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奖佳作||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

编者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


本书2021年12月

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吕慈仙著,《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2月


作者简介:

吕慈仙,青岛大学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青海省“千人计划”(引进拔尖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省哲社课题等;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三等奖等科研奖项;在《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探索与争鸣》等期刊发表4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吕慈仙 教授


内容简介: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定了把“农村留守儿童、城市贫困居民子女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等群体”纳入“教育扶贫支持”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长期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证实教育既是阶层再生产的重要机制,也是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自致性因素是现代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如果实现如此大规模数量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劳动力人口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也有利于阻断弱势群体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本学术专著正是在这一国家发展背景下,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系统论的理论框架,通过大规模调查和大数据分析,采用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微观(个体)、中观(家庭、学校)和宏观(社会)层面来探究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各省市自治区进一步完善异地高考政策,促进随迁子女教育期望和人力资本获得提供理论指导和数据借鉴。本成果相关论文在《教育研究》发表3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纸质版)1篇、《新华文摘》论点摘录(纸质版)1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网络版)2篇,丰富了教育社会学相关理论体系。相关论文被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硕博士论文以及《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期刊合计他引141次。



目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概念阐释与辨析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二章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与教育期望

第二节 教育期望的生态系统构建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概念与维度

第四节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教育期望的关联

第三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与教育期望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调研

第二节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微观个体层面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学业成绩与自证效应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中观家庭层面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家庭社会资本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中观学校层面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学校阶层隔离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在宏观社会层面的影响机制

第一节 社会歧视知觉概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假设

第三节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节 异地高考政策的建议与对策

第三节 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编辑、排版:韦骅峰

审核:李木洲


更多精彩阅读:

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再思考

中华优秀出版物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高考制度变革与实践研究丛书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高考研究基础工程:全国第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

招生考试研究‖强化高等学校主体性地位——论招生改革的价值转向

高考改革应防止“现代化的陷阱”

研究生必读 || 文字与健康:不要让导师折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