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月,最值得看的40篇肠道健康文献!|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3-08-21

今天是第2576期日报。

Nature Reviews:多学科治疗IBS和精神健康共病(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肠易激综合征(IBS)、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肠-脑轴存在各种生物学异常,药物、饮食和心理疗法理论上可以改善这些异常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结合使用时或可发挥协同作用;② 上述每种疗法只提出了一种关键机制或一组机制,但其中一些疗法可能不止作用于一种机制;③ 例如,中枢神经调节剂和催眠疗法也可能针对内脏超敏反应,低FODMAP饮食可能通过微生物组改善症状,而地中海饮食可能针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mental health comorbidity — approach to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06-02, doi: 10.1038/s41575-023-00794-z

【主编评语】肠易激综合征(IBS)影响全球人口的5-10%,多达三分之一的IBS患者同时存在焦虑或抑郁。近期发表于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一篇综述,结合胃肠病学、营养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强调在管理IBS患者并同时发生焦虑和抑郁时出现的共同挑战,并提供了相关临床评估和治疗建议。(@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肝轴及其屏障功能(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3.082]

① 肠-肝轴强调肠肝疾病间的联系,以及肠、肝、菌群之间的互作;② 肠肝组织形成半通透的物理、化学和免疫屏障,限制活菌等肠内物质在体内的散播,其中肝脏限制其经血液扩散,而肠道引流淋巴结限制其经淋巴扩散并诱导稳态免疫反应;③ 肠上皮屏障并非简单地屏蔽肠腔抗原,而是依年龄和部位而异进行受调控的抗原摄取;④ 微生物和饮食的代谢物以及免疫系统调节肠-肝轴屏障,以建立健康的肠肝稳态;⑤ 微生物干预策略旨在恢复肝脏疾病中的肠道稳态。

Gut–liver axis: barriers and functional circuits
04-21, doi: 10.1038/s41575-023-00771-6

【主编评语】肠道与肝脏关系密切。肠道、肝脏、菌群、饮食和其他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人们常说的“肠-肝轴”概念。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对此进行了详细总结,重点讨论了肠-肝轴中的屏障的建立和调控、其中的免疫反应和微生物组动态,以及对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的临床意义。(@mildbreeze)

于君等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菌在大肠癌及其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IF:65.011]

① 有益和有害菌群平衡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或改变(包括其他非细菌微生物)可能会导致各种肠道疾病的发生;② 肠菌可能通过基因毒性介导的遗传变异、致癌信号级联传导、炎症、促使免疫逃逸的发生、微生物-宿主间的共代谢以及营养组分变化等促进CRC发生;③ 宿主遗传/表观遗传特征与肠菌间存在双向交互作用,肠菌能够放大致癌因子下游效应,促进CRC的发展;④ 肠菌会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也可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05-11, doi: 10.1038/s41571-023-00766-x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肠内共生菌群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失调对于癌症的发展、进展和治疗有着重要影响。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最新综述,从肠道菌群与CRC的关系、肠道菌群在CRC防治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等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肠菌在癌症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值得关注和精读。(@九卿臣)

中科院团队Nature:新机制!肠菌通过脂肪酸异构化,调节肠道免疫细胞

Nature[IF:69.504]

① 饮食和菌群影响小鼠肠道的亚油酸(LA)异构体——共轭亚油酸(CLA)水平,CLA可诱导小肠CD4+CD8αα+上皮内淋巴细胞(IEL);② 敲除肠菌的LA异构酶,可降低悉生小鼠的CD4+CD8αα+IEL数量;③ 机制上,CLA能在CD4+ IEL中结合并激活转录因子HNF4γ,从而促进细胞表达IL-18受体1,IL-18通过作用于该受体下调转录因子ThPOK,从而促进CD4+CD8αα+ IEL的分化;④ CLA-HNF4γ轴控制抗感染黏膜免疫,其缺陷会加剧小鼠的肠道病原菌感染。

Gut microbial fatty acid isomerization modulates intraepithelial T cells
06-28, doi: 10.1038/s41586-023-06265-4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持续地将饮食中的成分转化为许多生物活性代谢物,从而在饮食对宿主的健康调控中发挥介导作用。Nature最新发表了中科院大学宋昕阳团队与哈佛医学院Dennis Kasper团队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调控宿主肠道免疫的一种新的饮食-肠菌途径。该研究表明,特定肠菌可通过脂肪酸异构化作用,将饮食中的亚油酸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CLA通过与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转录因子HNF4γ作用,调节细胞内的IL-18信号,从而促进CD4+CD8αα+ IEL的发育,影响小鼠的肠道黏膜免疫。(@mildbreeze)

复旦Cell:新技术!绘制人体/菌群代谢物与GPCR的互作图谱

Cell[IF:66.85]

① 开发了高通量筛选平台PRESTO-Salsa,其基于mRNA条形码和NGS测序,能在96孔板单孔中评估314个GPCR的生物活性;② 用该方法筛选了GPCR组对1041种人类相关代谢物的活性,发现了新的内、外源性和微生物生成的GPCR激动剂;③ 绘制了人体5个部位菌群的435个菌株的微生物-GPCR互作图谱,揭示了菌群代谢物主要激活的GPCR类型以及菌株特异性的GPCR激动剂;④ 牙龈卟啉单胞菌分泌的蛋白酶Gingipain K通过K290位点特异性裂解作用激活CD97/ADGRE5。

Highly multiplexed bioactivity screening reveals human and microbiota metabolome-GPCRome interactions
06-14, doi: 10.1016/j.cell.2023.05.024

【主编评语】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能识别源自人体、菌群、饮食和药物的多种类型的配体,并调节人体生理的方方面面。然而GPCR中仍然存在很多未知内源性配体的孤儿受体。Cell最新发表了复旦大学陈海威、耶鲁大学Noah Palm与团队的研究文章,报道了一种高度多路复用的GPCR筛选平台——PRESTO-Salsa。该方法能够以高通量的方式,评估小分子、多肽、蛋白质、细菌培养上清、血清等多种类型的样品对GPCR组(314个GPCR)的活化情况进行检测,且具有样品量需求低的优点。基于该方法,研究者绘制了1041种人体相关代谢物和435个人体共生菌株与GPCR组的互作图谱,并揭示了一种免疫细胞相关的GPCR孤儿受体可被牙周病原体的蛋白酶活化。(@mildbreeze)

