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验血测肠癌!中国突破接连登上胃肠顶刊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936期日报。

国内团队:ColonAiQ可用于大肠癌早期检测和复发预测

Gastroenterology[IF:22.682]

① 对结直肠癌(CRC)、晚期腺瘤(AA)和正常组织进行甲基化测序得到150个差异性甲基化区域(DMR),通过筛选和血清中qPCR验证确定6个更具有区分能力的DMR组成ColonAiQ;② 对CRC、AA、非肿瘤性息肉和/或非肿瘤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的血样进行检测,ColonAiQ能准确预测CRC、CRC/AA,AUC为0.93、0.84;③ 与其他替代性无创筛查方法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CEA和Septin9相比,ColonAiQ对CRC的预测更优;④ ColonAiQ可用于预测早期的肿瘤复发。

A multi-locus blood-based assay targeting circulating tumor DNA methylation enables early detection and early relapse predi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09-03, doi: 10.1053/j.gastro.2021.08.054

【主编评语】复旦大学的蔡国响、鹍远基因的刘蕊、南方医科大学的梁莉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平红合作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首次开发出整合6种结直肠癌甲基化标志物的血样qPCR检测系统,用于检测结直肠癌、腺瘤的早期诊断,其检测效果优于目前的筛查方案。而且,ColonAiQ可用于监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切除后的疾病进展。此外,ColonAiQ分析是一种简单的基于血液的单反应流程,能够在临床上轻松实施,或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爱的抉择)

中山大学团队:ctDNA或可预测转移性大肠癌预后

Gut[IF:23.059]

① 171位无法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一线治疗,分析其血液中ctDNA的变化;② 63例患者的基线组织和血液样本中RAS/BRAF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③ 治疗一段时间后,有42.6%和50%的RAS或BRAD突变患者显示突变清除,而3.6%和0.7%产生新的RAS或BRAF突变;④ RAS/BRAF清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与保持野生型的患者类似,远优于保持突变的患者;⑤ 获得新突变的患者与保持突变的患者预后类似,PFS和OS短于保持野生型的患者。

Genomic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in unresectable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under first-line treatment
09-06, doi: 10.1136/gutjnl-2021-324852

【主编评语】中山大学的徐瑞华、王峰与团队在Gut上发表文章,通过对17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接受一线治疗过程中血液循环肿瘤DNA(ctDNA)的分析,发现ctDNA可显示RAS、BRAF的清除和获得,其变化与病人的预后显著相关。揭示出mCRC在治疗过程中基因组的时间动态变化和异质性,同时提示通过ctDNA可检测体细胞突变的动态变化,并用于预测mCRC患者的预后。(@爱的抉择)

短期细菌感染也可促肠癌?一种新的基因毒素是“祸首”

Cancer Discovery[IF:39.397]

① 从粘附/脱落型(A/E)病原体(包括人类病原体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及其小鼠等效物鼠柠檬酸杆菌)中鉴定出一种新的基因毒素UshA;② UshA含有His-Asp催化二联体,在体外可直接消化DNA底物;③ UshA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可在感染期间触发DNA损伤并启动致瘤转化;④ 遗传易感ApcMinΔ716/+小鼠中,UshA在鼠柠檬酸杆菌感染加速结肠肿瘤发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Bacterial genotoxin accelerates transient infection-driven murine colon tumorigenesis
09-03, doi: 10.1158/2159-8290.CD-21-0912

【主编评语】与持续性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低度炎症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然而,暂时性和自限性感染对细菌性结肠肿瘤发生的影响尚不清楚。Cancer Discovery近期发表的文章,在粘附/脱落(A/E)病原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T3SS依赖性基因毒素UshA,它具有直接的DNA消化活性,并在小鼠中导致细菌加速结肠肿瘤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A/E病原体的急性和非侵入性感染对结肠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爱的抉择)

间质性肿瘤+梭杆菌感染=大肠癌不良预后

Gut[IF:23.059]

