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果糖伤肝?关键还在肠道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5

今天是第1563期日报。

Nature子刊:修复果糖诱导的肠屏障损伤,或能防治脂肪肝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长期高果糖饮食可促进小鼠肝脏脂质新生,诱发脂肪肝、肝炎和肝癌;② 果糖可引起肠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和肠道炎症,导致肠屏障损伤(紧密连接蛋白减少)和后续的内毒素血症;③ 内毒素激活肝巨噬细胞的TLR4,使其产生TNF,从而诱导肝脏表达生脂酶,促进脂质新生,导致肝脏脂肪变性;④ 活化肠上皮gp130信号或补充CCN1以诱导肠屏障修复,以及表达抗微生物肽Reg3b来减少菌群内毒素,可改善果糖诱导的肝损伤。

Fructose stimulated de novo lipogenesis is promoted by inflammation
08-24, doi: 10.1038/s42255-020-0261-2

【主编评语】非酒精性脂肪肝在炎症和应激的作用下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膳食果糖是NASH的风险因素。Nature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果糖会导致肠道屏障损伤,引起的菌群内毒素移位,进而通过作用于肝巨噬细胞,诱导肝脏脂肪从头合成,从而引发脂肪肝和NASH等肝脏疾病。这些发现说明,修复或者防止由高果糖饮食导致的肠屏障损伤,可能是治疗和预防果糖引起的脂肪肝病的重要策略。(@mildbreeze)

清华大学:果糖促进脂肪肝还是导致不耐受?关键调控因子被锁定

Cell Metabolism[IF:21.567]

① 果糖的分解代谢速率比葡萄糖高得多,丙糖激酶(TK)在代谢和转录层面将果糖分解与脂肪生成联系起来,是果糖代谢命运的关键调控者;② 小鼠缺乏TK时,果糖氧化通过醛脱氢酶活化和丝氨酸生物合成而加速,伴随着氧化应激和果糖对肝细胞的毒性增加以及对膳食果糖的不耐受;③ TK还参与内源性果糖的分解途径,在高脂喂养的瘦素缺陷型小鼠中,TK可驱动脂肪生成和肝脏甘油三酯积累;④ 人类迁出非洲时出现的TK突变(rs2260655_A)为null突变。

Triose Kinase Controls the Lipogenic Potential of Fructose and Dietary Tolerance
08-19, doi: 10.1016/j.cmet.2020.07.018

【主编评语】果糖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也有很多人存在果糖吸收不良和不耐受的症状。清华大学傅肃能团队近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研究,鉴定出了调控果糖脂肪合成潜力和饮食耐受性中的一个关键酶——丙糖激酶(TK),其活化或缺陷决定了果糖代谢是指向脂肪生成还是氧化途径,从而影响机体的脂肪肝和果糖不耐的发生。(@mildbreeze)

南京大学:胃部如何吸收饮食中的miRNA?

Cell Research[IF:20.507]

① 饲喂人工合成的miR156a、miR168a、miR2911后,Sidt1基因缺失(Sidt1−/− )小鼠体内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小鼠;② Sidt1−/−小鼠体对饮食中植物源miRNA的摄取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小鼠;③ SIDT1主要位于胃粘膜隐窝细胞的细胞膜;④ SIDT1介导了胃部对饮食中植物源miRNA的吸收;⑤ 体外实验表明,SIDT1对miRNA的吸收依赖于低pH环境;⑥ 相比正常小鼠,口服miR2911对Sidt1−/−小鼠不再具有改善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SIDT1-dependent absorption in the stomach mediates host uptake of dietary and orally administered microRNAs
08-17, doi: 10.1038/s41422-020-0389-3

【主编评语】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食物中完整的植物miRNA可以通过哺乳动物的消化系统吸收,调节宿主基因表达,但其吸收机制仍不清楚。来自于南京大学的张辰宇教授团队联合张骑鹏、汪芳裕等人在Cell Research杂志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哺乳动物胃中的SIDT1蛋白介导食物miRNA的吸收,进而使其在动物体内发挥生物学功能。该研究首次揭示了饮食中miRNA吸收的主要机制,增加了对胃新功能的认识,并阐明了通过口服给药开发miRNA疗法的可行性。(@EADGBE)

