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善脱发,哪些营养补充剂或有益处?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3-02

今天是第2377期日报。

JAMA子刊:多种营养补充剂或有益于改善脱发(综述)

JAMA Dermatology[IF:11.816]

① 纳入30项研究,总结营养补充剂在脱发治疗中的作用;② 5α-还原酶抑制剂(锯棕榈、南瓜籽油),微量元素(锌、三烯生育酚),免疫调节剂(白芍总苷和复方甘草酸苷片),氨基酸补剂(Pantogar),生长激素调节剂(辣椒素和异黄酮),海洋蛋白质补剂(Viviscal、Nourkrin),多成分补剂(Nutrafol、苹果营养剂、Lambdapil)可有益于改善脱发症状;③ 益生菌类(泡菜和清国酱)、维生素D3改善脱发的证据质量较低;④ 以上营养补充剂的不良反应均为罕见或轻微。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for Treating Hair Loss - A Systematic Review
11-30,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22.4867

【主编评语】全球数以亿计的人被脱发问题所困扰。除药物外,各种营养补充剂也常用于预防或改善脱发,但它们的有效性和副作用却众说纷纭。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研究人员近日在JAMA Dermatology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30项关于营养补充剂治疗脱发的研究,发现5α-还原酶抑制剂、微量元素、免疫调节剂等多种营养补充剂对改善脱发有益。该综述肯定了营养补充剂在治疗脱发方面的潜在作用,指出未来应开展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定特定营养补充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芥末)

中科院先进院Science:每天八杯水可能太多?新型“饮水公式”教你怎么喝!

Science[IF:63.714]

① 使用同位素示踪法(氚)精确测量23个国家5604名志愿者(男:女=1875:3729)的总体水和水周转量;② 体重中总体水占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水周转量在20多岁达到顶峰,女性在20至55岁间处于平稳期,新生儿水周转量比例最大(每天更换约28%水分);③ 基于体重、性别、气温、人类发展指数等11种因素构建了每天水周转量预测公式;④ 对于20多岁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在1.5-1.8L(6-7杯),相同年纪女性每日平均饮水量在1.3-1.4L(5杯半)。

Variation in human water turnover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11-24, doi: 10.1126/science.abm8668

【主编评语】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特别需要水,尤其是运动后大量汗液的流失需要补充大量的水分,饮水不足是导致中暑、泌尿和肾脏疾病以及心血管衰竭的危险因素。那么,我们一天之中究竟需要摄入多少水分呢,是否一定要喝够8杯水?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John Roger Speakman及团队联合京都先端科学大学、罗汉普顿大学、筑波大学、杜克大学等机构在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使用同位素示踪法(氚)对来自23个国家不同环境和生活条件的5604名年龄在8天-96岁之间志愿者(男:女=1875:3729)进行研究,基于身体活动水平、体重、性别、空气相对湿度、运动员状态、人类发展指数、海拔高度、年龄、温度、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构建了“饮水推荐公式”。公式推荐对于20多岁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在1.5-1.8L(6-7杯),相同年纪女性每日平均饮水量在1.3-1.4L(5杯半),但体型、气候、年龄、体力活动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个体的需水量。因此,每天的推荐饮水量还是要“因人而异”。(@九卿臣)

北大团队Nature子刊:中国各地的地下水含碘量不同,并与疾病有关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7.694]

① 从中国31个省的标准监测井收集686个地下水样本,创建了地下水含碘地图,发现中国地下水中碘的空间分布不均匀;② 地下水的碘水平受海拔控制,低碘更有可能出现在高海拔地区,而高碘出现在土地过度使用和人为过度开采的海侵地区;③ 甲状腺结节在缺碘地区更普遍,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更常见于碘过剩地区;④ 在全球缺碘和碘过量地区,需要依靠空间异质性和膳食碘的结构优化,以及准确的碘供应,来减少甲状腺相关疾病的风险。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groundwater iodine and their health associations
11-29, doi: 10.1038/s41467-022-35042-6