① 体外结直肠癌(CRC)细胞系培养中,具核梭杆菌(Fn)通过TNF-α和NF-κB诱导产生炎症;② CRC患者中,Fn/梭杆菌目在CMS1、微卫星不稳定肿瘤中含量较高,伴有M1巨噬细胞浸润、M2巨噬细胞减少和较高的IL-6/IL-8//IL-1β信号;③ 相比于CMS2-4,Fn/梭杆菌在CMS1中富集;④ 将患者进行间质和非间质分层,发现梭杆菌目相对丰度和预后之间具有差异性关联,间质丰富的CMS4/CRIS-B患者中,高梭杆菌目与较差的预后相关,而其他分子亚型无此关联。

Patients with mesenchymal tumours and high Fusobacteriales prevalence have worse progno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09-08, doi: 10.1136/gutjnl-2021-325193

【主编评语】整合转录组学分型、共识分子亚型(CMS)和结直肠癌固有亚型(CRIS)确定了具有间充质特征(CMS4/CRIS-B)的患者亚群,其具有较差的预后。Gut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对两个独立的结直肠癌队列进行分析,发现CMS4/CRIS-B患者同时具有高具核梭杆菌/梭杆菌科感染是一个高危亚群,预后较差,或可受益于靶向间质的治疗。(@爱的抉择)

大肠癌中同源重组缺陷的临床启示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IF:12.589]

① 分析 9321 例结直肠癌(CRC)样本,包括13.6%的同源重组缺陷(HRD)与 86.4%同源重组正常(HRP),进行基因组、转录组和免疫组化分析;② 相比MSS/pMMR组,HRD在MSI-H/dMMR组中更常见;③ MSS/pMMR组中,HRD肿瘤突变负荷(TMB)和PD-L1阳性率更高,免疫/成纤维细胞富集、染色体杂合度缺失(LOH)率更高;④ 在TRIBE2研究中,中位随访47.7个月,MSS/pMMR组HRD患者总生存期为40.2个月,显著高于HRP患者(16.4个月,HR=0.66)。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Deficiency Alter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Clinical, Molecular,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09-01, doi: 10.1093/jnci/djab169

【主编评语】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同源重组缺陷(HRD)的肿瘤对铂盐和PARP抑制剂表现出很高的敏感性,然而在结直肠癌(CRC)中,HRD改变的作用尚不清楚。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发现,MSI-H/dMMR组中的HRD比MSS/pMMR组更常见,且在MSS/pMMR组中,HRD患者总生存期显著高于同源重组正常(HRP)患者。(@Lexi)

国内团队:上消化道癌症高危地区建议每2年进行一次内镜筛查

JAMA Network Open[IF:8.483]

① 纳入100000名年龄在40~69岁(食管癌和胃癌风险较高)的中国人,评估5种不同频率的内镜筛查策略(一生一次和每10年、5年、3年和2年)的成本效益;② 与未进行筛查相比,5种不同频率的内镜筛查策略在每个质量调整生命年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低于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 更高频率的筛查与QALY和成本的增加有关;④ 综合成本、受益和筛查意愿,在中国消化道癌症风险较高的地区,每两年进行一次筛查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

Estimated Cost-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Cancer in High-Risk Areas in China
08-17,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1403

【主编评语】西安交通大学的庄贵华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陈万青团队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10万名上消化道癌风险高(年龄在40-60岁)的中国人,评估不同频率的内镜筛查策略的成本效益。发现与从未筛查相比,5种不同频率的内镜筛查策略将有效性提高了1087-10362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成本则相应增加了3299000-22826000美元,导致每个QALY的增量成本效益比为1343-3035美元。在中国消化道癌症风险较高的地区,内镜联合筛查上消化道癌症(食管癌和胃癌)具有成本效益。而综合考量成本、效益、个人的筛查意愿,每2年筛查一次是最佳策略。(@爱的抉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肠道菌群或介导肾细胞癌转移

Frontiers in Nutrition[IF:6.576]

① 从肾细胞癌(RCC)患者收集RCC组织和粪便进行分析,发现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在RCC组织中上调,而RCC的肠道菌群发生紊乱;② RCC中,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的比例增加;③ Kyn可激活AhR,导致G1/G2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加,抑制786-O细胞的凋亡,促进其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④ 添加Kyn导致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降低,而N-caderin和Vimentin的表达增加,即Kyn促进EMT过程。