抗生素使用影响儿童的唾液菌群

Microbiome[IF:11.607]

① 纳入808名芬兰儿童(平均11.7岁,平均使用过7.4次抗菌药物),对唾液菌群进行测序;② 最常用的4种抗菌药物为阿莫西林、阿奇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氧甲基青霉素;③ 阿奇霉素使用与唾液菌群的α-多样性呈线性负相关,这种关联主要在女孩中存在;④ 阿莫西林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使用与理研菌科丰度的最大降低相关;⑤ 抗菌药物的使用(特别是苯氧甲基青霉素)与Paludibacter的减少相关;⑥ 抗菌药物使用与氨基酸降解相关通路的丰度相关。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 the first decade of life influences saliva microbiota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08-21, doi: 10.1186/s40168-020-00893-y

【主编评语】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808名芬兰儿童的唾液菌群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一些特定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与唾液菌群的多样性、组成及功能相关。(@szx)

郑树国+陈峰+覃俊杰等:短期喝饮料对儿童口腔菌群有何影响?

Protein & Cell[IF:10.164]

① 分析短期(3天)饮用饮料(水、橙汁、茶、无糖液体酸奶)对儿童唾液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影响;② 口腔菌群组成呈现较为稳定的个体差异性,对短期饮料摄入造成的扰动具有抵抗性,与喝水相比,饮用橙汁、茶和无糖酸奶期间,口腔菌群多样性先降低后恢复;③ 不同儿童有着相似和稳定的口腔菌群代谢途径模式,短期饮料摄入对其影响较小;④ 较低的饮料浓度对口腔细菌生长的影响较小。

Is oral microbiome of children able to maintain resistance and functional stability in response to short-term interference of ingesta?
08-17, doi: 10.1007/s13238-020-00774-y

【主编评语】口腔菌群失调与口腔及系统性疾病密切相关。口腔作为连通内外的枢纽,经常受饮食和呼吸等因素的影响,口腔菌群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短期内的稳定呢?北大口腔医院郑树国、陈峰与深圳谱元科技覃俊杰和团队近期在Protein & Cell发表研究,表明儿童的口腔菌群对于短期饮用饮料(橙汁、茶、无糖酸奶)带来的扰动具有抵抗性,而且虽然菌群组成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在菌群功能层面却是高度相似和稳定的。(@mildbreeze)

围产期因素与后代肠道菌群健康(综述)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IF:13.92]

① 母体营养、抗生素使用、出生胎龄、分娩方式、母乳喂养及母体应激等围产期因素,可通过影响胎儿生长以及母体和后代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对后代健康造成长久影响;②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噬菌体等,存在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母体粪便、阴道和母乳的菌群是后代肠道细菌的重要来源;③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与免疫发育、过敏风险、糖尿病、肥胖等有关,一些益生菌干预或可改善婴儿健康。

A good start in life is important–perinatal factors dictate early microbiota development and longer-term maturation
08-21, doi: 10.1093/femsre/fuaa030

【主编评语】围产期因素可通过调节母亲和婴儿的肠道菌群,影响后代的长期健康。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发表的综述文章,介绍了产前、分娩和产后的多种关键围产期因素、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发育特征和来源,以及这些因素对后代肠道菌群和健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mildbreeze)

剖腹产改变菌群以影响后代小鼠的神经行为

Current Biology[IF:9.601]

① 剖腹产可导致后代小鼠肠道菌群发生短暂但显著的变化,以拟杆菌属的丰度减少为主要特征;② 剖腹产出生的小鼠在生命早期及成年后表现出持久性的社会行为缺陷、认知缺陷及焦虑;③ 将剖腹产出生的小鼠与顺产小鼠同窝饲养,可部分恢复其异常的行为变化;④ 出生后补充短双歧杆菌M16-V菌株,或补充可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益生元(短链低聚半乳糖+长链低聚果糖,9:1混合),可逆转剖腹产小鼠的行为异常。