【主编评语】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因缺碘或过量而患有甲状腺疾病。北京大学的倪晋仁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对中国31个省的地下水中碘分布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地下水的碘分布不均匀,提示我们需要根据当地地下水的碘含量,更加精确地制定膳食碘的补充方案,从而减低甲状腺疾病风险。(@章台柳)

牛奶摄入与多种疾病的因果关联: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BMC Medicine[IF:11.15]

① 利用LCT基因上游的SNP(rs4988235)预测牛奶摄入;② 在英国(339,197人)及芬兰队列(260,405人)中,遗传因素预测的每日牛奶摄入每增加50g,与白内障、高胆固醇血症、肛门及直肠息肉风险降低11%、9%、15%相关;③ 校正BMI之后,遗传因素预测的牛奶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负相关;④ 在系统性综述中,遗传因素预测的牛奶摄入与哮喘、枯草热、多发性硬化、结直肠癌、阿尔兹海默症负相关,与帕金森病、肾细胞癌、代谢综合征、超重、肥胖正相关。

Health effects of milk consumption: phenome-wid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11-23, doi: 10.1186/s12916-022-02658-w

【主编评语】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在英国及芬兰的2个队列(合计近60万人)中,基于乳糖酶(LCT)基因上游的SNP预测牛奶摄入与白内障、高胆固醇血症、肛门及直肠息肉的风险降低相关,校正BMI后与2型糖尿病风险负相关。另外,在系统性综述中,基于遗传因素预测的牛奶摄入与多种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或负相关。(@aluba)

喝牛奶如何影响癌症风险

Clinical Nutrition[IF:7.643]

① 纳入英国及芬兰的255,196名及260,405名参与者,分析牛奶摄入与12种癌症的关联;② 在观察性研究中,牛奶摄入与较高的膀胱及尿路癌症风险相关(OR=1.23);③ 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中,rs4988235与牛奶摄入相关,基于遗传因素预测的牛奶摄入与较低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OR=0.89);④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因素预测的牛奶摄入与芬兰人较低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与英国人较高的女性乳腺癌风险相关,与绝经前女性较高的子宫癌风险相关。

Mil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welve cancers: A large-scale observational and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
11-06, doi: 10.1016/j.clnu.2022.11.006

【主编评语】在观察性研究中,牛奶摄入与几种癌症相关,但缺乏因果关联的证据。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英国及芬兰的超过50万名参与者中,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牛奶摄入与较高的膀胱及尿路癌症风险相关,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显示牛奶摄入与较低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aluba)

复旦大学Science子刊:生酮饮食或可缓解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9.319]

① 7天生酮饮食可适度增加健康人或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不影响血小板功能;② 生酮饮食增加小鼠血液β-羟基丁酸(β-OHB),通过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作用于巨核细胞,增加其组蛋白H3乙酰化,促进血小板生成相关基因转录和血小板生成;③ 食物中添加β-OHB也可增加小鼠血小板生成;④ 胰腺癌/肺癌小鼠化疗模型中,生酮饮食可预防或治疗化疗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IT);⑤ 纳入28例癌症患者,生酮饮食增加化疗期间血小板水平,减少CIT发生率。

Dietary ketone body–escalated histone acetylation in megakaryocytes alleviates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11-30,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n9061

【主编评语】癌症患者化疗后常发生骨髓抑制,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风险。这种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IT)严重影响化疗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目前还没有已批准的针对CIT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采用的血小板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疗法存在诸多问题。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杨云龙团队近日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研究文章,揭示了酮体通过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作用于巨核细胞的组蛋白乙酰化过程促进血小板生成的新机制,提出了通过生酮饮食干预预防或缓解CIT的新思路。(@芥末)

Nature子刊:孕期高脂饮食如何影响后代大脑

Nature Metabolism[IF:19.865]

① 交配前喂食高脂饮食的母鼠及后代体重均显著高于低脂组,其雄性后代(非雌性后代)缺乏对糖水的偏好,出现类似抑郁样行为;② 高脂组孕鼠分娩的雄鼠在子宫内和成年后大脑中血清素水平均较低,给孕鼠食物中补充色氨酸,可恢复雄鼠大脑血清素水平和对糖水的偏好;③ 通过3D成像显示高脂组雄性后代小胶质细胞会吞噬更多血清素,且胎盘及后代大脑中内毒素水平较高;④ 人类胎盘组织也发现脂肪越多,男性后代(而非女性后代)大脑血清素水平越低。

