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劝基金会10周年大揭秘:一个亿小目标背后的“求索”

王志云 CFF2008 2020-08-20


7月5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基金会开放日”走进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40余名来自上海的基金会、企业、公众伙伴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开放日从游览上海民政博物馆、参观上海公益新天地开始,之后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王志云秘书长进行主题分享。


2019年是联劝十周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上海市第一家民间发起的资助型公募基金会,联劝如何成就今天的全国影响力?让我们一起来通过本次开放日一探究竟。


本文为王志云秘书长的主题分享,经由其审阅发布。谨代表发言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以下为分享内容


欢迎大家来到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2019年,联劝10岁,我们不能再说自己是一个初创机构了。虽然我们离开了初创期,但现在还远没有成熟,目前我们还正在走向成熟,至于这段路要走多久,可能10年,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联劝曾经叫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为什么要改名为联劝?原因我们是国内比较早开展联合劝募工作的基金会,改名“联劝”更能明确表达我们做的工作;同时,原来的名称在中文语境下无法简称,如果总是注册名和传播的机构名称不一致,也容易引发困惑。


最近,我们内部在讨论一个话题:国内很多基金会都开始做联合劝募了,我们还要不要继续?正好最近我们正在做接下来5年的战略规划,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命题,经过30多场访谈,两场内部高层研讨后,我们决定:必须坚持,要坚持做下去。


“联合劝募”要以社会问题为导向


“联合劝募”这个工作方式最早起源于英国,但却是在美国发扬光大,我们最初也是向美国学习。我们理解和实践的联合劝募模式,包括两个关键词:议题筹款和统筹资助。也就是说,联合劝募是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联合企业、公众、公益组织开展劝募活动。募用分离,通过专业透明、高度问责的方式将慈善资源统筹分配给公益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培育扶持公益组织成长并进行公益宣导。



“术业有专攻”,有了分工才有可能产生协作,而协作是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我认为,要在行业中形成一个相对比较良好的生态,一定要有分工协作,而产生合作的基础是有分工并且各有特长。


另一个我们一直坚持的观念是“相信公益组织的价值”。我们对公益组织的发展推动做得未必有多好,但一直在坚持。一定要相信公益组织的价值,尤其是那些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点事的、想要推动改变的公益组织,要相信他们并愿意投入资源,支持他们。


我们原来的使命是“联合劝募,支持民间公益”,但这段时间我们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思考了一个问题——“联合劝募,支持民间公益”这句话好像没讲完,而且也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联合劝募、支持民间公益?”这次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战略规划把后半句补齐。


故事要秒懂,筹款重公众


(联劝筹款的经验分享,请点击此处查看志云秘书长在山东峰会的分享)


联劝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大额资金的支持,其实现在也很少,所以我们特别感恩上海公众的支持,是他们的支持让我们走到今天。


在劝募这方面,无论企业、公众,还是政府,大家还是愿意为听得懂、有情感联结的事做募捐。换句话说,你要传达的是一个特别简单,能感同身受的事情。大家只有理解了,并且觉得这事跟我有关系,然后才可能投入资源。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确实选了一条行业中比较难走的路:我们不是讲自己的故事,而且也不是讲一个故事。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到第10年,筹款要过亿。很高兴的是,我们去年(第9年)就实现了这个目标。


整体来看,我们特别看重公众,我们一个亿的筹款中有5000万来自普通人,这个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这个普通人普通到什么程度?普通到像你我这样。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称得上是一个公共慈善组织,因为我们确实是公众筹款。换句话说,我们募捐最大的来源是公众。


团队管理中“所有者缺位”的挑战

与拒绝“黑暗面”


在联劝内部,我们特别看重伙伴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我们需要这些伙伴认同我们的愿景,这种认同如果一开始来就有自然更好,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会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去引导。


我们现在一共有27个全职同事,大家猜猜我们管理团队多少人?我们的管理团队有12个成员,是一个超级扁平的结构。12个管理成员中,还有10个内部合伙人。



行业中有人认为“所有者缺位”可能是公益组织面临的最大的管理问题。大家都觉得这事不是我的,可能是创始人的事、可能是理事长的事,也可能是秘书长或者总干事的事,反正这个事跟我个人的连接感没那么强。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的个人观点是:公益组织的管理团队作为公共资产的托管人,其实从心态到运作,都可以建立起“托管者”的责任感,相应地,还有托管责任到位后的成就感。


至少,在联劝,我们不断地尝试和强调,管理团队,尤其是内部合伙人团队,应该把个人成长视同为机构成长的“一体两面”,我们什么样,联劝就是什么样。当然,可能因为联劝团队比较小,人少很多事可能就会更容易一点。


我们在工作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黑暗”时刻和事件,公益本来就是认知真实社会最好的途径,包括光明面,自然也包括黑暗面。这种时刻,我们无法避免,只能用职业心态和硬核心态去面对,学会拒绝受影响,不能让“黑暗面”将自己淹没。


月捐,如何筹到更多款项


在国内做月捐做得好的基金会不是联劝,我们去年才刚刚开始做尝试,有两家基金会值得大家学习、观察和模仿,分别是扶贫基金会和壹基金;他们月捐的探索起步比较早,目前的规模也很大,有很多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另外,近期也有一些月捐比较有特色的公益组织,慢慢涌现出来,其中“它基金”和自然之友都很值得大家关注。


月捐要做的好,除了筹款产品要比较清晰,月捐人的维护工作也很重要,否则月捐流失率会比较高,不断流失不断拉新,对公益组织而言,挑战很大。


(王志云秘书长分享)


