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 | 《土木文明浅析》教学案例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辐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天津大学将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月,陆续推出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以期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课程名称:土木文明浅析

· 课程性质:全校性选修课

· 教学对象:大一、大二年级理工类本科生

· 总学时:16学时

· 主讲人:韩庆华

· 所在学院:建工学院


(一)整体思路:《土木文明浅析》是一门面向大一、大二年级本科生的全校性选修课和通识课,是我校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后,首批立项的新工科通识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思政目标:

(1)结合我校新工科建设“天大方案”,对原有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材料进行修订和完善,将课程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形成“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引入雨课堂等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嵌入式等新型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创新思维,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

(3)确定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标准,注重德育渗透教学效果的评估,实现对课程目标达成及教学成效的有效评价。


《土木文明浅析》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思路



(二)创新点

(1)专业内容与思政典型案例的精心打造-优化内容供给

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知识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智能土木与新基建”知识模块中,融入了“诚信、和谐、创新、进取”的思政教育内容;在“道路工程”知识模块,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筑工程”知识模块,引入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的课堂讨论,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在“地下工程”知识模块,以“一带一路”为切入点,举例说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沿线国家复杂环境条件下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提供的关键性技术保障,使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土木工程所产生的深远社会影响,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讲解了土木人的责任和使命;在“桥梁工程”知识模块,讲述茅以升立志造桥的故事,借助“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民族发展和国家所需。

(2) 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丰富-确保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以及启发式、嵌入式等新型教学手段,大量增加网络互动、视频教学、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例如在“桥梁工程”知识模块,采用网络互动、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引导同学们思考三个启发性问题:“桥会动吗?”“桥会呼吸吗?”“桥有生命吗?”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科交叉思维。又如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知识模块,结合亲身经历以及“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桥梁结构风灾倒塌案例”等教学视频,直观的解析了防灾减灾工程对于保证国民安全的重要意义, 帮助同学们树立家国情怀、建立社会责任、塑造工匠精神。

(3) 课程考核方式的优化及考核标准的细化-体现思政成效

将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课程考核,修订为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论文占比70%。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考核,重点考核出勤率、小组讨论及课后思考题的回答情况、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如:积极回答问题、参加讨论每次加1分、开放式课后作业每次加2分。期末论文选择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任选某一专题撰写一篇科技论文,在考核标准方面,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及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占比60%),同时考察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品格、责任感等方面的达标情况(占比40%)。思政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期末论文和课后反馈中得到良好体现。



(一)案例名称

“智能土木与新基建”的时代要求


(二)案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智能土木的内涵、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新基建与老基建的区别,并掌握新基建的领域和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把握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价值目标: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本节课结合我校“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关键技术”特色案例,阐述了“新基建”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托工程案例、教学视频等教学素材,采用启发式、嵌入式等教学手段,结合亲身经历和身边的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创新思维,三维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由于课程案例生动具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思政效果较好。在期末论文中,很多同学结合“智能土木与新基建”这部分内容,对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进行了展望,教学效果得到良好体现。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的视频教学和网络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图文来源:韩庆华

图文编辑:王敏

图文审核:刘洁、张娉婷、杨佳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