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书目 | 萧默先生《敦煌建筑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筑师 Author 建筑师

1 引言

萧默先生在敦煌莫高窟前留影

萧默,19377月生于湖南衡阳,20131月逝于北京。1961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毕业,后获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曾在新疆从事建筑创作,1963年调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建筑历史研究15年,1981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任研究员,建筑艺术研究室(后改所)前主任、前所长、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建筑意》辑刊主编,曾创办《建筑意》辑刊。主持规划及建筑设计项目多项。获国家和部级奖共6次。

20193月,萧默先生生前全面修订的《敦煌建筑研究》第三版精装本,历时多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完成。此书的撰写和修订工作,从1963年作者到敦煌工作至2009年为修订版搁笔,前后伴随作者整整46年,人生苦短,这也成为作者最后的一次修订。

在此次全面修订中,作者依近年所得,增加了一些材料和论述,主要体现在佛寺二章中,力图减少一些挂一漏万的遗憾。相比于第二版,线图数量基本同于前版,珍贵现场照片则又增加了70幅,达到180幅,绝大多数都是彩色。作者认为,线图虽然有利于比较明确地展示对象,但历史研究,重在展现原状,照片显得更加重要。本次修订版,装帧设计更为讲究雅致,值得珍藏。

让这本书,带领我们对敦煌和敦煌建筑做一次跨时空的漫游。

2 宝库

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关山月》中是这样描述玉门关内外辽阔的边塞图景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敦煌就位于汉代玉门关下,在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感人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发人幽思的文化遗迹,尤其敦煌石窟,更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这是一座提起名字就让人内心沸腾的城市,一座可以填充好几百年史料的世界级艺术宝库。

敦煌莫高窟全景

1932年,梁思成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谈的几乎全是敦煌建筑;1951年,梁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论文,则是“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仅从这里就可以想见他对敦煌建筑的重视。

他在第一篇文章中写道:

假使我们以后的学者或考古家,在穷乡僻壤中能发现隋唐木质建筑遗物,恐怕也只是孤单的遗例,不能显出它全局的布置和做法了。既没有实例可查,我们研究的资料不得不退一步到文献方面。除去史籍的记载外,幸而有敦煌壁画,因地方的偏僻和气候的干燥,得千年余岁,还在人间保存……其中各壁画上所绘建筑,准确而且详细,我们最重要的资料就在此。

现在,敦煌已被列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最具吸引力的胜地之一,莫高窟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就文化史而言,敦煌之于中国,就正如雅典、罗马之于欧洲一样,是不可忽视的。

3 石窟

莫高窟九层楼

玉门关下,羌笛声中,从公元4世纪开始,就绽放出了一片美丽的艺术之花。这绚丽灿烂的花朵,度过了千年寒暑,历经了兵戈沧桑,到了今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骄傲和人类文化史的瑰宝,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敦煌石窟艺术,尤其其中蕴藏的丰富的建筑史料宝藏。

西魏第285窟壁画

从关于敦煌历史的回顾中,我们已经知道,以佛教石窟艺术为代表的敦煌艺术在敦煌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首先与敦煌在古代交通史上的特殊重要地位有关;其次,不论统治者属何,敦煌的居民和文化一直是以汉族为主体,同时又与周围各民族不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第三,敦煌虽地处边鄙,本身的人口也不太多,却在历史上、文化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中原息息相关,因而敦煌艺术绝不单纯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全国性意义。

所以,正是在这个地旷人稀的地方,产生了如此辉煌伟大的艺术。

晚唐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

发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石窟艺术,经丝绸之路,从南亚、中亚,首先传到新疆,然后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为了祈求旅途的平安,寄托对来世幸福的向往,或者为了长保现世荣华,消灾弭祸,人们曾经以极大的宗教热情与虔诚,在敦煌地区开凿了数以百计的石窟,于其中图绘了数万平方米的壁画,彩塑了成千尊的佛教造像,并且,在莫高窟各窟窟前,几乎都修建过木结构的窟檐,用栈道连接着。敦煌的第一座石窟的开凿时间,目前学界一般采用唐人《莫高窟记》的说法,定为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

从窟内遥望“九层楼”

已如前述,我们所称的敦煌石窟,实际是三处石窟的总称,其中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是莫高窟,在敦煌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大泉西岸的鸣沙山东麓峭壁上,与其东三危山相望。在高30~40米的悬崖上,现有492座保存有壁画和彩塑,时代起于十六国,终于元代。另外二处,一为西千佛洞,在敦煌城西党河北岸的陡崖上,西距莫高窟60公里,现存16座洞窟,时代起自北周迄于中唐;一为榆林窟,东距莫高窟有一百多公里,在敦煌东邻安西县城西南祁连山中榆林河东西两岸的峭壁上,现存38个由中唐到元代的洞窟(此外,在邻近敦煌的地区还有一些规模相当小的石窟群,如肃北五个庙、文殊山,安西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以及玉门市昌马、酒泉万佛洞等石窟,广义上也都可以纳入于“敦煌石窟”的范围)