朱书等Cell:GSDMD的非焦亡功能,对小肠食物耐受很重要

Cell[IF:66.85]

① 前端小肠的肠上皮细胞(IEC)中特异性积累GSDMD的13kD N端片段;② 该片段是由食物抗原诱导Caspase-3/7切割GSDMD的D88位点生成的;③ 不同于有细胞焦亡功能的30kD GSDMD片段,该13kD片段进入细胞核并诱导CIITA(MHCII的转录因子)和MHCII的表达,从而在前端小肠中诱导1型调节性T细胞(Tr1);④ 用Caspase-3/7抑制剂处理的小鼠、无法产生该13kD片段的GSDMD突变鼠、IEC中敲除MHCII的小鼠、Tr1缺失的小鼠都呈现食物耐受缺陷。

Gasdermin D licenses MHCII induction to maintain food tolerance in small intestine
06-15, doi: 10.1016/j.cell.2023.05.027

【主编评语】肠上皮细胞(IEC)是分隔宿主细胞和外来抗原的主要屏障,IEC如何在诱导抗病原免疫的同时保持对食物的免疫耐受,其机制尚不清晰。Gasdermin D(GSDMD)在髓系细胞中介导细胞焦亡,但其在生理状态下在小肠中也高表达,其在小肠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中国科技大学朱书团队在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前端小肠IEC中,在食物抗原的诱导下,GSDMD可被Caspase-3/7切割产生13kD的N端片段,该片段进入细胞核调控IEC的第二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的表达水平,从而诱导由调节性Tr1细胞介导的食物耐受。该研究不仅阐释了小肠食物耐受的新分子机制,也揭示了GSDMD的非焦亡功能,而GSDMD的这种同一免疫分子的不同功能取决于其剪切形式。(@mildbreeze)

Cell:有同样特定功能的菌株,对群落的影响可能有很大差异

Cell[IF:66.85]

① 在含107个明确菌株的复杂菌群hCom1a中去掉占据胆汁酸7α-脱羧基生态位的唯二菌种(Cs和Ch,单独或同时去掉);② ΔCsΔCh菌群无法生成次级胆汁酸,并特异性地重塑群落,8个菌株的相对丰度变化>100倍;③ 在ΔCs群落和ΔCh群落中,Ch和Cs能达到相似的相对丰度,且在胆汁酸转化的功能上表现相似;④ 但两个群落在胆汁酸之外的某些代谢表型上有明显差异:由于Cs间接抑制能代谢苯丙氨酸的生孢梭菌,ΔCs群落中该菌增加>1000倍,导致苯丙氨酸代谢产物丰度显著改变(PAGly减少,马尿酸等增多)。

Strain dropouts reveal interactions that govern the metabolic output of the gut microbiome
06-22, doi: 10.1016/j.cell.2023.05.037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非常复杂,研究单个菌株在群落中的作用具有挑战性。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斯坦福大学Michael Fischbach团队的研究,基于他们前期报道的组成明确的复杂菌群(https://www.chinagut.cn/papers/read/1047719423)构建了去掉具有特定功能(占据特定生态位)的菌株的群落变体。研究显示,占据同一生态位的功能冗余的不同菌株可以在该生态位之外产生广泛影响,菌株的相互替换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在群落中产生涟漪/级联效应,从而对无关的群落表型(如特定代谢功能)产生巨大影响。(@mildbreeze)

Cell:超深度测序揭示出原始部落中惊人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Cell[IF:66.85]

① 对哈扎人、尼泊尔人和加州人的粪便样本(分别为351、56和12份)进行超深度宏基因组测序;② 获得了91,662个细菌、古菌、噬菌体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哈扎人:83,044个),近半数是新发现的;③ 鉴定出63个和124个只存在于工业化和非工业化人群中的物种,二者富集不同的功能基因(如工业化相关物种富含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可能反应了微生物对宿主炎症的适应);④ 哈扎肠道微生物的复制率变化呈季节性循环,菌株共享模式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有关;⑤ 一种螺旋菌的传播模式反映了人类迁徙情况。

Ultra-deep sequencing of Hadza hunter-gatherers recovers vanishing gut microbes
06-21, doi: 10.1016/j.cell.2023.05.046

【主编评语】目前的人类微生物组研究中,大部分数据都来自工业化人群,而对非工业化人群的微生物组所知有限。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斯坦福大学Sonnenburg团队的研究,对351份坦桑尼亚哈扎人(Hadza)的粪便样本进行了难得的超深度测序,获得了迄今最大规模的狩猎采集者肠道微生物组测序数据,极大扩充了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的认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该研究探究了哈扎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微生物复制率和人际间的菌株共享规律等方面,并与其他生活方式人群进行了对比,鉴定出与生活方式(工业化vs非工业化)有关的肠道物种及其功能特征和差异。该研究显示了超深度测序在研究人类微生物组方面的潜力,再次强调了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大量消失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哈扎人的平均肠道物种数为730,而加州人只有277),且工业化和非工业化人群中独有的肠道微生物类群在功能上并不冗余,可能反映了微生物对不同生活方式下的肠道环境的适应。该研究的所有数据和分析结果都免费公开,为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理解共生肠菌的生态学和演化提供了新信息。(@mildbreeze)

Cell:新方法解析癌症患者的药物-菌群关联

Cell[IF:66.85]

① 开发一种用于鉴定药物-菌群关联的新计算方法PARADIGM, 用其分析接受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allo-HCT)癌症患者的纵向粪便菌群和用药记录数据;② 一些非抗生素药物,如泻药、止吐药和阿片类药物,与肠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升高和菌群α-多样性降低相关;③ 用药物抗菌活性的体外测量数据检验了PARADIGM发现的药物-菌群关联;④ allo-HCT期间,菌种内的优势菌株的遗传趋同增加与抗生素相关;⑤ 药物-菌群关联可预测allo-HCT后的菌群轨迹和临床结果。

High-resolution analyse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medications, microbiome, and mortality in cancer patients
06-08, doi: 10.1016/j.cell.2023.05.007

【主编评语】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PARADIGM的计算方法,将其应用于癌症患者的纵向粪便样本和详细的每日用药记录的大型数据集,揭示了药物暴露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这些关联再现了体外研究结果,并能预测临床结果。(@mildbreeze)

