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与写》 : 如何加快转型与发展?


川刊君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再加上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出版单位尝试打破圈层壁垒,探索创新发展之道。新形势下,期刊出版单位该怎么做?如何加快转型与发展呢?本期,我们就请《读与写》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王荣来谈一谈《读与写》的情况,并与我们分享他对期刊出版单位转型与发展的深刻认识吧!


著名作家冰心为《读与写》题写的刊名


著名作家冰心的寄语


川刊君《读与写》有着辉煌的历史,多年来,杂志是如何打造高品质内容、保有生命力的? 


《读与写》创办40周年宣传短片

《读与写》创刊于1979年,41年来一直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这源于《读与写》从创刊起,就以满足中小学生读者阅读和写作需求为追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曾入选“中国最美期刊”,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中国语文报刊优秀期刊”,荣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报刊奖”“四川省优秀编印质量奖”等荣誉。

刊物编辑是否接地气,满足读者需求,直接关系到读者认可度和市场发行量。由于受地域、人才的限制,我们在办刊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寻找突破口。借助外脑,夯实编辑队伍基础。一是注重培养自己的专职编辑队伍,不断从重点高校遴选优秀的专业人才;二是聘请全国少儿期刊的专家在线把脉,聘请省内具有高级职称的一线教师审稿,并负责培训、辅导我们的编辑;三是与驻南充市的西华师范大学,市(区)县教科所,教学一线的高级、特级教师合作,开展在线审稿改稿;四是成立专业的策划队伍,在内容策划方面挖掘亮点,精心策划栏目,多种渠道组织优质稿件。

目前,我们注意到,少儿类报刊因受体制和市场形势影响,编辑内容方面越来越同质化,发行面越来越区域化、同城化。比如,从订户统计中,我们发现,本地市场额度大约占60%;省内其他市州大约占20%;省外市场额度大约占20%。从征订的地方上看,农村市场占比70%,城市占比30%。


《读与写》杂志

为此,我们提出夯实区域市场,把内容编辑和发行网点建立到乡镇一级,在基层建立了1000多个“读与写服务点”,负责联络读者投稿和发行具体事项。还组建了20支机动服务队,深入省内外有意向的邮政报刊发行单位洽谈合作,运用邮政报刊发行网络,采取重点突破、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有效合作,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从中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需求出发,及时调整刊物栏目,开设了“国学课堂”“阅读宝典”“作文看台”“百科万花筒”等栏目,与时俱进,把新颖的元素加进杂志,把最新的理念融入到编辑工作中,从阅读拓展、写作提升、趣味科普等方面满足读者需求。我们还发现,农村孩子缺乏阅读和写作指导实践,孩子们非常喜欢阅读类刊物,一本刊物,有的孩子要反复读很多遍。为此,我们每年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偏远山区,开展“读与写”名师名编送教活动,近距离和学生一起阅读、写作。这样的活动每年大约有100多场次。

情系教育,爱洒山乡

川刊君作为传统媒体,《读与写》是如何探索转型发展新方式的?


作为传统媒体,《读与写》从2016年就开始谋划期刊转型路径,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发展进行谋划和实施,大力实施“2112发展战略”,即两刊(《读与写》和《嘉陵江》)、一院(西山书院)、一基地(《读与写》“读者基地”)、两校(线上的南充家长网络学校和线下的南充知新教育艺术培训学校),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嘉陵江》杂志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读与写》的品牌影响力,主动对接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调动队伍的活力,发挥杂志的专长优势,与艺术家组建策划团队,承办了一系列党委、政府主办大型文化活动及展演,如全国“夏青杯”朗诵大赛川东北赛区比赛、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川东北赛区选拔赛暨流行声乐大赛;“百花盛开”——新春大联欢、落下闳系列宣传活动;“伟大的道路”——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主题文艺演出;首届南充好家规颁奖典礼;2016-2018年连续承办了三届“感动南充”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承办了三届“法治南充”——最美法治人物颁奖典礼等系列性的重大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锻炼了队伍,还提高了杂志社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


连续举办了六届“嘉陵江文化艺术周”中小学生作文暨硬笔书法大赛

《读与写》杂志聚焦公益,努力提升品牌形象,办刊从传统形式到立体式多元化发展,从打造少儿品牌刊物到拓展社会文化活动,由幕后走向台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如每年定期举办的“一本书温暖一座城”爱心赠阅活动、“情系叙永县水尾镇米城小学”定点帮扶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捐本书”网络公益助学系列活动、“名师名编送教下乡”等爱心活动。走出期刊本体,在社会、行业、产业和受众需求中参与各个环节,强化期刊全媒体“需求黏性”,让社会各界真切感受到《读与写》强烈的社会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加读者对这本杂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了“读与写大爱”的社会形象。


