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科技创新只在欧美,因为我们卡了自己的脖子!

红莲观潮 2023-09-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赵董 Author 赵董

作者/来源:赵董

就在今天,发生了一件让我深感悲哀的事:我原本准备从上海乘坐国航CA967航班飞往米兰,但却因为一个技术故障问题延误了整整12个小时。
工作人员说他们维修不了,因为那架飞机是空客A350,核心技术掌握在德国、欧洲人手里,且这类机型很少。
注意,这是在号称全球十大城市之一的上海、全中国最大的航空公司发生的事从发现飞机故障到更换从米兰飞回的A350,200多个客人在机场被迫等待了整整12个小时。
连技术维修都无法解决,更别说生产制造核心技术能力了,这就是科学基础研发人才教育机制的灾难,且类似的事情在全国各核心技术地带几乎每天发生。不由让我思考:我们自己的基础科学研究去哪了?我们对国外的科技研发路径依赖是不是太过度了?
仔细想想,从可回收火箭技术到移动操作系统,再到大火的ChatGPT技术,我们发现几乎每一项颠覆世界的技术都率先出现在美国。


再看看从1840年至今,从电视、手机到互联网、WIFI、机器人等新技术,除了5G,没有一项是中国人首创发明的。


按理来说,我们在创新方面是不输西方人的,早在古代我们就有着享誉全球的四大发明,为什么现在创新能力反而不如西方了?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创新?
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卡了自己脖子,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的填鸭式教育、长期的文化禁锢和价值观体系,犹如一把把锁扼制了中国人的创新。

中国科技现状:99%是幻觉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当时的那个制导系统,至今为止我们都没研究出来。
其实那个系统只需要几百人民币就能做出来,但我们就是搞不出来。

当然,我们打得也很准,但我们是另外一套激光系统,而那个系统的成本是十几万元。

百家讲坛主持人李清泉曾经开玩笑问过钱学森院航天下的学生:你们哪天能不能把我也送到太空搂一圈?学生回答说送不起。

因为送一公斤平均的成本要2000万元,90公斤就是18亿元,再捞回来还得再加18亿。

这就是我国科技的现状:在举国体制之下,我们确实可以达到同样的成就,但是路径渠道不同,科技含量不同,成本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差距的背后,就是技术含量的差距。
中国人是有本事的,但我们的本事是人家发明了,我们来改进克隆,然后才优化变成自己的。

过去我们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又走向了信息产业经济,整体确实是向上发展的,但在工业经济这个发展阶段,中国是大大落后于世界的。

在工业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不是中国人创造的,于是,我们习惯性通过模仿来取得研究成果,忽略了原始创新,久而久之,对很多科学技术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举个例子,今天的起重机轴承已经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频繁加润滑油了,但为什么我们的国产起重机身上还到处都是加油孔?

因为我们的技术是从国外学来的,感觉好像只有完全按照人家的图纸来才是正确的,我们不敢不加油。

所以说,当下很多人在各种新闻媒体渲染下,以为我国已经掌握了高科技的巅峰,泱泱中华什么拿不下,其实大都是幻觉。
如果把人类的高技术比成一个100米高的杆子,中国的技术综合评估也就是85米左右。

最高的不是我们的,基础的也不是我们的。
我们的各种重大高科技尖端技术都被西方专利卡着脖子,比如光刻机,医院各种CT,核磁共振检查仪器,就连人民币印刷技术和移动支付的二维码都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技术发明,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
毫不客气地讲,国际上的同行已经更新了赛场,而我们还在旧跑道上拼命。
究根结底,中国在现代科学创新领域的人数,对于14亿人口基数的大国来说简直太少太少,严重不成正比。
更致命的是,我们大部分都是从1到99的人才,没有从0到1的人才。