Science:抗生素通过菌群和肠道影响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机制

Science[IF:63.714]

① 抗生素(ABX)治疗后,Enterocloster菌属物种的反弹/再定植,通过其对胆汁酸的影响下调回肠的MAdCAM-1(α4β7整合素的配体)表达;② MAdCAM-1表达的降低,促进了肠道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α4β7+CD4+调节性T细胞(Treg17)大量离开肠道,迁移到肿瘤中,这与ABX损害靶向PD-1免疫治疗效果有关;③ PD-1阻断治疗的抗癌效果依赖于MAdCAM-1–α4β7轴,阻断IL-17A或肝脏异位表达MAdCAM-1以截留肠道Treg17,可逆转ABX引起的免疫抑制;④ 肺癌、肾癌和膀胱癌患者中,低水平的血清可溶性MAdCAM-1与肠道菌群失调和不良预后相关。

A microbiota-modulated checkpoint directs immunosuppressive intestinal T cells into cancers
06-09, doi: 10.1126/science.abo2296

【主编评语】在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ICI)前使用抗生素(ABX)可损害ICI疗效,但尚不清楚ABX引起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Scienc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该研究发现,ABX后某些肠菌物种的反弹可引起肠道MAdCAM-1(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其通过与α4β7整合素结合,介导淋巴细胞的肠道归巢)的表达下调,从而使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α4β7+CD4+ Treg17细胞离开肠道进入肿瘤,削弱ICI抗癌效果。血清可溶性MAdCAM-1的水平或可作为标志物,预测ICI治疗的预后。(@mildbreeze)

Nature:与大脑相似,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护需要“专职”的常驻巨噬细胞

Nature[IF:69.504]

① 肠道外肌层的常驻巨噬细胞(MMϕ)通过修剪突触和吞噬肠道神经元来完善生命早期的肠神经系统(ENS),断奶前耗竭MMϕ会破坏这一过程,导致肠道转运异常;② 断奶后,MMϕ获得神经支持性表型,伴随其转录组的变化和成熟;③ MMϕ有4个亚群,其相对丰度和分布随年龄变化,其中NA-MMϕ亚群呈现小胶质细胞样转录组特征;④ ENS通过产生TGF-β引导NA-MMϕ表型,NA-MMϕ亚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缺乏可引起肠道神经元丢失和肠道转运改变。

Dedicated macrophages organize and maintain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06-14, doi: 10.1038/s41586-023-06200-7

【主编评语】肠神经系统(ENS)的正确发育和成熟对生存至关重要。出生时,ENS还不成熟,需要相当程度的精化和完善才能在成年后发挥正常功能。Nature最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肠道肌外层的常驻巨噬细胞(MMϕ)在生命早期通过修剪突触和吞噬肠道神经元来完善ENS,而后MMϕ转为神经支持功能,说明ENS由专职的常驻巨噬细胞群管理,以应对ENS在不同阶段/时期的需求。MMϕ的这些特征类似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小胶质细胞,提示ENS可能与CNS享有共同的神经元精化机制。(@mildbreeze)

Nature:Y染色体如何令大肠癌更“凶险”?

Nature[IF:69.504]

① 结直肠癌(CRC)动物模型及患有KRAS致癌突变(KRAS*)CRC的雄/男性具有更高转移率和更差结果;② KRAS*介导转录因子STAT4激活并上调Y染色体基因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5D的表达;③ KDM5D通过表观遗传抑制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调节因子AMOT,破坏紧密连接的完整性,降低细胞侵袭性;④ 同时,KDM5D通过抑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抗原呈递,促进癌细胞在转移过程中逃避CD8+ T细胞的免疫监控。

Histone demethylase KDM5D upregulation drives sex differences in colon cancer
06-21, doi: 10.1038/s41586-023-06254-7

【主编评语】性别对癌症的发病率、谱系和结果具有深远影响,在结直肠癌(CRC)中尤为突出,男性的转移率和死亡率更高,但这种性别差异的分子和遗传基础尚不明确。近日,发表在Nature上的这篇文章,发现KRAS致癌基因突变(KRAS* )上调Y染色体基因KDM5D的表达,并通过破坏癌细胞粘附特性和肿瘤免疫促进KRAS* CRC的性别差异,为患有KRAS* CRC的男性降低转移风险提供了可行的治疗策略 。(@圆圈儿)

Nature:解析肠道拟杆菌的外膜如何摄取聚糖

Nature[IF:69.504]

① 拟杆菌跨细菌外膜的聚糖摄取由SusCD蛋白复合物介导,该复合物包括膜底物桶和脂蛋白盖,在闭合和释放过程中促进底物结合和运输;② 表面暴露的糖结合蛋白和糖苷水解酶在捕获、处理和运输大的糖链中发挥关键作用;③ 添加底物时,果聚糖utilisome发生构象变化,揭示GHlev和SGBPlev底物结合状态,证明踏板仓运输机制在PUL所有OM定位成分存在时运作;④ 拟杆菌额外外膜成分聚集在核心SusCD转运器上形成稳定的糖类利用机器,被命名为utilisome。

Outer membrane utilisomes mediate glycan uptake in gut Bacteroidetes
06-07, doi: 10.1038/s41586-023-06146-w

【主编评语】拟杆菌门是人类微生物群中丰富的成员,在远端肠道利用了大量的饮食和宿主来源的聚糖。Nature近期发表的文章,从结构的角度出发,解析了聚糖利用机器utilisome如何形成和运转的。(@章台柳)

Nature:果蝇肠道中发现新的“细胞器”

Nature[IF:69.504]

① 给果蝇喂食磷甲酸以抑制细胞对磷的吸收,发现缺乏无机磷酸盐(Pi)会导致细胞数量激增,当磷酸盐处于耗尽状态时,基因PXo表达也较低;② 通过抑制PXo表达或完全剔除该基因,出现与无机磷酸盐缺乏时相同的效果,提示PXo在磷酸盐运输中起关键作用;③ 免疫染色和超微结构分析发现PXo特异性地出现在一种以前未知的多层膜中,将其命名为PXo小体(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器);④ PXo小体是胞浆Pi水平的关键调节因子,可以有效控制组织的再生和稳态。

A phosphate-sensing organelle regulates phosphate and tissue homeostasis
05-03, doi: 10.1038/s41586-023-06039-y