联劝的月捐,从去年才开始尝试,我们现在有一位全职同事的工作就是做捐赠人维护。我不建议大家拿自己的“拳头”品牌或者核心项目去做月捐的筹款产品,因为这些好产品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也比较容易筹款;如果大家开始发展月捐,随着月捐工作的逐步成熟,可以考虑为机构的行政费用做月捐。因为行政费是很难得到支持的,但如果捐赠人认可机构的项目和品牌,那么月捐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短板。


我觉得月捐还是相对比较狭义的概念,实际上应该是定捐,月捐只是定捐的一种形态。如果一个捐赠人一年只捐一次,但能够持续3年、5年地捐,也非常棒。而且定捐比较容易设计不同的场景捐赠。


“一个鸡蛋的暴走”

联劝是如何做的这么有成效


坦白而言,“一个鸡蛋的暴走”做得好有一个原因是做得早。我们最初是用活动属性吸引人的,这个活动本身够独特,够虐,吸引了最初的一批支持者。


另外的因素是:


第一,有一批核心的志愿者,这个很关键。现在每年活动现场会有600到700个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不是由我们管理,而是由我们的义工管理团队管理;在现场的很多服务和工作,实际上我们都是交给这些核心志愿者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去做,包括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沟通和现场管理,没有这些核心志愿者的支持,很难想象我们的活动可以顺利举办。其中,有些核心志愿者从2012年就开始做志愿者支持,这么多年一路下来,对联劝,对这个活动的感情真的很深。


第二,培养了一批劝募者,在线下活动里,劝募者比捐赠人更重要。我要特别强调一下,不是捐赠人,是劝募者。“一个鸡蛋的暴走”的劝募者主要就是参与暴走的队员和志愿者,这些劝募人不仅帮我们发动公众进行捐赠,也在利用他们的影响力为这个活动进行传播。


第三,积累了一些合作企业,企业并不只是活动赞助,而是通过企业发动企业员工参与。我们的赞助总量近几年基本增长不大,甚至在某些年份还略有下降。但通过一批多年以来一直参与暴走的企业,我们还是影响到了企业员工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恰恰也是公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获得政府的支持,做大型公众活动,没有政府支持不可能做得起来。这么多年,联劝的暴走可以成功落地,实话实说,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


(“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现场)


“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执行基本靠我们自己的筹款团队,每年都做得很辛苦,这么苦这么累为什么不外包给组织活动更专业的活动公司呢?


原因在于我们很清楚:公益是要建立人和人的连接。在活动的某些环节我们还是愿意和专业机构合作的,实际上现在也有合作;但活动整体的组织,我们还是希望坚持工作团队的深度参与。


很多人因为参加了“一个鸡蛋的暴走”,对联劝和联劝的团队产生了信任,从而可能从活动的参与者转化为联劝的志愿者、劝募者等核心支持者。


Q&A交流


Q:联劝应该和企业基金会合作过,能不能分享一些企业基金会的特点?


A:企业基金会除了少部分,大部分还是可以视同为“企业”的一部分,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可以差不多归位企业这个大类思考:企业和公益组织的合作,一般希望在品牌影响力、与主营业务的结合和政府关系这几个方面能有收获。


Q:联劝有5000万筹款来自普通公众,你们是否有大额捐赠人,怎么进行捐赠人维护?


A:目前联劝的公众筹款基本上还是来自于普通公众,真正意义上的大额捐赠人还非常少,现在也还在探索过程中。


捐赠人维护的工作,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有成熟的经验;我们自己也还在学习过程中。在没有全职的捐赠人维护岗位之前,我们的捐赠人维护工作很佛系;现在有了一位全职的捐赠人维护同事,开始慢慢有点积累。


做捐赠人维护首先很重要的一点:要有数据,要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这些工作必须要有信息系统的支持才能有效开展;联劝是行业中比较少的愿意在信息系统开发进行大投入的基金会。


另外不同的捐赠人有不同的回馈诉求,有的希望可以持续提供给他丰富的公益参与机会;有的则希望保持较少的接触;所以要对自己的捐赠人比较熟悉和了解。一般我们会不定期地对捐赠人进行回访,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不同方式的接触了解不同捐赠人的需求。


Q:“一个鸡蛋的暴走”你们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A:近几年“一个鸡蛋的暴走”筹款上升不太明显,差不多稳定在1200-1400万,我们是否已经到了筹款瓶颈?是否还有其他的筹款触发方式?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另外“一个鸡蛋的暴走”在上海做了9年,是否应该突破地域局限复制到外地去,怎么复制?这是另外的挑战和问题。


Q:关于腾讯99公益日,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A:虽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适合参与99,也不能说机构的筹款就指望99,但我还是建议如果大家希望开始进行社会动员和公众筹款,那么有机会参与99公益日还是应该参与。一方面可以跟随行业节奏,感受和实践网络筹款,尽己所能,能筹多少是多少,从中锻炼包装筹款产品、社会动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一次很好的资源置换的机会和资源置换的平台。


▲ “基金会开放日”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品牌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参访国内优秀的基金会,与从业者进行对话,来促进公众对基金会的认知,搭建与基金会交流分享的平台,推动公益行业的合作与发展,促进公益理念的传播推广。


相关推荐



连续5年筹款效率比优于国际标准,联劝是如何做到的?

既能技能升级又能筹款加倍的99又来啦!| 99合作机构招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