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高启明之于DAO的启示

Henry Empower Labs 2022-10-15

DAO概念的时下大火。许多人看到DAO的潜力——或是改变世界的潜力,或是赚钱的潜力——并为之着迷。与此同时,也有几个问号停留在许多人头上,那就是DAO咋接地气,咋跟我的日常生活产生交集呢?想参加一个DAO,甚至组织一个DAO,咋弄?


按原教旨主义的定义,DAO比以往各种线上线下的分布组织进一步进化出的显著特点在于A,即自治,特指以智能合约进行治理的形态。至于现下流行的各种DAO,则充其量只是DO而已。


在DAO概念日益出圈的今天,已经有万物皆可DAO的趋势。笔者无意以严格定义进行区分,而是尝试以好玩为导向理解其发展。一个很自然想到的问题是,在更早的时代难道没有DAO的影子吗?答案是显然的,阳光之下并无新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温故而知新,为DAO时代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呢?


笔者想到的第一个例子,是一本书,一本名叫《临高启明》的网络小说(以下简称“临高”)。


如果你已经是临高粉,那么它的气质自然不必多言。如果还没听说过它的话,它是一本群体穿越题材的历史架空小说,大意就是一群现代人从虫洞穿越到了明朝末期,大(si)张(qi)旗(bai)鼓(lie)的建立工业文明的故事。从09年连载于起点开始,已经写了十几年了。如果只是一部普通的作品,能连载十年已实属不易,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郑渊洁。其最终的归宿十有八九是被大厂买去改编成影视作品。但临高之所以成为载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一朵奇葩,从忠实的工业党,到严肃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再到日常吹水的网友都被其圈粉,甚至在出现十几年后活力不减反增,靠的不是一个作者,而是几百个作者的贡献。


没错,从第一天起,临高就是个天然形成的DAO。


这本奇书的起源,其实说来简单,就是某论坛上的一句话而已。这句话是“如果我们携带大量现代物资穿越到了明末,会怎么活下去并改变历史?”


就是这句话激发了无数历史爱好者和工业党的热情。众多网友开始自发写段子并彼此借鉴,共同推演。该书的署名作者“吹牛者”是成书的关键,是他把大家的讨论加以融合,形成章节。书中最初设定的穿越者有500人之多,称之为“元老”,许多元老的背后都有真人作者的影子,甚至名字就来自论坛网名。但是至今情节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元老已不止500,以至于第二卷的实体书不得不修订扩充这一设定。


不同于绝大部分穿越文的是,这本书的情节虽然已发展十余年,但别说推倒全世界了,光是怎么养活自己都还没完全搞定。搞农业?种子和肥料怎么办?耕种机械怎么造?搞工业?石油就先别说了,三酸两碱和钢铁的产能怎么憋出来?原料在哪里?内燃机也先不说,蒸汽机能不能造出来?搞军事?攻略方向是北上还是南下?


所以,在论坛和书友群中的日常是类似这样的:


  • 有人怕回到十七世纪吃不到足够的小麦和大米。农业专业人士会论证应该携带哪些良种,考虑有多少居民需要安置,计算粮食需求量,发现如果没有动力机械,根本种不了多少地。于是继续论证哪些高产作物适合在小冰河期的海南栽种。


  • 多铆蒸钢教徒叫嚣着需要蒸汽动力的战车战船,激进派则提出尽快发展内燃机造出飞机制霸天下。工业专业人士会说再等三十年吧,让我们从找矿开始,然后拿出世界矿产地图,让军事组先把一些重地拿下再说。


  • 军事爱好者充分发挥YY精神,畅想酣畅淋漓的打遍17世纪,结果发现军队数量和装备都大大不足,于是从头论证哪些装备便宜大碗还不会造成跨代扩散,反而给元老自身带来威胁。