Enduring Behavioral Effects Induced by Birth by Caesarean Section in the Mouse
08-20, doi: 10.1016/j.cub.2020.07.044

【主编评语】剖腹产可影响早期的菌群定殖,并与发展出免疫及代谢疾病的风险相关,但剖腹产对后代的神经行为的影响尚未明确。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剖腹产可减少后代小鼠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属,从而导致小鼠出现持久性的神经行为缺陷,而补充短双歧杆菌菌株或可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益生元,可恢复剖腹产小鼠的行为异常。(@szx)

针灸改善帕金森病小鼠的运动功能、神经炎症及肠道菌群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633]

① 在阳陵泉穴及足三里穴的针灸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及焦虑,增加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纤维及黑质的神经元水平;② 在纹状体和黑质中,针灸抑制小神经胶质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过表达,恢复Bax和Bcl-2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③ 针灸改善PD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变18个菌属丰度,其中Butyricimonas等6个菌属与焦虑及运动功能显著相关;④ 针灸恢复菌群中的谷胱甘肽代谢、甲烷代谢及PD相关通路;⑤ 移植针灸后小鼠的粪菌改善PD小鼠的运动功能。

Acupuncture inhibits neuroinflammation and gut microbial dysbiosis in a mouse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08-19, doi: 10.1016/j.bbi.2020.08.015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相关,靶向肠-脑轴或可作为治疗PD的潜在策略。针灸被用于改善PD等神经疾病中的脑功能及炎症,以及缓解胃肠道症状。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特定穴位的针灸可改善PD小鼠模型的运动功能及焦虑,缓解神经炎症,并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粪菌移植实验显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以起到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szx)

南京大学:磷酸三苯酯暴露诱导小鼠的肾损伤及肠道菌群失调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577]

① 小鼠喂食高果糖/高脂(HFF)饮食或正常饮食,并暴露于高剂量(1 mg/kg/day,TPP-H)或低剂量(0.01 mg/kg/day,TPP-L)的TPP中,持续12周;② HFF+TPP-H、HFF+TPP-L或单独的TPP-H处理,均可造成小鼠的肾脏结构损伤,并引发肠道菌群失调;③ 单独的TPP-L处理可诱导炎症应答及肠道菌群失调;④ TPP可通过激活NF-κB p65-NLRP3-caspase-3信号通路以诱导炎症应答,从而促进肾脏结构损伤,以及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蛋白的尿液残留。

Triphenyl phosphate exposure induces kidney structural damage and gut microbiota disorders in mice under different diets
08-10, doi: 10.1016/j.envint.2020.106054

【主编评语】磷酸三苯酯(TPP)是一种有机磷阻燃剂,可造成肝脏损伤。来自南京大学的李梅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高果糖/高脂饮食+高/低剂量的TPP处理,或单独的高剂量TPP处理,均可通过增强炎症应答以诱导小鼠的肾脏结构损伤,并促进肠道菌群失调。(@szx)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mildbreeze,orchid,EADGBE,szx,白蓝木,爱吃番茄的Mona,王文东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825 | Immunity重磅综述双发,再聚焦饮食-菌群-免疫铁三角

0824 | 防治大肠癌,后生元能否开启新天地?

0823 | 未来趋势?“虚拟数字双胞胎”或将助力精准营养

0822 | 9文聚焦:基因组学与微生物组分析方法和工具

0821 | 今日Science:特定肠道噬菌体或增强抗肿瘤免疫

0820 | 从肠至脑 or 从脑至肠?帕金森病与肠道的超强综述发出

0819 | 肝肠轴新突破:血管“免疫防火墙”需要肠道菌群

0818 | 错综复杂:4篇高分综述解读饮食与免疫的关系

0817 | 胰岛素过高,促癌?Cell子刊专文详解

0816 | 吃肉有学问:肉对菌群和健康的影响不简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