中国教育,掣肘了人才的创新能力
01填鸭式教育·消灭创新
习总书记曾经强调过,要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还要尊重科学家们的好奇心,这一点尤为重要,很多伟大的创新正是由一个个好奇心引发的。
但中国教育却完全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不让学生发问,把提问的学生从小就限制住,到了高中、大学再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已经提不出问题了。
试问,一个民族没有好奇心能走多远?
国人都失去了人类原始独有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创造力和想象力,除了工作干活就是游戏手机,每天除了压力焦虑,就是放纵寻找刺激。
从上到下透着一种病态的社会风气,人民除了心累,鲜有幸福快乐可言。
也不怪乎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会预言:“凡是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科学家。”

从小到大都让他们听话,循规蹈矩,读到博士了突然让他们创新,他们能创新什么?怎么去创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民办教师,他一生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可我们却摒弃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硬是把上帝创造出的“作品”变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
从小到大各种应试内卷,各种死记硬背,这种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选出来的,可能是高智商,但和创新精神至少是不相关的。
要知道,科学是根植于人性自由的,没有自由发展的个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创新和创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思想自由才能产生人才,甚至天才。思想不自由,只能造就庸才,甚至奴才。
02大学教育·脱离创新
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之所以是大学,就是要兼容并包,学术探讨,大学就是要引领社会的发展,思想超前于社会,技术超前于社会,培养出来的人才会走向社会,引领社会发展。
但如今的中国,反而是社会走到了大学前面,社会比大学还先进了。
要知道,学校虽是教育机构,但也同样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环。
然而,当下所谓的大学教授已经和社会脱节太久,只知道照本宣科,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甚至还在用那些被淘汰的设备培养学生,结果学生走上社会一看,自己学的东西早被淘汰了。
造成这种双输结局的根本原因,是顶层政策和下层实施的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都有行政级别。党委书记、校长、管理人员成为学校的主宰、“老板”和“白领”,包括教授在内的教师,不过是“知识蓝领”和“文化打工仔”,“官本位”“行政化”愈演愈烈。
对下,学院和教授们只会不断拿课程、作业、考试和科研项目各种deadline往学生头上砸,却不提供任何帮助,全凭学生们为了学分绩点而拼命挣扎。
学校规定了一个本科生必须上的一些课程,然后老师按照流程敷衍的完成教学任务。临近毕业了,学校就把签订就业协议的任务丢给辅导员、老师甚至学生自己,随便找个企业盖章就是就业数据了。
每个人都在搞形式主义,学生上课假装学习,老师假装教学。
这就是如今的大学教育,不是教书育人的柏拉图式的学院,而是流水线表演擂台。

功利主义害了中国创新

01科研环境·阻碍创新
习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指出:必须重视原始创新,要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但中国现有的科研体制内部却养成了准官僚化的配置,充斥着各种论资排辈、资源偏向权威,打压年轻人、学术论文滥竽充数、有数量没有质量等现象。

院士手上的钱用不完,天天想着怎么花钱,而新一代科学家却找不到钱,没钱可用。

一句话,你的理论再先进,可你连台上讲的机会都没有。
此外,中国的法律并没有实质性的抢占科研成果的惩罚措施。这看上去是个小问题,实际上却是最致命的。

试问,如果科研人员连署名这样的基本人格权都不能保证,有谁还会愿意投身科研?

为什么很多名校毕业的人才更喜欢留在国外?就是因为在国外遵从能者居上,只讲能力不讲资历,很少有唯领导是从的现象。

中国从来不缺乏人才,缺的只是一个平等竞争的机制。
如果不改变机制,只制定一些表面政策,让庸才当道、让人才让道,试问中国科学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发展?
02企业投资·畸变创新
古人云:“人君之大患,真正的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至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
但自从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很多人都变得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紧盯着眼前的利益和名誉。如果研发和赚钱有冲突,研发就会被搁置。

投资者们都一心想着:什么才能让我最快地赚到更多的钱?而创业者们都在想:什么产品才能让我最快得到投资?要是能在几个月内催肥,一到两年内上市就更好了。
不怕创新成巨头,就怕巨头不创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马云和王坚。
2009年阿里云成立时,国内对“云计算”这一概念还多有争议,最为著名的案例是2010年的一场论坛——当时,BAT三巨头掌门人齐聚一堂,李彦宏评价云计算“新瓶装旧酒”,马化腾指“谈云计算为时过早”,阿里巴巴的研发工程师们,对于云计算的表述更露骨:明明可以坐高铁,却偏偏要骑自行车去上海。
只有马云态度坚决:“如果不做云,阿里将来会死”,且承诺每年向阿里云投资10亿,连续投资10年。