【主编评语】无机磷酸盐(Pi)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参与绝大多数生理反应。在动物中,尽管人们对循环Pi的激素调节了解很多,但对细胞内Pi代谢和信号传导所之甚少。近日,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鉴定出昆虫肠道细胞中存储磷的细胞器,并发现了无机磷酸盐参与肠道稳态调控的机制,值得关注。(@九卿臣)

Nature:结肠上皮逆转座变异研究

Nature[IF:69.504]

① 对899个单细胞克隆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1708长散在重复序列介导的逆转座事件(soL1Rs);② soL1Rs与年龄正相关,在胚胎发育期有较高逆转座事件发生,指纹图谱发现34个逆转座原件L1;③ L1启动子去甲基化影响转录,其表观遗传变化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时期;④ 再甲基化不足的范围定位于rc-L1启动子,大多数L1转录本对正常细胞中的soL1R无效;⑤ soL1R可广泛插入基因组区域,具有靶位点的断点序列,可增加结直肠肿瘤发生。

Widespread somatic L1 retrotransposition in normal colorectal epithelium
05-10, doi: 10.1038/s41586-023-06046-z

【主编评语】机体整个生命史中体细胞会不停的积累基因组的变化。体细胞基因组遗传变异包括有单个碱基的变化和转座引起的较为复杂的变化,由于技术的原因,此前对于体细胞遗传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碱基的变化,而对于转座导致的变异研究相对较少。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正刊的研究论文,通过对从28个个体中分离建立的3个细胞类群开展了单细胞测序分析,对这些体细胞中的逆转座事件进行了分析,为人个体整个生命过程中基因组和表观层面的转座事件的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科学证据。(@Zhonghua)

Science:牛磺酸或是关键的抗衰老氨基酸

Science[IF:63.714]

① 小鼠、猴子和人体的循环牛磺酸浓度随着衰老而下降;② 补充牛磺酸可逆转牛磺酸浓度的下降,并增加小鼠的健康寿命(健康生活的时期)和寿命及猴子的健康寿命;③ 机制上,牛磺酸可减少细胞衰老,防止端粒酶缺乏,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减少DNA损伤并减轻炎症;④ 人体中,较低的牛磺酸浓度与多种年龄相关的疾病相关,且牛磺酸的浓度在急性耐力运动后增加。

Taurine deficiency as a driver of aging
06-09, doi: 10.1126/science.abn9257

【主编评语】衰老与体内各种分子循环水平的变化有关,其中一些分子(如牛磺酸)仍未明确。近日,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发现牛磺酸水平在衰老过程中减少,补充牛磺酸可逆转其下降并增加小鼠、线虫和猴子的寿命,表明牛磺酸缺乏是衰老的驱动因素。(@圆圈儿)

郑钜圣Nature:团结合作绘制中国人微生物组(观点)

Nature[IF:69.504]

① 中国现有的人类微生物组研究多为特定地区的中小型研究,缺乏大规模队列、深度测序的宏基因组数据和多组学数据;② “中国微生物组行动计划”需要专门资金来源与各方共同努力;③ 需多学科领导: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人类遗传学、营养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科学家制定高质量研究方案;④ 需稳健抽样:样本具有总体代表性,除微生物组样本,收集与参与者相关可用的临床、饮食和生活方式数据;⑤ 需透明的数据共享,预先制定数据共享和保护策略。

Mapping the Chinese microbiome: it’s time for a united effort
06-14, doi: 10.1038/d41586-023-01843-y

【主编评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及其后续的综合人类微生物组计划(iHMP)增加了我们对微生物组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理解,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预测以及精确治疗做出了贡献,并且很可能在未来的治疗中变得更加突出。然而,这些计划的数据源头多来自美国人群。人体微生物组受到饮食、生活方式、基因和种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用北美人群的微生物组来研究亚洲人群可能是不合适的。近日,Nature发表了西湖大学郑钜圣的观点文章,阐述了在中国进行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中国现有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对“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开展提出了有益的可行建议。(@芥末)

Nature:从公共健康角度看中国人饮食模式变化(观点)

Nature[IF:69.504]

①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精制谷物和肉类,饮食模式更加西方化;② 来自脂肪的能量已占中国成年人平均能量摄入的35%,若无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率将达65%;③ 中国人普遍盐分摄入超标,若每人每天少吃1克盐,到2030年将避免近9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④ 中国人易受肥胖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且人群基因差异、饮食地域差异、人口老龄化、临床营养学研究缺乏都使饮食相关的公共健康问题更加复杂。

Why China’s changing diet is a bellyache for public health
06-14, doi: 10.1038/d41586-023-01841-0

【主编评语】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精制谷物、加工食品和肉类,饮食模式更加西方化,造成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饮食相关公共健康问题。近日,Nature发表观点文章,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饮食模式的现状和潜在健康风险,并指出了从政策层面关注饮食和营养相关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芥末)

Nature:4种中国传统食物的营养研究总结(观点)

Nature[IF:69.504]

① 茶在中国作为药物和饮品有悠久历史,其富含有抗氧化作用的儿茶素类,饮茶与总体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中风风险降低相关;② 酱油是高钠饮食中盐的来源之一,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酱油有望发展为硒等微量营养素的膳食来源;③ 芝麻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芝麻来源的木脂素类成分或可改善糖脂代谢,但缺乏临床证据支持;④ 豆腐富含大豆异黄酮,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活性,豆腐消费可降低冠状动脉疾病、乳腺癌发病风险。

From tea to tofu: why Chinese dietary staples are rich pickings for research
06-14, doi: 10.1038/d41586-023-01842-z

【主编评语】中国具有丰富且多样的饮食文化,但有些食材和食物在中国传统饮食中特别常见,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当代依然广受欢迎。Nature近日发表观点文章,对茶、酱油、芝麻油和豆腐这四种中国传统食物的营养学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尤其关注了它们对心血管健康、癌症等方面的影响。(@芥末)

Nature:中国膳食正在改变(观点评论)

Nature[IF:69.504]

① 2021年的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4.7万元,大约是1970s的130倍;② 2021年中国人群摄入肉制品已经从1990年的农村人均12kg/年增加了3倍多,而谷物的摄入在农村和城镇家庭分别减少了35%和4.5%;③ 202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达到8.3%,且仍然持续增加,而全球平均数据为5.7%;④ 同时,中国人群摄入平均每天摄入11g食盐,而WHO的建议是5g/d,过量摄入食盐增加高血压等风险;⑤ 相比于1990年,2015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几乎翻倍。