  • 路人党表示技术问题我才不想操心,我只是想住上大宅子,买七八个丫鬟,好好当个超越时代的土财主,顺便开个宗立个派,实现屌丝的人生野望。大家同意这才是穿越初心。


对于许多人来说,穿越是个很有意思的幻想题材。但是人们看多了千篇一律的种田文,不免会对开着24k金手指的单纯YY产生厌倦。毕竟,作为一个普通人,代入感实在是不强。


然而临高启明的穿越者偏偏就是一群实打实的普通人,真·乌合之众,毫无宏大叙事,反而是刚穿越不久就为了女仆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每一次矛盾冲突,都源于真实的讨论过程;重大的情节进展,则多是投票共同决定。投票解决不了的分歧,也许有人另写同人去分叉剧情,或者干脆修改设定另外成书;众多暂时没捞到角色的书友蹲在论坛和群里贡献着日常讨论,使人物和剧情不断丰满。


怎么样,这一切是不是都很有DAO的影子?本文正是想从DAO的角度来尝试分析这个存在已久的天然DAO对现在大家眼中的DAO热潮有什么经验和启示。


组织


首先是组织层面。临高启明这本书最初的由来仅是一个吹水的主意。当论坛有一些自发的讨论后,出现了关键人物将其进行整合,并在起点这样的主流平台发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形成书友群体。书友这种群体天然是分布式的,于是后续的讨论和创作也由书友很自然的带到了五花八门的载体上,论坛、网站、wiki、群聊、B站、油管、知乎、贴吧...you name it,随处可见“髡贼”的暗号。这种天然的分布式组织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基础,当论坛一度关闭时,当书一度被以“历史虚无主义”下架时,同人剧情的创作依然可以不受阻碍的延续,而这才是本书的灵魂。


人员


在人员层面,临高启明的穿越创意成功吸引了多样化的各界人士,尤其以法律、金融、机械、农业等行业为甚。大家似乎都想在一个架空的宇宙中进行推演自己心中的理想,所以在正文和同人剧情中你会看到“元老院”试图在17世纪创建一套初步的现代法律体系,这部分剧情的创作者是知名律师;育种和粮食产量的估算来自于农业大学的学生;货币体系的设计来自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科班人士;而发展到美洲的分支剧情则是来自货真价实的前美国DA之手;高低科技缝合出的工矿设备更是有无数化工、机械、冶金、土木等从业人员在背后支招。当然,除了集成到正文的情节需要一定的严肃设定外,还有大量零门槛的野生同人作品,中学生也可以天马行空的畅想用一百种方式拳打晚明脚踢后金,彻底改变历史走向,而丝毫不用在意有没有剧情bug。这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创作欲。


创作人员多样化的另一个作用体现在书中人物的持续情节。作为一本书,正文中的热门元老需要有持续的剧情,然而该元老对应的三次元真人可能早已因为各种原因弃更。而开源的剧情和广泛的书友基础决定了其他人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越俎代庖,当然这也带来了不甚清晰的授权和一致性问题。


内容


作为一部野生作品,虽然有学界人士试图将其作为一场社会学实验来看待,但对普通作者和读者而言,主要的追求仍是有趣。文中的500名穿越者常被称为“500废”,因为他们的人设都是普通人,甚至大多是生活不甚如意的那种,极易产生代入感。在这种设定下,反倒成了“嬉笑怒骂皆文章”。比如,拿着现代武器大杀四方自然是爽文标配;屌丝翻身当元老想纳三妻四妾还想去勾搭秦淮八艳(但是至今无人能写出同人)也是合情合理的;生了孩子怎么培养避免二世而亡显然是深度代入角色才产生的话题;想插手欧洲局面但又心有余力不足摸了摸良心毅然决定投身奴隶贸易很符合皇汉派作风;拿着现代科学把戏装神弄鬼建立新宗教这招数不甚新奇但却深得某些人的心;女性穿越者则更是给一帮直男工业党带来了不同视角。在“个别元老肯定是不要脸的,但元老院肯定是要脸的”这个概括下,不同的视角和心态给本书带来了无数有趣(或充满争议)的思路,也使每个人都得以找到自己为之共鸣的内容。即使不同观点存在强烈的价值观矛盾,书友之间却鲜少产生人身攻击,主要的解决方式是“你牛你去写你的同人呗”。这反而刺激了同人创作。


