据了我们太多时间的日常琐碎?

与其预设“剩下”,不如说读书更应是我们选择和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做加法的行为?

书籍有着悠长的文化积累和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整体生存下去的人类,我们的教育需要借助书籍积累下来的知识系统,而书籍从来同时兼备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功能,因而在传播过程中一直都很有亲和力?

 

这是一个相当开放的话题,寥寥几句话似乎也不足以充分表达我们的观点,不知道在大家心里,“书”是什么呢?


©patrick tomasso


作为团队成员,我们自己怎样看待索·恩这个品牌?它和其他品牌有何异同?

 

直白地说,由于品种还不够多,不容易看出差别,索·恩所做的历史题材和市场上很多其他品牌乍看大同小异,毕竟研究的历史就是那几千年,翻来覆去也是那些事件;但在我们自己看来,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出发点不同。

 

品牌创立的初衷是希望向读者介绍国外大学教授、一线研究者撰写的,话题在国内相对缺失的历史类好书。索·恩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多方面借鉴国外,希望可以为国内的历史研究者和爱好历史的广大读者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因而在实际选题中,即便考虑到市场销售的难度,索·恩也不会回避一线学者所写的,学术价值更高,写作风格更系统,对待话题发展史更包容也更客观的大部头的历史著作。

 

而且相比起很多知名品牌,我们的内文设计和用纸更有整体性和更雅致,无论大开本还是小开本,我们原本也是从方便读者了解图书信息,方便携带,方便做笔记等出发点进行重新设计的。很多读者向我们反映小开本一旦页数多了就很难翻开,针对这一点,我们决定从明年开始小开本改回裸脊,这样就可以完全平展,消除翻阅的痛苦。


©kaleidico


想做能带来逻辑快感的深度好书,却又要获得市场的青睐,两个愿望矛盾吗?

 

经常有读者说索·恩的书其实有点像商务的风格,“夹在市面上99%偏向故事性的由职业作家所写的历史书和1%的商务汉译名著之间”,也即是所谓“夹缝中求生存”,与其说是一种刻意的定位,不如说是对题材的偏爱将我们带到了这个地方。这种偏好当然不等于晦涩难懂,在分析和阐释与可读性之间的拿捏尤为考验,这中间有意无意、理性感性,读者口味在引导我们,我们也在塑造读者品味。

 

事实上,我们不认为这个问题轻易就能得到解决,和许多其他产品相比,图书在商业上本身就是非常落后的,就算要借鉴已有的成熟的商业模式也不见得条件许可,艰难摸索在所难免, 希望索·恩未来能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为什么有勇气跳出原来的舒适圈?


©cris saur


为什么主动从上一个收益良好的工作圈子跳出来,选择在一个早已与几年前迥然不同的出版大环境中创立新品牌?

 

2018年,市场上已有众多成熟的图书品牌,索·恩创立的时机不见得很有利,但是世上毕竟没有永恒的舒适圈,即便留在原来的团队里,再过个七八年,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和需求类型只怕会更超乎想象。在知识更迭如此迅速的时代,在碎片化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对信息的系统化整理尤为重要,我们做的只不过是提早跳出舒适圈,主动去作准备。

 

跳出舒适圈需要付出代价,面对工作量大增、收入下降等问题,家庭的支持对在新团队中艰难探索的人来说也十分重要。


最后还有一个直击心灵的问题:

你累吗??

 

— “完全不累!”

— “前些年比较累,现在不累。”

— “肉体有点累,心不累~”

— “不累是不正常的!!”

 

不知道大家光看文字能不能猜到分别是谁说出的答案?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同行业的朋友大抵都会反复问自己。2019年即将结束,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呢?


©lance anderson


下期预告:

贴地飞行,索·恩的2019(三):“出不了啊!”

 

更多文章:

一只出版界的荆棘鸟

索·恩电台第三期 | 和时代错位的两位政治家


索·恩读书会期待您的加入,加群主微信:woshi931007马上成为书友,愿与您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我们将在群内不定期举办读书会等福利活动。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