By the numbers: China’s changing diet
06-22, doi: 10.1038/d41586-023-02060-3

【主编评语】近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家庭收入增加,膳食结构发生极大改变。本文从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摄入肉制品和谷物制品的变化,中国儿童肥胖率、摄食盐、心血管疾病等几个数据来说明中国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值得相关人士阅读和参考。(@Bingbing)

Nature子刊:中国男性喝酒或增加61种疾病风险

Nature Medicine[IF:87.241]

① 纳入来自中国Kadoorie生物样本库的超过51.2万名成年人(其中41%为男性)的数据,分析饮酒与207种疾病的关联;② 在男性中,饮酒与61种疾病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包括33种未被WHO定义为酒精相关的疾病(白内障、痛风等);③ 基于基因型(ALDH2-rs671、ADH1B-rs1229984)预测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与多种疾病的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肝硬化、中风、痛风等),但与缺血性心脏病无显著关联。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s of more than 200 diseases in Chinese men
06-08, doi: 10.1038/s41591-023-02383-8

【主编评语】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超过51.2万名中国成年人中发现,饮酒与中国男性的61种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基于基因型预测的酒精摄入量也与多种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aluba)

超560万人近10年随访数据:过度饮酒增加早发性大肠癌风险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50.717]

① 纳入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中5666576例20-49岁参与者(59.3%为男性),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饮酒者和不饮酒者各占28.0%、20.4%、9.9%和41.6%;② 中位随访9.1年,发生8314例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中度和重度饮酒者患癌风险比轻度饮酒者增加9%和20%;③ 结肠远端(而非近端)、直肠的早发性癌症风险与饮酒量显著相关;④ 饮酒频率与EOCRC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每周饮酒1-2天、3-4天或5-7天者的患癌风险分别比不饮酒增加7%、14%和27%。

Sex and Tumor-Site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Alcohol Intake With the Risk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06-14, doi: 10.1200/JCO.22.01895

【主编评语】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多数病例是散发的,与环境或生活方式因素有关。乙醇已被列为致癌物,饮酒是癌症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韩国首尔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近日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文章,纳入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数据库中超过566万人的随访数据,表明饮酒显著增加20-49岁成年人患EOCRC的风险,并进一步阐明了癌症位置与饮酒之间关系。(@芥末)

Nature子刊:用CRISPR技术“武装”噬菌体,靶向性清除大肠杆菌

Nature Biotechnology[IF:68.164]

① 筛选出162个天然噬菌体,其中8种靶向大肠杆菌能力突出,通过CRISPR技术对其改造,设计出4种CRISPR-Cas武装噬菌体,其靶向清除大肠杆菌能力更强;② 工程化噬菌体能减少噬菌体耐受性大肠杆菌出现,在共培养实验中能力超过它们的祖先野生型噬菌体;③ 四种互补噬菌体混合物命名SNIPR001,在小鼠和小型猪模型中耐受性很好,能有效减少大肠杆菌出现;④ SNIPR001正在临床开发中,用于选择性杀死大肠杆菌,这种细菌可能导致血癌患者的致命感染。

Engineered phage with antibacterial CRISPR–Cas selectively reduce E. coli burden in mice
05-04, doi: 10.1038/s41587-023-01759-y

【主编评语】大肠杆菌容易引起感染,治疗这类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但这会对宿主的肠道菌群带来不利影响,并产生其他副作用和耐药性。近日,丹麦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第一种基于CRISPR的口服候选药物,能够选择性靶向并清除大肠杆菌,而不影响其他肠道菌群,值得关注。(@九卿臣)

粪菌移植或可改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白血病化疗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50.717]

① 两个独立队列分别纳入异基因造血细胞移植(HCT)患者74例、接受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26例,2:1随机分组至口服胶囊粪菌移植(FMT)治疗和安慰剂组,3个月内最多治疗3次,评估4个月时的全因感染率;② HCT和AML队列中,FMT组与对照组在4个月时的感染密度均无显著差异(0.74 vs. 0.91,0.93 vs. 1.25 例/100患者-天);③ 较安慰剂,FMT改善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破坏,恢复多种厌氧菌丰度并降低肠球菌属、链球菌属的丰度。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hase II Trial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Versus Placebo i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AML
05-26, doi: 10.1200/JCO.22.02366

【主编评语】接受同种异体造血细胞移植(HCT)的患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肠道菌群都被严重破坏,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免疫重建不良、复发及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可以改善肠道生态并对治疗aGVHD有效,但其是否能够改善HCT和AML患者的预后尚不清楚。近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及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试验结果,表明FMT对于HCT和AML患者是安全的,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但相较安慰剂没有降低全因感染率。(@芥末)

中外合作:TGF-β调控TCRγδ+CD8αα+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发育

Cell Discovery[IF:38.079]

① TGF-β信号缺失小鼠TCRγδ+CD8αα+肠上皮内淋巴(IELs)细胞减少,TGF-β调控TCRγδ+CD8αα+ IELs依赖其下游Smad2/3蛋白;② TGF-β受体I缺陷小鼠胸腺γδIELs前体细胞减少,且CD8αα+γδ+ IELs细胞凋亡增加;③ TGF-β调节胸腺中表达CD103的γδT细胞和IELs,TGF-β诱导γδT细胞表达CD8α,不表达CD8β;④ TGF-β影响IELs功能从而间接调节TCRγδ+CD8αα+IELs;⑤ γδ IELs中缺乏TGF-β信号,加剧DSS诱导结肠炎。

TGF-β controls development of TCRγδ+CD8αα+ intestin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
05-30, doi: 10.1038/s41421-023-00542-2

【主编评语】γδ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是具有独特CD8αα+同源二聚体的IEL,与其他组织中的γδT细胞不同,但其如何发育尚不清楚。北京协和的何维、张建民和NIH的陈万军合作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文章,发现TGF-β信号调控TCRγδ+CD8αα+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发育。(@章台柳)

于君团队Nature子刊:菊粉改善小鼠脂肪肝炎,关键有益菌和代谢物被锁定

Nature Microbiology[IF:30.964]

