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敏俊:碳达峰碳中和的公共政策



2022年6月16日,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教授应邀参加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十二期“公与共”学者沙龙——“大咖来了”活动,以“碳达峰碳中和的公共政策”为主题做了学术报告。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邹永华研究员主持沙龙。

石敏俊教授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面对的“双碳”压力与挑战。他指出,全球气候治理亟需加强国际社会的协调行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大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艰巨的挑战,需采用“目标倒逼”的方式,制定可行的实现路径和公共政策。

讲座内容重点围绕碳定价的作用和挑战、低碳社会的公共政策等展开。石敏俊教授指出,碳定价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碳定价可能会引发能源成本上升,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冲击,因而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碳定价的负面影响存在担忧。石敏俊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将碳定价和基于干中学机制的内生技术进步结合起来,碳定价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并通过干中学机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从而抵销碳定价带来的能源成本上升及其连锁反应。

参加沙龙的师生与石敏俊教授就双碳目标和相关公共政策进行了交流讨论。石敏俊教授从企业、市场、政府、居民多层面介绍了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公共政策的思考。本次讲座增进了浙大师生对“双碳”目标及相关科学问题的认识,在场师生反响积极,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图为沙龙现场

“双碳”目标:全球的“探索征程”

随着工业化进程,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由于气候变化应对具有全球外部性,减排行动亟需加强国际社会的协调。巴黎协定确定了“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和全球盘点机制,各个缔约方国家需提出自主贡献目标,每5年更新一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建设者引领者的作用。然而,中国人均GDP刚达到1万美元,在“未富”的条件下,就设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雄心目标,碳达峰向碳中和的过渡区间仅有30年。而且中国的碳达峰总量规模大,又面临高碳能源结构和高碳产业结构的挑战,碳达峰后平台期的缓冲时间较为短促,需要加紧步入稳中有降的阶段,才有可能实现碳中和。

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目标倒逼

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促进能源转型,发展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3. 推动产业转型,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4. 发展负碳排放技术,中和碳排放

5. 强化碳排放管理-公共政策: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碳税、碳交易、碳足迹

根据各个研究机构对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的模拟结果,中国能源相关的碳排放预计可以在2025-2030年间达峰,排放峰值为98-110亿吨,均值为104亿吨,2050年碳排放的均值为28亿吨左右。影响碳中和的关键因素主要是能源转型、负碳排放技术-碳汇(陆地碳汇和海洋碳税、CCYS技术)、排放管理-碳定价。碳达峰时间越早,碳中和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碳定价的作用和挑战

碳定价使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鼓励人们改变行为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具体表现为:

1.提高碳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

2.引导企业采用低碳原材料和工艺技术,减少碳排放;

3.引导消费者使用低碳商品与服务,减少碳排放;

4.鼓励创新者和投资者开发低碳产品与工艺技术。

碳达峰碳中和并非免费的,产业低碳转型往往面临着经济社会成本的挑战。不同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不同,需推动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化,降低产业系统碳排放强度。在现有条件下,高碳产业比重大的地区推进产业低碳转型往往举步维艰,产业低碳转型会对区域经济带来冲击。

低碳社会的公共政策

第一,应倡导全民参与低碳社会建设,面对气候变化应对行为的全球外部性,需相应的公共政策,协调个体行为的成本收益。

第二,创造市场机会,使低碳成为商机,通过经济激励调动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参与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

第四,绿色消费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和机制设计,使绿色低碳成为生活消费的新导向。

第五,政府应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增强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的便利性,引导居民的生活消费行为低碳化;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支持市民选择绿色雏形。

第六,重视绿色低碳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


沙龙主讲人

石敏俊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欢迎关注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

低碳战略研究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