反过来,以同人为主要来源的内容创作也面临明显的瓶颈,那就是某个领域一旦没有人写同人去推动,正文就只好停滞不前,直到某人忍不下去出手。这也是临高启明正文连载时不时停更一阵子的原因。


治理


DAO的核心概念离不开治理,临高启明也是如此。对于后者,所谓治理归根结底是同人创作+正文整合这一过程。剧情总是存在无数条支线,即使是主线剧情也存在多种可能,不可避免的会有分歧。事实上,从剧情很早就发生的一场“女仆革命”起,因为价值观的不和,就有早期核心创作者愤然离开。随后的情节发展陆续又产生了若干次大的分歧。临高启明在摸索中形成了独特的治理机制,那就是有广泛号召力的核心贡献者-人称“牛大”的“吹牛者”+贡献过一定字数同人作品的同人作者+某些领域特邀的专家共同形成核心作者团队。核心作者团队维护着正文的剧情和价值观。在具体实施中,对某个剧情有想法,或者新开了脑洞的作者一般会先把想法抛出,如果讨论中产生了较大争议,则一般会发起投票。这种投票其实不能算治理,因为一是投票者并没有门槛(论坛是邀请制,但有了公众号后投票大多在公众号进行),二是投票结果只有参考意义。其实际的意义在于充分把讨论过程扩大化,在书友脑中预热,并且收集不同的观点作为素材。


在临高启明这一整个世界观下,显然也存在着更小维度,比如军事、工业、文艺等。如同DAO里的工会一样,临高书友的讨论阵地也自发的形成了侧重不同主题的群体,从而将不同背景的人吸引到不同的群体中,更有效的进行讨论,以此实现治理。这些人不一定都有良好的文字能力可以输出同人,但参与讨论或者吹水也是不错的贡献方式。


激励

此处的激励既指对作者的激励,也指对读者的激励。

如果从经济层面考察,临高启明对核心作者的激励机制约等于无。除了起点连载的收入,就是出版过一卷实体书和个别周边。对于众多同人作者,更是绝对的用爱发电。这也导致了一旦没人写同人,正文就面临断炊的窘境。虽然个别硬核书友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比如制作临高世界的3D模型,或是买来材料亲自试制试吃给17世纪士兵的军粮,但这种行为难以持久。


另一方面,虽然临高启明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符号,但依然小众。其毫无限制的同人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牵扯到大大小小的版权甚至zz问题,所以很难将之商业化。在可预见的将来,这部作品的书友仍然会是用爱发电为主。相对来说,国外类似主题的成功作品《1632》从一开始就是单一作者的商业作品,获得成功后才开放版权形成了同人群体,在激励机制上就有更多的商业化选择。


对读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参与上,最突出的双赢之处仍是同人作品。因为早期核心创作者中不乏专业媒体人员,所以围绕这部作品做成自媒体的思路十分自然的得以实现。随着媒体形式的进化,同人作品早已不限于文章,而是发展出了音乐、美术、新闻等多种形式。公众号发布的《临高时报》就是一个独特的例子。本着“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态度,《临高时报》充分把临高时空和真实时空的各种梗融入临高人物的设定中,使读者哈哈一笑,不知不觉中加强了与临高启明之间的感情纽带。


临高书友遍布各行各业,相信也有crypto圈人士。作为一个天然DAO,并不存在上不上DAO的迫切需求。但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临高粉也会进驻web3世界,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作者Henry,是临高生态的深度参与者。约稿半年,终成此文。临高启明是DAO又不是DAO,但就像作者开头说的那样,这个定义真的不那么重要,这些人聚在一起做了啥,怎么做的,以及给大家带来的启示比一个term更加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