① 小鼠模型中,菊粉比纤维素能更有效地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进展;② 用稳定同位素探测法(13C标记的菊粉)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代谢组分析,发现菊粉可改变肠道菌群(富集潜在有益菌、抑制潜在致病菌)并可被特定肠菌吸收,其中被菊粉富集的狄氏副拟杆菌(Pd)可活跃地利用菊粉生成脂肪酸十五烷酸;③ 菊粉、Pd或十五烷酸可恢复NASH小鼠模型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减少血清脂多糖和肝脏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对NASH发挥保护作用。

Parabacteroides distasonis uses dietary inulin to suppress NASH via its metabolite pentadecanoic acid
06-29, doi: 10.1038/s41564-023-01418-7

【主编评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形式,以肝脏炎症和脂肪堆积为特征。在动物模型中,膳食纤维等饮食干预可以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缓解这种代谢紊乱,但具体机制仍待深入探索。Nature Microbiology最新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小鼠模型中证实了可溶性膳食纤维菊粉可以抑制NASH进展。该研究特别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对能够直接利用菊粉的潜在有益肠菌及相关代谢物进行了鉴定,发现菊粉可促进狄氏副拟杆菌生长,该菌利用菊粉生成十五烷酸,从而通过改善肠屏障功能,发挥对NASH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mildbreeze)

间歇性禁食和限时进食对NAFLD的治疗潜力(综述)

Gut[IF:31.793]

① 不规律的饮食模式、不吃早餐和夜间进食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相关代谢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② 间歇性禁食方案可减少NAFLD患者体重>5%,减少肝脂肪变性和改善血脂谱,可能优于标准饮食的减肥建议;③ 与持续的能量限制相比,限时饮食(TRE)可以类似降低体重和肝内甘油三酯,但可能耐受性更好,并与血糖控制的更大改善相关;④ TRE已成为一种有希望的策略,用于减轻与夜班工作引起的昼夜节律失调相关的不良代谢表型。

Timing of energy intake and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and time-restricted eating in NAFLD
06-07, doi: 10.1136/gutjnl-2023-329998

【主编评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与肝脏及心血管相关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全球负担相关。长期以来,高总能量摄入加上不健康的超加工食品和饱和脂肪摄入被认为是导致NAFLD的主要饮食因素。近期发表于Gut的一篇综述总结了现有的观察和流行病学数据,描述了饮食模式和此代谢性疾病之间的联系。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协)会的共识声明可能承认改变能量摄入的时间作为预防和治疗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潜在策略的价值。(@注册营养师陈彬林)

NEJM:奥沙利铂或能替代传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76.079]

① 纳入1128名患者接受治疗,分为奥沙利铂(FOLFOX)组(585人)和放化疗组(543人);② 中位随访58个月时,FOLFOX和放化疗组的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比为0.92,FOLFOX组中89.6%最终能够避免接受放化疗;③ FOLFOX在无病生存方面不逊于放化疗,FOLFOX组5年无病生存率为80.8%,放化疗组为78.6%;④ FOLFOX组和放化疗组的总生存率(89.5% vs 90.2%)和局部复发率(1.8% vs 1.6%)相似;⑤ FOLFOX组术前放化疗53例(9.1%),术后放化疗8例(1.4%)。

Preoperative Treatment of 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
06-05, doi: 10.1056/NEJMoa2303269

【主编评语】术前盆腔放疗配合氟尿嘧啶增敏化疗(放化疗)是北美地区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手段,然而,其毒性作用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可以使用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奥沙利铂(FOLFOX)的新辅助化疗代替放化疗尚不清楚。NEJM近期发表一项研究,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非盲、非劣效性随机试验,将新辅助FOLFOX与放化疗进行比较。数据表明,在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术前FOLFOX在无病生存方面不逊于术前放化疗。(@RZN)

Lancet:呋喹替尼或可有效延长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Lancet[IF:202.731]

① 纳入691例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64岁),既往接受过标准全身治疗(73%接受了超过3线治疗),2:1随机分配至呋喹替尼治疗组(5mg,每日一次,每1-21天,28天周期)或安慰剂组;② 治疗暴露中位持续时间3.1个月,与安慰剂相比,呋喹替尼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7.4个月 vs. 4.8个月)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3.7个月 vs. 1.8个月);③ 呋喹替尼和安慰剂组的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3%和50%。

Fruquintinib versus placebo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FRESCO-2):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
06-15, doi: 10.1016/S0140-6736(23)00772-9

【主编评语】约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远端转移,导致预后不良。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需求尚未的到满足。呋喹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强效的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及-3抑制剂。近日,Lancet发表了FRESCO-2试验结果,在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与安慰剂相比,呋喹替尼治疗在总生存期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这些数据支持使用呋喹替尼作为难治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全球治疗选择。正在进行的生活质量数据分析将进一步确定呋喹替尼在该患者群体中的临床益处。(@芥末)

JAMA子刊:益生菌或可用于重度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JAMA Psychiatry[IF:25.911]

① 纳入49例重度抑郁症(MDD)患者(80%女性,平均31.7岁),1:1随机分组到每日益生菌干预或安慰剂组,同时服用抗抑郁药物,持续8周;② 根据线性混合模型,益生菌组第4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11.00 vs. 14.04)、第8周的抑郁症状量表IDS自我报告评分(25.04 vs. 29.64)以及第4周和第8周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较安慰剂组显著改善(11.71 vs. 14.70,8.17 vs. 10.95);③ 药物依从性为97.2%,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Acceptability, Tolerability, and Estimates of Putative Treatment Effects of Probiotics as Adjunct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6-14,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3.1817

【主编评语】大约60%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不佳,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进一步治疗后仍有症状。菌群-肠-脑轴在情绪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也被认为是相关疾病的新的治疗靶点。然而,益生菌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临床试验较少,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近日,英国伦敦国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JAMA Psychiatry发表了一项单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成人MDD患者中,益生菌胶囊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该试验临床结果展示的可接受性、耐受性和治疗效果表明MDD患者的益生菌辅助治疗是有希望的,值得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芥末)

Nature子刊:自闭症患者相关分子和微生物有何特征?