敦煌榆林窟中唐第25窟壁画

以上三处石窟的岩石都属于酒泉系砂砾岩,是由大小卵石夹杂砂土胶结而成,成岩时间较晚,虽有坚硬的卵石,整体上却不够致密,尤其风化后的表面比较疏松,不适宜雕刻,所以敦煌石窟与内地许多以砂岩或石灰岩等以石刻著称的石窟如云冈、龙门等不同,采取了壁画和泥塑敷彩的形式。虽然一般来说壁画和彩塑不如石质雕刻坚实耐久,但在西北干旱的特定环境中却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壁画比石刻更易于表现生动的情节和复杂的细部。这批形象的资料对于我们的研究是至关珍贵的。

4 建筑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建筑也在不停地发展之中。建筑与人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社会历史在建筑中得到了生动而贴切的反映,建筑史的研究不但在于探讨建筑本身发展的规律,至少同样重要的是,可以从中宏观地了解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45窟彩塑群像

在敦煌壁画中就保存有十分宝贵的建筑史资料。除元代洞窟中较少建筑画以外,从十六国晚期一直到西夏末,前后八百多年时间内,壁画中都描绘出很多的建筑,向我们展示了一部不断发展的建筑史,其上限可推到5世纪初。

检阅一下我们以前已经掌握了的资料。汉代虽没有留下什么木构建筑实物,但它的许多陶质建筑模型(明器)、画像砖、画像石、石阙和石室等,还有一些墓室壁画,已经能给我们提供不少的形象。中、晚唐的建筑资料虽仍感缺乏,但已经有了一些木结构建筑实物,如建于782年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建于857年的佛光寺大殿,众多的唐代砖石塔,以及不少遗址和墓室壁画,也扩大了我们的认识。宋代更有了系统的建筑学专著即李诫的《营造法式》(成书于1100年)。宋、辽直到明、清,建筑实物就更多了。唯独从魏晋南北朝到中唐以前大约五百多年中,可供研究的资料实在缺乏,而魏晋南北朝正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代,隋至初唐、盛唐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繁荣发展的最高峰。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所在恰恰反映了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面貌,填补了盛唐和盛唐以前近四百年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至于中唐以后一直到西夏末的敦煌建筑资料,当然也增加了我们对这后四百多年建筑发展的认识。

盛唐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局部(孙濡涧)

同样重要的是,敦煌壁画中的建筑资料非常丰富。从数量上来说,包括三座主要的石窟群在内,全部敦煌壁画大约有50000平方米的面积。也就是说,如果建设一条5米高的画廊,敦煌壁画将占满10公里的长度。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它们又都是以故事画和经变画为主要题材的,而所有的故事画和经变画又几乎都少不了对建筑的描绘。

资料的丰富也表现在建筑类型的多样上,最常见的如佛寺、城垣、住宅、宫殿、塔、阙等,已经包括了中国古代几种最主要的建筑类型。在以上这些建筑中,有一些如佛寺等并不只是单座建筑,而是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形式出现的。而院落布局,正是中国建筑总体布局的重要特征,唐代以前已经没有什么实例可求了,宋至明代以前的院落遗存又往往迭经改造,难窥原状,壁画中大量唐宋院落布局的描绘无疑将大大充实我们的认识。

晚唐第12窟北壁《药师经变

壁画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细部做法并显示了古代建筑的色彩处理,诸如台基、台阶、勾栏、墙垣、门窗、柱枋、斗栱以及屋顶、脊饰等,都有可观的表现。尤其是斗栱,按数量来说,至少当以万计,形式类型也十分多样,并呈现出不同时代的不同形制,给斗栱发展史提供了许多新的例证。

壁画中还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几幅施工图画,使我们得以略窥古代匠师实际操作的情景。

……

以上种种,均丝丝蔓蔓体现在伴随作者46年之久研究和出版的《敦煌建筑研究》一书之内。

5 成书

1963-1978年,作者曾在敦煌宝库工作15年,开始着手本书的零散写作。

1970年代后,作者开始本书的系统写作,1982年完稿,1989年得以在文物出版社首次出版。初版共14文,线图200幅,照片只有43幅,且限于当时的条件,全是单色。

1999年,本书获文化部首届优秀成果奖。

《敦煌建筑研究》第一版封面

2003年,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再版,共16文,增加了“回忆梁思成、常书鸿与叶圣陶——代序”、“绪论──敦煌历史与敦煌建筑”及“敦煌古城与两关”三文,删去原书“引论”。结构改为两编,第一编为“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第二编是“敦煌现存古建筑实物”。趁此次再版之机,对各文都进行了修改,并作了重要的补充,线图扩至219幅,大量增加了照片,达到110幅,彩色印刷。

《敦煌建筑研究》第二版封面

2008年,本书第二版的韩文版由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韩国建筑历史学会会长李相海博士翻译,在韩国出版。同时,日译本也由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田中淡博士译成,将在日本出版。

