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不靠海,凭什么“吃海”?

西窗 搜狐城市 2023-02-02


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率兵二万首次下西洋,船队由南京宝船厂出发,至福州五虎门休整,伺风开洋。南京并不靠海,但是作为郑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起点站”,南京与海洋渊源颇深。2018年,南京至长江出海口深水航道贯通,南京港由“河港”变成“海港”。


另一个“航海时代”即将开启。南京日报的消息称,《南京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作为江苏、也是全国首批非沿海城市编制实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南京、无锡、常州、泰州近期相继透露“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江苏海洋经济由沿海向沿江延伸的实质性动作。


长久以来,与“苏大强”体量不相当的海洋经济是江苏的发展短板,相比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亟需在海洋经济上获得突破。问题在于,粤浙鲁临海城市大都靠海能吃海,而连云港、盐城、南通靠海难吃海,江苏只能想办法在长江沿线做文章。不靠海的南京凭什么来发展海洋经济,苏南沿江诸城能否担起振兴江苏海洋经济的重担?



十四五“向海发展”,宁锡泰常齐出规划


苏州和南京是江苏经济头两名,在国内城市排名中也都进入前十。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中,苏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5亿吨,是全国第一内河大港。南京港不到3亿吨,在全省排在第6。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全国第8位,南京港排名第19位。不管从货物还是集装箱来看,南京港吞吐量与其经济体量并不匹配。

 


与货物吞吐量排名一样,南京海洋经济产值(GOP)也排名省内第六。2020年,江苏沿江七市GOP总量3640.9亿元,其中南京为701.4亿元(占GDP比重为4.7%),排第6位。《南京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南京GOP达到千亿规模,到2035年,海洋经济实力居全省沿江设区市第一方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发力海洋经济的沿江城市不止南京。2020年泰州全市GOP 为788.6亿元,占GDP比重为14.8%,《泰州“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继续保持全省非沿海设区市领先地位,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6%。


无锡提出打造江苏省海洋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海洋科创高地、江海联运中转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发展目标上,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GOP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速为6.8%。此外,常州市规划突出涉海设备及配件、海洋材料(海洋防腐涂料)、海船电缆等优势产业及产品。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产值相比沿江城市并不占太大优势。连云港2020年GOP总量855.5亿元,占GDP比重约26%;盐城2020 年GOP达到1153.5 亿元,占GDP比重为19.4%;南通2020年GOP总量2107.4亿元,占GDP比重约21%。




沿海城市“难吃海”,江苏探索“江海联动”


整体来看,2020年,江苏GOP总量为7828亿元,其中沿海地区(南通、连云港、盐城)为4116.4 亿元,占比52.6%;沿江地区(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扬州、镇江、泰州)为3640.9 亿元,占比46.5%;非沿海非沿江地区(徐州、淮安、宿迁)为70.7 亿元,占比0.9%。


沿海城市不吃海,江苏海洋经济“吃瘪”。同是沿海,粤鲁闽GOP总量已超万亿,浙江也来到9200亿元,远超江苏。从产业结构上看,江苏海洋经济“二三一”,与发达区域“三二一”的比例差距极大。从城市层面来看,沪深青甬厦等地竞逐海洋中心城市,缺少“王牌”海洋城市的江苏很难上桌参赛,因此一直在试图打造“省内头牌”,以期集聚海洋创新资源。


2009年,江苏曾喊出“举全省之力发展连云港”的口号,并将其定位为沿海开发龙头。不过,顶着“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名头,连云港经济不见起色。十二年过去了,南通融沪之路走得顺畅。去年发布的《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南通定位为“江苏开放门户”,将全方位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也将南通视为“江海门户”,但江苏并没有“单押”南通。总体而言,江苏海洋经济骨架以沿海地带为纵轴、沿长江两岸为横轴——状如一个反写的“L”。江苏规模以上海洋产业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区,海洋经济“江海并重”特色明显。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GOP达到1.1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超过8%。任务相当之重。除了沿海三市之外,海洋经济产值占比近半的沿江七市也相当重要——作为省会的南京,又是重中之重。那么南京要凭什么来发展海洋经济?



涉海高校多机构强,南京担责“陆海统筹”


从区位上来说,南京处于长江航道与京沪铁路交汇点,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公铁水”枢纽,大宗货物在南京转运有一定优势。此外南京港也是沿海25个主枢纽港之一。


在十四五规划中,南京提出“强化港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地位,加快港口岸线、物流设施、集疏运交通体系建设、建设龙潭、龙袍等海港经济型新城,服务国家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江苏则提出“发挥南京等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功能,大力发展沿海运输和近洋运输”。


除了区位优势,还有行政优势。作为省会,南京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海洋管理公共机构;三分之二涉海高等院校——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南京GOP比重超四成。在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中,南京提出打造“一个平台、两个城市”,即服务全省、辐射内陆的服务平台;“创新引领、产学研用”的海洋科技策源城市以及“向海发展、陆海统筹”的示范城市。


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也提出,发挥南京等城市综合优势,培育发展涉海金融服务、海洋信息服务等新业态。鼓励沿江产业园区吸引涉海龙头企业、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众创型小微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涉海企业集群。


优势并不突出,短板却是相当明显。从海洋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上看,南京不到5%。战略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学研用关联度不高、海洋科技创新缺乏“塔尖”也是南京海洋经济要跨过的坎。此外,与沿海城市相比,南京海洋经济管理经验不足,人力资源稀缺,知识储备短缺。 



海洋经济锦上添花,有利南京冲“国中”


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江苏经济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梯度发展格局。作为沿江和沿海交汇省份,江苏省内除南通“江海通吃”外,沿江七市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连云港、盐城。江苏区域格局“南强北弱、江强海弱”。受制于苏北大环境,江苏海洋经济“先天不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得益于苏南大环境,沿江城市“向海经济”前景广阔——这正是硬币之两面。

 


从产业角度来讲,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是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第三产业不论是增加值还是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广东、山东、上海等海洋强省相比差距较大,海洋服务业没有担起海洋经济“稳定器”作用。


江苏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尤其南京知名高校众多,具备发展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科教管理服务的优越条件,而从实际情况看,均未赶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江苏海洋科技研究仍侧重于经济领域应用,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以海洋生物医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目前国际上经批准上市的海洋药物已有十多种,而江苏还未实现零的突破。


对于上述增长空间巨大的领域来说,南京一方面“优势明显”、一方面“责无旁贷”。深水航道贯通后,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10万吨级海轮也可减载抵达,江海河联运将是南京港的重头戏。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涉海金融、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及服务业也是包括南京在内的沿江七市可以发力的方向——如果第三产业能够追上全国平均水平,那对于江苏经济来说就是锦上又添花。


如前所述,江苏海洋经济一二产占比高,要想第三产业占比,南京责任极重。毫无疑问,“发展海洋经济利于南京发挥区位枢纽优势,提升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中,有利于南京打造更高能级的区域增长极。”如果南京海洋经济能够起势,于江苏可以补短板,于南京则利于冲击国家中心城市,何乐而不为?


参考资料:

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不靠海的南京“十四五”向海发展.南京日报

江苏海洋经济空间发展策略研究.易爱军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搜狐城市视频号

短视频栏目《鲜城汁儿》
第一时间辣评城市热点事件
把脉城市发展难题
更有专家对话、榜单发布等
海量直播活动邀你共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