Nature Neuroscience[IF:28.771]

① 开发出一种贝叶斯差异排序算法,重新分析25个先前发表数据集的ASD患者相关分子和分类特征;② 肠脑轴功能结构与ASD表型异质性相关,且自闭症特有代谢途径与普氏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等菌属有关;③ 特定微生物编码的ASD相关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质谱与大脑基因表达变化、限制性饮食模式和促炎细胞因子谱相关;④ 在年龄和性别匹配队列中揭示的功能结构在兄弟姐妹匹配队列中不存在, 菌群组成时间变化与ASD表型间存在强关联。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 gut–brain axis show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sociated molecular and microbial profiles
06-26, doi: 10.1038/s41593-023-01361-0

【主编评语】人类肠道菌群已被证明在自闭症中发挥作用,但这种联系的机制仍充满不确定性。近日,西蒙斯基金会自闭症研究计划相关人员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贝叶斯差异排序算法,重新分析25个先前发表数据集的ASD患者相关分子和分类特征,发现自闭症特有的代谢途径与特定肠道微生物有关,这些途径与大脑基因表达变化、限制性饮食模式和促炎细胞因子谱也相关,值得关注。(@九卿臣)

何彦等Cell子刊:定植母亲阴道菌群有助于剖宫产婴儿发育

Cell Host and Microbe[IF:31.316]

① 纳入68名剖宫产新生儿,随机分配到阴道菌群移植(VMT)组(用母亲阴道液浸渍纱布擦拭新生儿)和生理盐水擦拭组;② 两组新生儿42天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③ 在6个月时采用ASQ-3量表对婴儿神经发育进行评估,发现VMT组婴儿得分高于对照组;④ 此外,肠道菌群连续观测结果表明,VMT组加速婴儿肠道菌群成熟,使其与阴道分娩的婴儿相似;⑤ VMT可调节婴儿肠道的代谢产物和代谢功能,碳水化合物、能量和氨基酸代谢等。

Effects of vaginal microbiota transfer on the neurodevelopment and microbiome of cesareanborn infants: A trip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6-15, doi: 10.1016/j.chom.2023.05.022

【主编评语】Cell Host & Microbe最新发表了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彦、谢日华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陈天璐团队等合作开展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于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通过擦拭浸有母亲阴道分泌液体的纱布,可以改善婴儿远期的健康状况,尤其是神经功能发育的提升。此外,在促进婴儿肠道菌群成熟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剖宫产儿是否要进行阴道菌群移植备受争议,既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安全性,但是其益处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疑。本研究为临床上开展阴道菌群定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Epi汪)

国内团队:肠道时钟可重编程节律性肝脏代谢

Journal of Hepatology[IF:30.083]

① 通过转录组分析等方法探讨肠道生物钟在控制肝脏节律性和代谢中的作用;② 肠道特异性敲除Bmal1会引起小鼠肝脏节律性转录组大规模重编辑,对其生物钟的影响有限,但在肠道Bmal1缺失情况下,肝脏生物钟对倒饲和高脂饮食的夹带具有抵抗力;③ Rev-erbα-iKO在光期引起糖异生向脂肪生成转变,增强脂肪合成从而改善酒精性肝损伤的易感性;④ 这些时间转向归因于肝脏SREBP-1c节律性紊乱,在局部时钟控制下由肠道FADS1/2产生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维持。

Reprogramming of rhythmic liver metabolism by intestinal clock
05-22, doi: 10.1016/j.jhep.2023.04.040

【主编评语】生物钟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内在计时系统,它在行为和生理学上产生约24小时的节律,使生物体能够预测环境中由地球自转施加的昼夜变化。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吴宝剑、深圳市人民医院Kaisheng Liu、郑州大学杨晶和秦子飞及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确立了肠道时钟在外周组织时钟中的中心地位,并将肝脏相关病理与肠时钟的故障联系起来,值得关注。(@九卿臣)

Cell子刊:抗生素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的生态?

Cell Host and Microbe[IF:31.316]

① 使用人工细菌群落(寡聚小鼠微生物群)定植无菌小鼠,使用三种临床相关抗生素(AB)反复处理小鼠,观察菌株的特异性反应和进化;② 80多天里,观察到菌株和群落水平上的恢复力效应;③ AB处理改变了细菌的生长速度和原噬菌体活性,单个细菌群中单倍型组成发生变化,且细菌中假定AB抗性的SNPs与抗生素抵抗有关;④ 从进化群落中重新分离具有特异性突变的克隆,环丙沙星和四环素对该克隆的最小抑制浓度增加,即抗生素抵抗能力增加。

Pulsed antibiotic treatments of gnotobiotic mice manifest in complex bacterial community dynamics and resistance effects
06-05, doi: 10.1016/j.chom.2023.05.013

【主编评语】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文章,探讨了多次的抗生素治疗对无菌小鼠肠道微生物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揭示了复杂的群落动力学、菌株特异性适应、生长速率的改变和原噬菌体活性的变化,表明宿主相关微生物群落在选择性压力下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保持稳定性。(@章台柳)

Cell子刊:建立肠道特征(ESs)模型,表征健康与疾病的人类肠道菌群组成

Cell Host and Microbe[IF:31.316]

① 纳入5230肠道宏基因组,构建表征同时发生的肠道细菌的特征的肠道特征(ESs)模型;② 人类肠道菌群被概括为五种ESs,分别以拟杆菌属、厚壁菌门、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为主;③ 该模型可证实以往肠型中已知的关键生态特征,同时可检测社区结构的逐渐变化;④ 与拟杆菌相关的ESs是西化肠道菌群的“核心”,而其他ESs的组合可补充功能谱;⑤ 该模型可检测与不良宿主健康状况和/或病原体存在相关的非典型肠道菌群。

Enterosignatures define common bacterial guilds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06-19, doi: 10.1016/j.chom.2023.05.024

【主编评语】人体肠道菌群组成通常处于稳定的动态平衡,但它可能会恶化为不利于宿主健康的失调状态。近日,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文章,成功建立肠道特征(ESs)模型,可直观准确地描述健康与疾病中的人类肠道菌群组成。(@圆圈儿)

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芳香族氨基酸来源的肠道菌群衍生物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5.855]

① 纳入美国(n=4000)和欧洲(n=833)两个独立临床队列;② 源自肠道菌群的多种芳香族氨基酸衍生代谢产物与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MACE)、全因死亡率相关,与传统风险因素无关;③ 关键的肠道微生物群衍生代谢产物包括:苯乙酰谷氨酰胺和苯乙酰甘氨酸,4-羟基苯乳酸产生的4-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马尿酸,吲哚产生的吲哚葡萄糖醛酸和硫酸吲哚酚,吲哚-3-丙酮酸产生的吲哚-3-乳酸和吲哚-3-乙酰谷氨酰胺及5-羟基吲哚-3乙酸。