Maternal diet disrupts the placenta–brain axis in a sex-specific manner
11-28, doi: 10.1038/s42255-022-00693-8

【主编评语】先前多项研究发现怀孕期间母亲过度肥胖或超重可能会给自身以及后代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比如增加后代患自闭症或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近日,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试验以及3D成像技术,发现饲喂高脂饮食的母鼠会触发雄性而非雌性小鼠后代大脑中的免疫细胞过度消耗影响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血清素,从而导致类似抑郁的行为。进一步研究揭示人类胎盘组织脂肪越多,男性而非女性后代大脑血清素水平越少。总之,该研究揭示孕期高脂饮食可能会通过破坏胎盘和胎儿大脑间的通讯,提高后代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易感性,也为未来靶向调节饮食降低母亲及后代疾病风险提供了依据,值得关注。(@九卿臣)

西南大学:夜间零食可增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Nutrients[IF:6.706]

① 纳入2618名老年人,500名夜间摄入零食,2118名夜间不摄入零食2118名;② 校正年龄、性别、教育、吸烟、饮酒等因素后,老年人的夜间零食与认知功能(包括主观测量及客观指标)呈显著正相关;③ 另招募50名老年人受试者,分别在夜间摄入含有25g葡萄糖(约100kcal能量)或安慰剂(人工甜味剂)的饮料;④ 夜间摄入能量可显著增强老年人在高认知负荷(而非低认知负荷)下的认知功能,包括瞬时、短期及长期记忆。

The Effect of Nighttime Snack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Evidence from Observ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11-19, doi: 10.3390/nu14224900

【主编评语】西南大学的喻婧团队在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前瞻性队列研究(共包含2618名老年人)中,夜间零食与认知功能增强相关;而在随机对照试验(共50名老年人)中,夜间能量摄入可增强高认知负荷下的瞬时、短期及长期记忆。(@aluba)

国内团队:用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可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IF:13.068]

① 纳入2个中国队列(华北TCLSIH和华南GNHS)的15838名参与者,使用食物频率问卷评估膳食摄入量,探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风险与饮食变化关系;② TCLSIH队列中,使用等量植物蛋白食物(坚果、豆类和全谷物)替代任一动物蛋白食物(鸡蛋、加工肉、未加工红肉、家禽和鱼),其中全谷物可降低NAFLD风险;③ 在两个队列中,用鱼、坚果、豆类或全谷物替代家禽,NAFLD风险下降,且不同数量的动物蛋白食物同时被替代时,NAFLD风险降低更大。

Protein foods from animal sources and risk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representative cohorts from North and South China
11-26, doi: 10.1111/joim.13586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蛋白食品可能会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风险。那么,如果用植物蛋白食品替代动物蛋白食品,是否会降低相关的NAFLD风险?天津医科大学牛凯军、中山大学陈裕明和美国杜兰大学的Lu Qi与团队在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文章,发现用植物蛋白食品代替动物蛋白食品与显著降低NAFLD风险有关。(@章台柳)

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可降低男性结直肠癌风险

BMC Medicine[IF:11.15]

① 纳入多民族队列研究79952名男性和93475名女性参与者,平均随访19.2年,发生4976例结直肠癌(CRC),评估植物性饮食指数(PDI)与CRC风险的相关性;② 男性中,高PDI和高健康PDI与CRC风险降低相关,不健康PDI与CRC风险无关;③ 男性中,高PDI与日裔美国人、夏威夷土著和白人CRC风险降低的相关性强于非裔美国人和拉丁裔美国人;④ 男性中,高PDI与左侧结肠和直肠肿瘤风险降低的相关性强于右侧;⑤ 三种PDI与女性CRC风险均没有关联。