2009年,作者对图书再一次进行全面修订。至此,此书的工作已伴随作者整整46年,人生苦短,这成为作者最后的一次修订。

《敦煌建筑研究》第三版封面

2019年,本书第三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最新出版完成。作者在此次全面修订中,依近年所得,增加了一些材料和论述,主要体现在“佛寺”与“塔”二章中,力图减少一些“挂一漏万”的遗憾。相比于第二版,线图数量基本同于前版,照片则又增加了70幅,达到180幅,绝大多数都是彩色。线图虽然有利于比较明确地展示对象,但历史研究,重在展现原状,照片显得更加重要

6 概要

这是一本从建筑艺术史的角度,对敦煌建筑,包括保存在敦煌壁画中的丰富的建筑资料,也包括现存敦煌建筑实物和遗址如古代城址、玉门关和阳关、莫高窟几座唐宋木构窟檐、莫高窟窟前建筑遗址和敦煌古塔等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叶圣陶先生所题书名

同时,这本书带领我们对敦煌做了一次跨时空的漫游,循着历史的足迹,去追踪曾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席卷过的叱咤风云,探寻在这里发生过的壮丽场景,寻觅产生过辉煌的敦煌建筑艺术遗产的历史背景,寄托我们的无尽遐思。

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为“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依研究对象类别,分九个专题,分别从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其他,以及建筑部件、装饰、施工、建筑画等方面展开;第二编为“敦煌古建筑”,从敦煌古城与两关、敦煌石窟洞窟形制、莫高窟唐宋窟檐、莫高窟第53窟窟前宋代建筑复原、敦煌古塔等五个专题呈现。

本书写作中,作者对自己提出过三点要求:

一是力求资料的翔实可靠;

二是要把最重要的资料尽可能加以收录;

三是希望对这些资料能够不仅仅只是客观的罗列,而是借助于宏观史学的研究方法,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上溯其源,下追其流,从时间和空间,即纵、横两个方向尽量与古今中外的文化史和建筑史进行联系、考订与论证,以图尽可能发掘敦煌资料的潜在价值。

本书对于中国佛寺史、阙史、城市建设史、塔史、住宅史和其他多种建筑类型、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史等课题,都尽可能作了比较系统的求索;对于展现古代的社会生活,结合建筑对象,也给予了充分注意。

7 评语

吴良镛(两院院士,世界建筑师协会前副主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作者为梁思成弟子,受梁先生推荐奔赴敦煌,面对浩如烟海的壁画和敦煌现存古建实物,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潜心研究达15年,终于归纳出大量珍贵资料和结论,实属来之不易,是近年来建筑史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周干峙(两院院士,建设部特邀顾问、建设部前副部长):这是一本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好书,呈现了一部北朝以来独一无二的千年中国建筑史。不同于一般的是密切联系对象复杂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不仅阐述了历史的传承,更是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对于建筑文化以至中华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发扬,无疑都是一大贡献。时间越长,越发重要。

汪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将敦煌建筑资料与国内现存古建筑实物及其他资料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言之有据,论证颇深,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演进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傅熹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本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石窟保存的古代建筑资料,尤其填补了中国建筑发展高峰期及其蕴酿期——北朝至隋唐建筑实例严重不足形成的空白。从敦煌出发,西视印度,东望日本,联系全国古代建筑实例,得出了具有广泛意义的创造性结论。本书还征引了大量古代文献和绘画,言必有据,涉及历史、文化、绘画、民俗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充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严谨的学风。逻辑严密,论证周详,文字流畅,插图精美。

学界对于这本书还有很多其他反响,例如:

“中国建筑史学的硕果──读萧默的《敦煌建筑研究”,侯幼彬,《建筑学报》1991年第12期,转载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学术通讯》1992年第2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萧默经长期考察研究后认为:敦煌万幅建筑画再现古代建筑艺术风貌”,《光明日报》1986年6月12日第二版,转载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学术通讯》创刊号。

“《敦煌建筑研究介绍”,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1990年4期。

日本建筑史学博士、日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田中淡将《敦煌建筑研究》译为日文。

韩国建筑史学博士、建筑学会会长李相海将《敦煌建筑研究》译为韩文,现正在韩国出版。

英国Buddhist Archaeology(佛教考古)1994年第12期刊载了关于此书的报导,并使用本书插图为封面。

日本田中淡博士多次引用《敦煌建筑研究》。

《敦煌建筑研究》中的“佛寺”一文在日本发表。

《敦煌建筑研究》中的“洞窟形制”一文在日本发表。

本书被列为北大文博考古学院建筑史课程推荐书目及中国、日本、韩国多家大学建筑历史研究生必读书目。

(长按二维码,购买本书)


相关阅读

经典书目 | 失传了三百年的《园冶》明代刻本首度重刊

经典书目 | 周维权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史》评述

清华书录 |《北京私家园林志》纪略


欢迎关注《建筑史》丛刊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