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功率集成电路新思路|应用物理前沿推介系列No.6

周弘 中国物理学会 2023-03-11

  +

+

本期推介

基于极化诱导高密度二维空穴气的高性能GaN基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相比于Si、Ge等半导体材料,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GaN在禁带宽度、临界击穿电场和饱和电子漂移速度上具有天然的物理优势,是研制高温、高效、高功率电子器件的优选材料。同时,III族氮化物独特的强极化特性使得GaN可以依靠异质结(AlGaN/GaN)极化掺杂的方式提升载流子浓度,而不必像Si基半导体材料采用传统杂质掺杂的方法,这种极化诱导的载流子对温度变化很不敏感[1],因此基于AlGaN/GaN异质结构的功率电子器件对极端温度、辐照等特殊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然而,GaN基功率器件的逻辑控制和前级驱动仍然采用Si基数字电路与其封装集成,由于Si与GaN半导体材料工作频率和工作温度的较大失配,传统Si基驱动电路很难推动GaN基功率集成电路和模块向极端温度,超高频率乃至抗辐照等应用领域的拓展。为了充分发挥GaN基器件的高频优势,发展GaN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技术以实现全GaN功率与驱动控制单元的单片集成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方案之一,也是GaN基电子器件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GaN基p沟道场效应晶体管(p-channel Field-Effect-Transistors, p-FET)的电流密度远远低于基于AlGaN/GaN异质结构的n沟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n-channel High-Electron-Mobility Transistor, n-HEMT)是GaN基CMOS技术发展的主要难点。一方面,p-GaN中的空穴浓度受到Mg受主杂质的高激活能(~170 meV)制约,室温下难以1018 cm-3;另一方面,缺乏合适的高功函数金属与p-GaN(禁带宽度:3.4 eV,电子亲和势:4.1 eV)形成欧姆接触,接触电阻普遍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势垒。


为了克服p-GaN中Mg受主杂质激活难的问题,通常的方法是基于2DEG的产生机理和极化掺杂效应,利用GaN/AlGaN界面处诱导的高密度二维空穴气(2-D hole gas,2DHG)以提高空穴的浓度(~1012 cm-2)。美国HRL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于2016年报道了首个GaN基CMOS器件,该工作通过选区外延的方式在AlGaN/GaN异质结构上外延了GaN/AlGaN异质结构,基于极化掺杂效应利用AlGaN/GaN及GaN/AlGaN界面处形成的2DEG及2DHG在实现了GaN基n沟道及p沟道的器件在同一外延片上的集成[2]。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分子束外延提出了GaN/AlN异质结构,极化掺杂在界面处诱导出了5 × 1013 cm-2 的高密度2DHG[3],但该外延体系无法直接进行GaN n-FET的制备,因此对于GaN基CMOS器件的研究存在限制。为了突破p-GaN空穴迁移率的理论瓶颈,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理论计算预测在P型GaN薄膜中引入2%的双轴张应变[4],或者是外界的单轴压应变,通过晶场劈裂,可将自旋轨道分裂空穴带(split-off hole band,sh)抬升到GaN的价带顶以上。相对于轻空穴和重空穴带,sh空穴带的有效质量可降低至与电子的有效质量接近(msh=0.22me),从而可将空穴迁移率从无应变的50 cm2/Vs理论极限值提高到120 cm2/Vs,并认为该应变可以通过生长GaN薄层实现。该研究为GaN基P型沟道器件电流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1. 基于超薄势垒p-GaN/AlGaN(<6 nm)/GaN异质结构的p-FETs器件(a)刻蚀与未刻蚀欧姆金属之间p++-GaN的TLM测试结果图;(b)阶梯式栅槽AFM形貌图;(c)、(d) GaN基p-FETs器件结构图(Sample A 和 Sample B);(e)接触区能带图;(f)栅下区域能带图。


中科院的研究团队基于超薄势垒AlGaN(<6 nm)/GaN异质结n沟道增强型MIS-HEMT的技术路线,结合极化能带调控理论,通过在p-GaN/AlGaN界面引入2-nm AlN极化插入层,将2DHG密度大幅提升到2.1×1013 cm-2,同时AlN插入层也能有效抑制合金杂质等对2DHG的散射,为高性能GaN p-FETs及其与n-HEMT的集成奠定了材料基础[5]。此外,通过引入重掺杂p++-GaN盖帽层初步改善了p-FETs经常存在欧姆接触势垒问题,欧姆接触电阻降低至15.69 Ω·mm(图1),同时验证了p-GaN/AlGaN界面的2DHG是p-FET主要的电流通路。