The Gut Microbiota Activates AhR Through the Tryptophan Metabolite Kyn to Mediate Renal Cell Carcinoma Metastasis
08-11, doi: 10.3389/fnut.2021.712327

【主编评语】研究表明,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Kyn)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粘附和分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何垚团队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发表文章,发现Kyn可激活AhR,促进786-O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而肠道菌群通过其色氨酸代谢产物Kyn可激活AhR,从而介导肾细胞癌的转移。(@爱的抉择)

国内团队:肿瘤菌群与胰腺癌致癌特性有关

Communications Biology[IF:6.268]

① 胰腺癌(PDAC)中一种被称为“基底样”的高度侵袭兴肿瘤亚型被确定为预后较差和炎症反应较高;② 对62个PDAC肿瘤样本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底样”具有激活的抗菌免疫和炎症反应,且具有不同的菌群特征,其中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和Sphingopyxis丰度增加,这与癌症发生高度相关;③ “基底样”PDAC中肿瘤菌群显著富集,且富集的菌群具有诱发炎症的潜能,与癌症基因表达具有相关性;④ 宿主遗传因素可影响肿瘤菌群的形成。

Tumor microbiome contributes to an aggressive phenotype in the basal-like subtype of pancreatic cancer
08-31, doi: 10.1038/s42003-021-02557-5

【主编评语】尽管胰腺癌(PDAC)死亡率相同,但其临床症状存在异质性,而基因组差异有限。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孔祥银、胡兰靛和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金钢与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文章,通过对62个不同临床亚型的PDAC肿瘤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底样”PDAC(具有激活的抗菌免疫和炎症反应等特征)具有不同的菌群特征,且菌群具有诱发炎症的潜能,与癌症基因的表达有关。研究证实了肿瘤菌群与PDAC的致癌和诱发炎症密切相关,或为疾病的治疗和干预提出新的思路。(@爱的抉择)

国内团队:膳食岩藻多糖或可增强抗癌免疫治疗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IF:6.684]

① 添加岩藻多糖的饮食显著提高PD-1抗体的抗肿瘤活性,单独使用岩藻多糖不能抑制肿瘤生长;② 岩藻多糖和PD-1抗体共同服用可强烈抑制肿瘤生长,且在PD-1治疗前服用岩藻多糖效果更佳;③ 岩藻多糖促进肿瘤浸润CD8+ T的活化,从而与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协同;④ RNA-seq分析显示,JAK-STAT通路对岩藻多糖增强CD8+ T细胞的效应功能至关重要;⑤ 机制上,岩藻多糖与TCR/CD3复合物相互作用,增强TCR介导的信号,并与JAK-STAT通路协同刺激T细胞的活化。

Fucoidan-Supplemented Diet Potentiates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ge by Enhancing Antitumor Immunity
08-09, doi: 10.3389/fcell.2021.733246

【主编评语】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如PD-1抗体可显著改善多种肿瘤病人的生存,但仅有部分病人产生响应,需要开发联合治疗策略提高ICB的有效性。岩藻多糖天然来源于可食用褐藻,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其是否能与ICB治疗产生协同效果,发挥抗肿瘤作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博、周鹏辉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于广利与团队在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表文章,发现饮食中添加岩藻多糖与PD-1抗体联用可显著抑制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同时揭示了岩藻多糖与ICB发生协同作用的机制。(@爱的抉择)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爱的抉择,Ferryman,楸楸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911 | 食道微生物,下一个热点?Cell子刊:小心"坑"!

0910 | 24.5万人跟踪:酱油也危险,超加工食品促"绿色癌症"

0909 | 今日Nature:药没效果?可能是白白喂给肠道细菌"吃"了

0908 | 王军军等最新Microbiome:绿茶多酚或能调肠菌治肠炎

0907 | PNAS聚焦"宠物之忧":弓形虫或增肠炎风险

0906 | 39分长综述细解:以菌群为中心,真能突破肿瘤免疫?

0905 | Nature Food:饮食的一小步,健康的一大步

0904 | 4文聚焦肝病:跟菌群多相干?

0903 | 翟齐啸等最新Microbiome:潜在抗衰老的长双歧杆菌们

0902 | 郑大一院任志刚等突破:口咽菌群或可用于确诊新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