同时,结合《读与写》在当地的文化品牌影响力和自身优势,打造西山书院,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企业闲置资产进行充分利用,重点打造阅读书吧、创意文化产品展示交流等多个文化服务功能区,为读者购书、读书和欣赏高品味的文化等消费需求提供场所,为四川东北地区的图书、创意文化产品交易及文化教育交流等提供平台。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文化企业聚集入驻,形成以民俗、非遗展示为核心景观的观光、休闲和现代体验式旅游集散地。2019年10月,经过精心改造的西山书院(一期)项目正式投用,被不少媒体深度解读,中央、省、市的领导多次莅临考察调研,获得了“感动南充2019十大新闻地标”,实现了区域经济贡献度、城市美誉度和文化知名度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新形象和城市文化旅游名片。


西山书院项目

我们跨界融合,倾力打造“特色教育服务机构”。组建了线上南充网络家长学校——南充家长教育大讲堂,以及线下的南充知新教育艺术培训学校,通过建设教育系统新媒体平台,实现教育产业领域的创新开发,成为南充市首家家校共享、满足家长和孩子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通过一年的运行,已初具规模,微信平台粉丝已突破2万余人。同时拉近了我们的读者和刊物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校、刊物的互动感。


南充知新教育艺术培训学校,是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培训机构。开设专业有音乐、舞蹈、书法、摄影、国学、播音与主持专业等课程。致力于提高专业、业余艺术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培养艺术后备力量,同时为各大艺术院校输送了多批次优秀人才。经过两年的运行,已有100余人通过艺术培训,考上艺术类院校。

南充知新教育艺术培训学校


目前,西山书院(二期)建设和南充知新教育培训学校扩建已经启动,通过实施多轮驱动和深度融合战略,《读与写》成功实现了转型发展,潜力巨大。
《读与写》能够赢得广泛认可、经受市场考验,离不开杂志社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这也是《读与写》不断发展壮大的密码所在。

川刊君后疫情时代,期刊该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采取哪些举措?


疫情发生后,《读与写》杂志紧急开设战“疫”专题、专栏,策划开展征稿活动,征集并推出一批鲜活感人的稿件,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积极正面宣传引导,助力战“疫”。同时,提升品质内容。在复工复课后,为进一步提高期刊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在内容上做到新、精、深、专,成立了一支编辑队伍,深入到基层学校中,去听、去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并根据师生的部分意见及时调整了《读与写》杂志的版式和内容,体现了主流价值引领高度,依靠有引领力的故事表达深度及根植人民意志和情怀的温度。进行深度数字化融合,主动适应到媒体传播格局的新变化中去,通过视频、音频等能为现在的读者快速接受、感兴趣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增加杂志的曝光率,提高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联互生、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使《读与写》的传播渠道得到极大扩展,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影响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期刊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办刊思维传统、经营模式老套、创新动能不足等问题,期刊品牌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发展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形势,在危机中把握新机。大危机中往往孕育着大机遇,后疫情时代将是推动期刊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结合近年来转型和发展的实践,我有几点思考建议一是内容生产精品化。强化“三种意识”。要有产品意识,更加注重内容价值的厚度和形式包装;要有用户意识,想读者所想;要有品牌意识,扣住时代脉搏,多出原创。二是推进传播数字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的推广应用,云阅读、数字内容等消费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要大力推进期刊内容出版数字化,着力打造数字内容产品,实现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融合。三是服务智慧化。疫情催生了直播带货、线上教育、云办公、智慧服务、公共管理等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期刊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定位和存在价值,将提升服务读者能力贯穿期刊转型和发展全过程,面对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服务功能智慧化上打开突破口,让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更好地服务读者,实现从内容产品提供者向数字知识服务提供者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只要我们办刊人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就一定能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川刊君对《读与写》的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读与写”品牌战略,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大格局,助推期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一是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核心。内容建设始终是期刊发展壮大之本。我们将突出内容深度,为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深度思想、独特体验。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让作品可亲、可感,直抵读者心灵。二是持续建设“读与写”品牌。建好西山书院二期、三期工程,办好网络学校和知新教育培训学校,线上线下同步推进,不断深化“读与写”品牌效益,壮大企业实力。三是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大格局。在“十四五”期间,用占地面积200亩,规划建设一个以文化为驱动,以文化服务产业为主体,以创意为主导,集原创设计、众创空间、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高端时尚、产业化的读者原创基地,主要涵盖研学旅行、文艺培训、艺术创作、夏令营、冬令营、文化康养、园艺博览、会务等,满足市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时,以《读与写》读者为基础,在产业效应上形成品牌带动,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或拉伸产业链,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变被动为主动,探索融合发展之路。


图文、视频丨《读与写》编排丨抗万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读与写》 : 如何加快转型与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