Plant-based dietary patterns defined by a priori indice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by sex and race/ethnicity: the Multiethnic Cohort Study
11-29, doi: 10.1186/s12916-022-02623-7

【主编评语】饮食模式是结直肠癌(CRC)的重要危险因素。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健康PDI、不健康PDI常用于评估植物性饮食和动物性饮食的摄入情况,但这些指标与CRC风险间的关系尚不清楚。韩国庆熙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BMC Medicine发表研究文章,纳入多民族队列研究的17万多参与者的饮食数据,发现更多食用健康植物性食物和较少食用不健康植物性食物可降低男性CRC风险,但与女性CRC风险无关,且男性中的关联强度因种族/民族和肿瘤的发生部位而异。(@芥末)

中国农业大学:健康的饮食模式可减轻农药暴露的影响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10.753]

① 地中海饮食和素食可缓解毒死蜱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而西方饮食加剧该表型,这与饮食介导的肠道菌群和毒死蜱生物利用度有关;② 毒死蜱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原因;③ 地中海饮食和素食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肠道细菌产生短链脂肪酸增加,修复被毒死蜱破坏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④ 高脂肪摄入增加毒死蜱的生物利用度,加剧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完整性的破坏,进入血液的内毒素的量增加,引起低度炎症,导致代谢综合征。

Dietary pattern interfered with the impacts of pesticide exposure by regulating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gut microbiota
11-03, doi: 10.1016/j.scitotenv.2022.159936

【主编评语】膳食摄入是农药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而饮食模式对农药风险的影响以及什么样的饮食可以减少危害是未知的。中国农业大学的王鹏团队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文章,发现健康的饮食方式——地中海饮食和素食可缓解毒死蜱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而高脂肪饮食会加剧这种现象,这表明,尽管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避免接触农药,但健康的饮食可以调节有益的肠道j菌,减轻农药接触的风险。(@章台柳)

低脂饮食对女性开角型青光眼风险或有害无益

Ophthalmology[IF:14.277]

① 纳入妇女健康倡议中饮食改良(DM)试验中的23217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4.4岁),DM组接受低脂饮食,对照组进行常规饮食;② 平均随访11.6年,低脂饮食干预平均持续5.2年,共发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3001例,发病率11.1/1000人年;③ 低脂饮食对POAG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与年龄、种族及BMI、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无关;④ 与对照组相比,低脂饮食干预组中从脂肪获得的总热量百分比位于最低四分位组的参与者患POAG的风险增加了22%。

Effect of Low-Fat Dietary Modification on Incident Open-Angle Glaucoma
11-18, doi: 10.1016/j.ophtha.2022.11.014

【主编评语】青光眼是造成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全球青光眼负担增殖上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青光眼的常见类型,在美国,女性病例占POAG的多数。目前,降低眼压是缓解POAG相关视力下降的唯一手段。有回顾性研究表明多吃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蔬菜水果或与POAG风险降低有关。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研究人员近日在Ophthalmology发表研究文章,分析妇女健康倡议(WHI)中饮食改良(DM)试验参与者的数据,首次发现采用低脂饮食模式,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不能降低女性POAG风险,脂肪摄入量最低参与者POAG风险反而增加。(@芥末)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芥末,九卿臣,danny,aluba,xinyan,sci-accepted,Zzz,章台柳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1203 | 《自然·综述》年度回顾:靶向肠道微环境,改善IBS

1202 | 付云贺等Microbiome突破:肠道菌群失调促进乳腺炎的新机制

1201 | 11月,最值得看的30篇肠道健康文献!

1130 | 10文聚焦病原体:如何影响健康?谁是帮凶?怎么控制?

1129 | 中药如何通过菌群改善关节炎?国内团队再获突破

1128 | 阿司匹林+二甲双胍,更能降低大肠癌风险吗?

1127 | 老年痴呆/心血管病/感染,12文一览饮食与健康研究新进展

1126 | 肠道菌群可调节体温,2篇高分文章又添新证据!

1125 | 今日Science重磅综述:工程菌如何助力癌症治疗?

1124 | 张和平等Microbiome突破:让宝宝增加有益菌的新途径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