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殿军:用评价改革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

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落实总体方案,用教育评价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才、重视教育,都从教育评价入手开展了大量工作。尽管各个国家教育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使用的手段、方法也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和其他关心教育的国际组织,他们通常把教育政策看成是国家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并把它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或维度。这些组织经常发布报告,评价和推测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情况,通过财政投入、‍‍义务教育入学率等国与国之间的数据比较,分析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执行情况,判断这个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全世界的问题。我们要关注世界各国整体的教育情况,例如‍‍教育的价值观念、教育的普及程度、受教育者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等等,这些教育政策层面的问题如果落实到位的话,那世界就会更加和谐。

‍‍

PART
01区域教育评价:重在教育质量观

站在国家层面,对区域教育进行评价时,最重要的是要审视教育质量观是否正确。具体看四个方面:

第一,要看地方政府在支持教育发展方面的‍‍公共政策到不到位,是否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要弘扬什么、杜绝什么,在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里应体现出来。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资金投入力度应该是区域教育评价的最重要因素。除了资金支持,还要看区域内的学校布局是不是合理、学校发展的均衡程度如何,能否满足老百姓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学校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需要因地制宜。有些地方为了节省费用,把很多小规模学校合并在一起,形成“超级大校”,这对区域教育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要看‍‍教育管理体系是否完备畅通,是否已实现教育管理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好的区域教育一定有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即为教育质量保驾护航,又能激发教育相关利益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管理体系建设上要防止“肠梗阻”,打通教育的“断头路”,使教育发挥教化和文化传播作用,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推动力。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承认教育的专业性,管教育、当校长的人一定要懂教育,一定要是行家里手。教育局局长、教委主任和校长等关键岗位,必须是教育行家,不能外行领导内行。‍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才能更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化发展,对地方教育产生更多的正向影响。

第三,要看‍‍对学校办学质量和对校长的评价是否科学。有的地方,哪个学校考上一个清华或北大,就奖励校长或学校50万,结果全校就集中精力去培养这一两个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甚至出现了花钱争抢高分落榜生的现象。评价指标能够左右校长的关注点,能够引导办学的目标走向。地方政府在评价校长和学校的时候,要考查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引导学校和校长关注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因为每个学生将来都要走向社会,要通过教育让他们获得成长,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劳动者或创新创造者。

第四,要看给予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多大。教师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希望学校有较高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现实情况是学校办学自主权很有限。比如当前县一级学校招聘时,大多是由学校报用人需求、县里的人力部门审批后,由教育局统一组织招聘,再把招到的人分派给各学校,学校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主权。这样往往造成学校想要的老师进不了,遇到比较差不想要的教师亦很难辞退,这就很难保证质量了。因此,给学校办学自主权,让他们能自主招聘人才,并在区域内实现教师流动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些地方要求教师在评聘某个级别的职称前,必须有至少一年的乡村学校工作经历,这对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促进教师科学流动和学校更好发展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创新探索。


PART
02学校评价:重在过程和增量

具体到对某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际效果等,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

学校的办学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国的教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中国人、铸就中国魂。当前,大多数基层学校对办学方向普遍把握得比较好,但也有学校在这方面还是存在隐患的,特别是那些大量引入国际课程的学校,在有些方面内容缺失,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可能就会发生偏离。

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体系。主要措施是实施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不能只用单一的指标,更不能只用升学的结果来评价学校,而是要进行‍‍整体性、多维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方法、办学水平等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看变化、看增量,进行动态评价,‍‍不光看终结性的考试成绩,还要看培养过程。现在比较常见的‍‍督导性评价是一种抽查,主观性成分较大。如果能充分发挥智能化、信息化大数据的作用,更关注学校的办学的过程,‍‍作为过程性评价应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还要体现评价的多主体性。应该重视并积极吸纳更多主体的判断,比如学生、家长、毕业生对学校的感受和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相互的的评价,等等。‍‍而且,要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基于大数据的评价。

‍‍

PART
03师生评价:重在全面和专业

‍‍国际上的教育评价理论一直在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工具也越来越现代化。无论是国际组织的评价,还是国家对某个区域、某所学校的评价,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学校整体的培养质量上,也就是要看学校里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成长状况

对学生的评价,关键是要全面。清华附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比较完善,而且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教师的评价,要反对把‍‍班级的‍‍考试成绩排名作为对老师的评价的办法,用这个排名来评价老师并不科学。考试后分数的统计是为了分析,看看哪个学科、哪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是否有问题,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提高。

对教师的评价,应该采取学生‍‍评价和同事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两个评价系统的评价结果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区分出三种情况:学生评价和同事教师评价“双优”“单优”和“双不优”。应该以同行评价的结果为主,学生评的内容作为参考。如果某个老师同行评价很低,‍‍学生评价也很低,学校就应该重视,不妨听听他的课,跟班上的学生聊聊,找到该老师的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改进和提高。

对教师也要有发展性、综合性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关注三个维度:一是知识,‍‍就是学养的深厚程度;二是技能,‍‍就是会教,教育教学水平高;三是‍‍态度,‍‍就是老师的职业认知和工作态度,是否真的热爱教育事业,是否有教育情怀,是否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这三个维度里,知识和技能都是可以慢慢增长的,但态度是能决定知识和技能增长的速度的,是否真心,是否用心,老师的成长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最应该引起重视。

笔者建议,在国家层面,应花大力气研制出一套针对基础教育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收集评价信息,减少人为干预。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看行为、看过程、看结果,而不是只凭印象和最终的结果。评价应该“允许你不成功,但是不允许你不努力”。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简介:

王殿军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附中原校长
#相关话题

1.清华“钱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樊秀娣:“有组织科研”要杜绝只出名不出力!

3.李希贵:优秀的学校,一定具备这6个特质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要深刻把握当前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任务

欢迎各会员、专家及相关单位提供开展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活动资讯。

投稿邮箱:jypj2020@126.com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新媒体“中国教育评价”(微信号:zgjypj)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殿军:用评价改革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