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是你吃的东西:你的小情绪可能来自于肠道

祝晨希 酷炫脑 2022-04-26


Daily Times

以下为朗读小姐姐的全文音频

BGM:稻香-周杰伦


作者 | 祝晨希
审校 | 酷炫脑主创 & 小草
美工 | 豆浆
读 | 胡恩
编辑 | 黄喜欢


一年前的暑假,我打了人生中第一场拳击比赛。对比赛的记忆虽然已经渐渐淡去,但是比赛前那一整周的腹泻却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通常拉肚子都是因为吃坏了东西,可是我的饮食和平日并没有什么区别。真正折磨我肠道一整周的是我头脑里极度紧张的情绪。

“我肚子疼” | 图源 giphy


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吧,在一次比赛前、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或面试前、或者一次公众演讲前,忽然感觉下腹阵痛,肠道胀气,腹泻……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肠应激综合症。

肠应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缩写为 IBS ,尽管许多人都经历过,但却是一种至今未被科学家完全理解病因的症状。

肠应激综合症被归类为慢性病,它常常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在你每一次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它都可能会到来,而当那些引发你焦虑情绪的事情过去之后,你的肠道又恢复了原本的健康。

肠应激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它的症状并非是因为肠道组织的变化而产生,而是受我们的情绪影响

而肠道之所以会被情绪影响是因为在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有一根无形的轴线,它被科学家们称作肠脑轴

图源 shs.edu

1.  什么是肠脑轴?


肠脑轴 (gut-brain axis 是使得大脑与肠道产生直接交流的一个系统。虽然被称为肠脑轴,但它并不是一条实实在在存在的轴线。

肠脑轴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大脑影响肠道的同时,肠道也可以影响大脑。肠脑轴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肠道菌群[2]。

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和脊髓。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尤为神奇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 图源 researchgate


你可能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个由 5 亿神经组成的系统十分独特。因为它可以脱离大脑的操控,自行运转,所以它又被称作“第二大脑”

肠神经分布于消化肌之间,主要作用是调节肠胃道消化功能。但同时,它也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取得联系,正是通过肠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中枢神经的连接,肠脑轴得以形成。

2.  肠脑轴中的头号玩家:肠道菌种


图源 The New York Times


肠道菌种microbiota)是肠脑轴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神经系统犹如电话线,只是负责传递信号,而真正的信息源来自于肠道菌种。

肠道菌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伴随着我们的第一口乳液,第一口辅食,还有长大后进食的各种食物,慢慢在我们的肠道中安营扎寨的一群微生物。

也就是说,你吃进嘴里的东西,决定了寄宿在你肠道里的菌种有哪些,每种各占多少[9]。


肠道菌种有好有坏,如果你也很喜欢喝酸奶,那你每天见到的配料表里菌种的名字就是好肠道菌种,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两种菌种在食品营销中被称为益生菌的微生物就是可以和我们愉快相处的菌种。

而另有一些致病菌种,就是在我们“吃坏了”的时候藏在食物里溜进我们肠道的坏菌种。肠道菌种的变化可以通过肠脑轴被传递到大脑,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乃至行为。

图中饼图的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的菌种,我们可以看到肠道菌种伴随着我们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所摄入食物都会不断变化 | 图源pinterest


3. 肠道至大脑:区区肠道菌种如何左右我的大脑?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肠道菌种是如何通过肠脑轴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的。我们还是用肠应激综合征来举例说明。

正常情况下,肠道壁是一道可以让物质选择性通过的墙。我们摄入食物中的营养可以通过肠道壁这堵墙,被传送到血液当中,供给身体能量。而其他物质,比如病毒毒素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穿过这堵墙的。这就保护了我们身体其他的器官和系统。


而在肠应激期间,我们的肠道因为炎症,肠道菌种的构成会改变,同时,肠道壁会变得“容易渗漏”。就像被戳了洞的自来水管壁会漏水一样,病毒毒素也可以从肠道里漏出来,进入血液循环。

血液中辛勤工作的血小板们 | 图源 动漫《工作细胞》


毒素随着血液进入大脑,大脑随之受到影响。除了通过血液,因为炎症所改变成分的肠道菌种还能通过肠神经系统-迷走神经-中枢神经这条通路影响我们的大脑,从而引起情绪和行为的改变[4]。

所以肠应激综合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有心理问题[3]。

4. 大脑至肠道:压力如何影响肠道菌种?