Atlas of gut microbe-derived products from aromatic amino acid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06-21, doi: 10.1093/eurheartj/ehad333

【主编评语】European Heart Journal近期发表的文章,纳入美国(n=4000)和欧洲(n=833)两个独立临床队列评估肠道菌群衍生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确定了与心血管不良后果独立相关的由芳香族氨基酸产生的关键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因此将有助于集中研究与宿主心血管健康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章台柳)

Cell子刊:Akk分泌丝苏氨酸tRNA合成酶助攻宿主免疫稳态

Cell Host and Microbe[IF:31.316]

① 肠道相关细菌Akk菌可分泌苏氨酸tRNA合成酶(AmTARS),并发挥监测和调节免疫稳态的作用;② 分泌的AmTARS触发M2巨噬细胞极化,并通过其进化获得的结构域与TLR2特异性结合,协调抗炎IL-10的产生;③ 这种相互作用激活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并汇聚到CREB,导致产生IL-10和抑制核心炎症介质NF-κB;④ AmTARS可恢复IL-10阳性巨噬细胞,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并减轻结肠炎小鼠结肠炎。

Secreted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threonyl-tRNA synthetase functions to monitor and modulate immune homeostasis
06-02, doi: 10.1016/j.chom.2023.05.007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影响与多种代谢和炎症性疾病相关的宿主生理学,生物体都会产生氨酰-tRNA合成酶 (ARS),且目前对ARS非翻译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核生物上,而共生菌ARS在调节宿主稳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日,发表在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的这篇文章,发现分泌的阿克曼菌粘蛋白丝苏氨酸tRNA合成酶具有监测和调节免疫稳态的功能。(@圆圈儿)

Science子刊:抗肠癌转移,一种免疫细胞或有关键作用

Science Immunology[IF:30.63]

① 嗜肠性α4β7整合素表达的新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是抗转移效应的关键组分;② 结肠肿瘤可改善通过抗PD-L1验证免疫疗法对肝脏病变的控制,并产生保护性免疫记忆,而部分去除α4β7+细胞失去对转移的控制;③ α4β7整合素表达比α4β7整合素缺乏的CD8+ T细胞可能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活性能力;④ 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对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响应与转移灶中α4β7整合素的表达以及循环α4β7+CD8 T细胞相关。

Distant antimetastatic effect of enterotropic colon cancer–derived α4β7+CD8+ T cells
06-08, doi: 10.1126/sciimmunol.adg8841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 (CRC) 中的免疫浸润具有很高的预后价值,但转移性疾病仍然对免疫检查点阻断 (ICB) 的免疫疗法具有抵抗力。近日,发表在Science Immunology上的这篇文章,发现嗜肠性结肠癌来源的α4β7+CD8+T细胞可作为关键的抗肿瘤效应物,也可介导全身免疫监视,为转移性疾病提供免疫控制。(@圆圈儿)

Cell子刊:生酮饮食对癌症治疗的利与弊

Cell Metabolism[IF:31.373]

① 在IL-6恶病质癌症小鼠中,生酮饮食的抗癌作用与其生存情况分离;② 肿瘤内,脂质过氧化增加、谷胱甘肽系统饱和,导致癌细胞铁死亡,减少肿瘤负荷;③ 宿主体内,氧化还原失衡、NADPH耗竭,损害皮质酮的生物合成,加速恶病质发生;④ 给予强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增加小鼠食物摄入量,恢复其葡萄糖水平和营养底物的利用,延迟恶病质发生,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并减缓肿瘤生长;⑤ 系统干预癌症需同时考虑抗癌效应和宿主影响。

Ketogenic diet promotes tumor ferroptosis but induces relative corticosterone deficiency that accelerates cachexia
06-12, doi: 10.1016/j.cmet.2023.05.008

【主编评语】生酮饮食是一种在减肥领域热门的饮食法,然而这种饮食可能会对癌症患者产生致命的副作用。近日,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这篇文章,发现生酮饮食是把双刃剑,能促进癌细胞铁死亡,但诱导相对皮质酮缺乏加速恶病质。(@圆圈儿)

吃素可有利于心血管健康 (荟萃分析)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5.855]

① 研究纳入1980-2022年10月的30项随机对照实验,涉及志愿者年龄在18岁及以上;② 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与杂食人群相比,植物基膳食分别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载脂蛋白B的0.34 mmol/L ,0.30 mmol/L以及12.92 mg/dL;③ 这种效应量不受年龄、地域、持续时间、健康状态、干预膳食、干预项目以及研究设计等的影响;④ 尤其对于甘油三酯水平,不同膳食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⑤ 基于植物的膳食有利于通过改善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

Vegetarian or vegan diets and blood lipid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05-24, doi: 10.1093/eurheartj/ehad211

【主编评语】随着环境健康概念的提出,植物基膳食越来越受欢迎。揭示膳食与心血管疾病,进而全球死亡风险因素变得十分重要。本文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了素食主义对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载脂蛋白B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基膳食可能通过改善血脂,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Bingbing)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DM,mildbreeze,圆圈儿,Sunflower,九卿臣,Jack Chen,阿当,Zzz,XC YIN,Bingbing,Rustypotatis,芥末,YANG WEI,注册营养师陈彬林,RZN,阿童木,Epi汪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630 | 于君团队新成果:菊粉“护肝”?一种肠菌和代谢物很关键
0629 | 今日Nature:中科院团队揭示肠菌调节肠道免疫的新机制
0628 | 10文聚焦肠脑轴研究热点:自闭症/老年痴呆/帕金森/抑郁/焦虑
0627 | 5篇高分文:聚焦益生菌基础研究新进展
0626 | 69.8分观点文论述:儿童白血病与肠菌异常有何关系?
0625 | 高温加工食物不健康的新理由:让食材DNA“变坏” 
0624 | 如何改进IBD临床研究?《自然·综述》发文支招
0623 | 今日Cell:“肠菌敲除”显神通,破解生态左右手
0622 | 今日Cell:深度解析非洲原始部落,挖掘消失的肠道微生物
0621 | IBS患者易发心理问题,如何治疗?73分综述详解
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