十年前的云计算是什么概念?答案是没有概念,一切都要无中生有。
马云和王坚却能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一步步推进,就像当年爱因斯坦在大脑中凭空推算出“相对论”一般。最终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也让中国人抓住了电子商务的机遇,甚至改变了全世界的支付习惯。
再说华为为什么被全球打压?因为它研发了5G,而这个领域,从互联网诞生至今一直都是老美的“秘境”,突然闯进一群中国人,老美岂能忍受?于是暗箭明枪齐发,全面打压制裁华为。
所以说,核心技术是讨不来也买不来的,只有自主研发才是唯一出路。
03法律制度·囚禁创新
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谢宇《美国科学在衰退吗》有这么一段话:一个社会想要有更多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就是尊重自由、尊重创新。
但在中国,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并不友好,法律优先保护的也是既定的既得利益者,而不是尚未形成稳定地位的创新者。

很多创新者甚至要承担不公平的待遇和敲诈勒索的风险。就说马斯克和马云吧。
这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杰出人物,但不可否认的是,差距也是真的大。并不是说马云不够厉害,而是现实确实不允许马云厉害。

假设马云想造火箭,能行吗?马云想搞ChatGPT这样的技术,能行吗?禁词太多、雷区太多了。

再比如卢灿案件,2017年,台州商人卢灿自主研发的恒压阀专利技术获得了专利证书,然而在2018年8月,卢灿研发的恒压阀却被认定为枪支散件,卢灿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前面说了,早在古代我们就发明了火药,但最终将火药发扬光大的却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
为什么会这样?卢灿的遭遇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当法律制度无法充分保护发明人权益的时候,即使有再好的创新,也会受到各种因素限制和打压,导致技术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技术是发展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在这种“规则制度”之下,谁还敢创新?
土壤不行了,上面的植物能完好?思想无法活跃、创新又充满禁锢&禁区,何来创造力?
/
学生的课本上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革命对中国有多重要,我想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它是中国超越美国、后来居上的坚实支撑。
如果技术是术,科学就是道。我们民族反复强调的顶层设计,就是要抓这个大道,重视首创,探索原理,培育起我们的科学文化。
当下,我们在投入上缺乏有竞争力的金融体制给创新提供融资,缺乏鼓励创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在产出上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被剽窃是常态。
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中国教育者、科学家、企业家的未来使命。
要想真正超越西方国家,绝不是通过经济增量或贬低西方,而是在技术上引起质变,培养出真正具有独立人格的拔尖人才、自信开放的文化和价值体系。
特别是面对西方的全面围剿,在这样一个大转折时期,创新改革刻不容缓。
就如西湖大学施一公说的: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一定有一批人,他们的目标不是本科毕业后就业,而是攻读研究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等各分支继续深造,为国家和人类去探索科学的前沿。
中国需要更多的“施一公”,通过教育改革吸引人才回国,彻底摆脱“买造”思想,减轻对老美的依赖。
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自给自足的科技发展道路,才能培养出属于中国的“马斯克”,才能让中国人的创造力之花开满祖国的山川大地!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公众号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往期精彩

致敬那些勇敢发声说真话的人

傅雷次子傅敏离世,让人再次想起那个怀揣微光,照亮民族良心的女人

他骂了半辈子美国,却带全家移民美国

青年失业率都创纪录了,怎么还有心思捉拿“卖崽青蛙”?

偌大的城市,为何容不下一只“卖崽青蛙”?

人不如鸟:掏鸟判10年,无证醉驾撞人抛江中判6年……

泪目!一个中国女人的命运

南开大学教授建议取消退休制度,全民终身劳动!

刻骨铭心的1978:转眼45年了!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原文 支持本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