肠脑轴是双向的,所以在肠道菌种影响大脑的同时,大脑同样也可以影响肠道菌种的构成。有研究表明,压力源可以改变肠道菌种的构成。

一项动物实验通过将幼鼠与母鼠隔离来制造幼年压力环境,发现这些从小远离母鼠照顾的幼鼠粪便中的菌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且他们更容易患有肠应激综合症和抑郁症[5]。

图源 twobadmice


突如其来的紧张还可以激发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将压力信号传递到肠道。收到压力信号的肠道肌肉就会减缓蠕动[6],从而节省出更多能量提供给我们需要面对的危机。

5. 从肠脑轴理解身心健康

肠脑轴揭示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密切联系,也给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方面,由于肠道菌种可以影响我们的大脑,许多心理疾病与症状或许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种组成来缓解。研究也证实了这样的方法有一定效果。

科学家们将益生菌移植到自闭症患者的肠道中,在比较他们获得移植前后的焦虑指数后,发现益生菌显著减轻了他们的焦虑表现[7];

图源 foodnetwork

另一项 2016 年的研究也指出,益生菌可以使抑郁症状明显减轻[8];对于普通人,益生菌补剂同样有效用,健康的志愿者在连续摄入四周的益生菌后,对于悲伤情绪的反应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10]

而近年来,市场上各种益生菌补剂的大量推出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众对益生菌的需求与认可。
 
而另一方面,因为大脑对肠道有影响,所以学会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可以减轻甚至完全阻止肠应激的发生[1]

不仅仅是肠道,良好的心理可以对各种生理疾病产生有益的效果。接受长期社会心理治疗的癌症患者比对照组的平均寿命更长,病情发展更慢[11]。

不仅是对于病患,良好的情绪也可以提升普通人的免疫力。研究指出,长期冥想训练可能可以优化我们的免疫系统,让我们的身体在压力期间有更强的抵抗力[12]。
 
图源 healthline


从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生理与心理健康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在压力与逆境时期的应对策略十分重要。学会应对不良情绪不仅可以避免心理问题,还对我们的生理健康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均衡饮食,保证膳食纤维的充足摄入。另外,生姜肉桂等香料、酸奶和泡菜等等,都可以帮助益生菌在我们的肠道中快乐生长,保护我们肠道和大脑的健康。


参考文献

[1]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rritable-bowel-syndrome/symptoms-causes/syc-20360016
[2]Bercik, P., Collins, S. M., & Verdu, E. F. (2012). Microbes and the gut‐brain axis.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4(5), 405-413.
[3]https://www.straightfromascientist.com/the-microbiota-gut-brain-axis-from-eubiosis-to-dysbiosis-and-back-useful-biomarkers-for-clinical-treatment/
[4]Clark, A., & Mach, N. (2016). Exercise-induced stress behavior, gut-microbiota-brain axis and diet: a systematic review for athletes.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Nutrition, 13(1), 43.
[5]O'Mahony, S. M., Marchesi, J. R., Scully, P., Codling, C., Ceolho, A. M., Quigley, E. M., ... & Dinan, T. G. (2009). Early life stress alters behavior, immunity, and microbiota in rats: implication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sychiatric illnesses. Biological psychiatry, 65(3), 263-267.
[6]Taché, Y., & Bonaz, B. (2007).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s and stress-related alterations of gut motor functio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7(1), 33-40.
[7]Mazmanian, S. K., Patterson, P. H., Chow, J., Hsiao, E., & McBride, S. (2016). U.S. Patent No. 9,452,189. Washington, DC: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8]Huang, R., Wang, K., & Hu, J. (2016).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ients, 8(8), 483.
[9] https://www.gutmicrobiotaforhealth.com/en/about-gut-microbiota-info/
[10]Schmidt, K., Cowen, P. J., Harmer, C. J., Tzortzis, G., Errington, S., & Burnet, P. W. (2015). Prebiotic intake reduces the waking cortisol response and alters emotional bias in healthy volunteers. Psychopharmacology, 232(10), 1793-1801.
[11]Straker, N. (1998).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for cancer patients. The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practice and research, 7(1), 1.
[12]Pace, T. W., Negi, L. T., Adame, D. D., Cole, S. P., Sivilli, T. I., Brown, T. D., ... & Raison, C. L. (2009). Effect of compassion meditation on neuroendocrine, innate immune and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psychosocial stres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4(1), 87-98.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