图2. GaN基p-FETs的(a)转移特性曲线;(b)输出特性曲线;(c)耐压测试曲线。


与n-HEMT类似,如何克服GaN的强极化实现高稳定的增强型p-FETs也是GaN基p-FET技术不可回避的瓶颈问题。目前被普遍使用的增强型方法是通过干法刻蚀减薄栅下p-GaN的厚度,削弱极化效应,耗尽栅下空穴以实现增强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对比分析了不同栅下p-GaN厚度时器件的阈值情况,结果发现当栅下p-GaN减薄至9 nm后p-FET可以实现从耗尽型向增强型[6]。相比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所用的外延结构,中科院团队设计的外延结构添加了Mg重掺杂的p++-GaN帽层,虽然可以有效的降低欧姆接触电阻,但也可能造成耗尽区更难展宽,影响器件的耐压特性。为解决上述问题,中科院研究团队首先基于TCAD仿真模拟确定了基于超薄势垒结构的p-FETs器件的击穿主要发生在T型栅靠近漏端的栅帽边缘处,进一步开发出低损伤p-GaN刻蚀工艺,并设计出阶梯式栅槽刻蚀的实现方法,通过阶梯结构将栅金属与p++-GaN层在空间上进行分离,将栅漏间的峰值电场从11.4 MV/cm减少到7.4 MV/cm,显著提升了p-FET的击穿电压。基于超薄势垒p-GaN/AlGaN(<6 nm)/GaN异质结构制备的GaN基绝缘栅p-FET具有106的高电流开关比、-5.6 mA/mm的电流密度及-52 V的击穿电压(图2),性能指标均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图3)。

图3. 基于超薄势垒p-GaN/AlGaN(<6 nm)/GaN异质结构的GaN基p-FETs的电流密度、电流开关比及击穿电压与国内外同类型器件对比图。


以上技术路线为全GaN基CMOS和功率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助于实现全GaN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射频、功率器件单片功能融合,推动GaN基功率系统的小型智能化。


推介人

周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山领军教授,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逻辑和功率器件研究。

参考文献

[1] S. Huang, X. Wang, X. Liu, Y. Li, J. Fan, H. Yin, K. Wei, Y. Zheng, Q. Sun, and B. Shen, “Interface Charge Effects on 2-D Electron Gas in Vertical-Scaled Ultrathin-Barrier AlGaN/GaN Heterostructure,”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68, 36–41, (2021).

[2] R. Chu, Y. Cao, M. Chen, R. Li, and D. Zehnder, “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GaN CMOS Technology,”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37, 269–271 (2016).

[3] R. Chaudhuri, S.J. Bader, Z. Chen, D.A. Muller, H.G. Xing, and D. Jena, “A Polarization-induced 2D hole gas in undoped gallium nitride quantum wells,” Science, 365, 1454–1457 (2019).

[4] S. Poncé, D. Jena, and F. Giustino, “Route to High Hole Mobility in GaN via Reversal of Crystal-Field Splitting,”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3, 096602, (2019).

[5] H. Jin, Q. Jiang, S. Huang, X. Wang, Y. Wang, Z. Ji, X. Dai, C. Feng, J. Fan, K. Wei, J. Liu, Y. Zhong, Q. Sun, and X. Liu, “An Enhancement-Mode GaN p-FET With Improved Breakdown Voltage,”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43,1191–1194, (2022).

[6] N. Chowdhury, J. Lemettinen, Q. Xie, Y. Zhang, N.S. Rajput, P. Xiang, K. Cheng, S. Suihkonen, H.W. Then, and T. Palacios, “p-Channel GaN Transistor Based on p-GaN/AlGaN/GaN on Si,”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 40, 1036–1039, (2019).

前沿推介专栏

为推动中国的应用物理研究,中国物理学学会和中科院物理所“应用物理中心“合作推出《应用物理前沿推介》专栏,用以推动应用物理的学科教育,推介国际应用物理前沿的最新重要成果,把握有重大应用潜力的物理研究动态,促进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激发新的原创思想,使物理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中国物理学会特别成立了“应用物理前沿推介委员会”,同时将鼓励各方向召集人牵头组织针对所在领域的专题讨论会,使广大物理同行以未来重大应用为牵引,进行有深度的学术研讨,促进优秀科学家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科学家提出有颠覆性应用潜力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路线和新概念。

 

专栏推介文章由“前沿推介委员会”委员亲自或邀请知名专家撰稿,具有前瞻性(Foresight),易读性(Accessibility),洞察性(Insights),快速性(Timeliness)和突出性(Highlights)等特色亮点。

中国物理学会

应用物理前沿推介委员会

主    任:吴义政, 复旦大学

副主任:杨海涛,中科院物理所

一、传感与探测方向

召集人:柴国志

委   员:王鹏、彭斌、黄晓砥、贺晓霞

二、量子精密测量方向

召集人:荣星

委   员:屈继峰、刘刚钦、杜关祥、鲁大为

三、新型信息载体与技术方向

召集人:黄元

委   员:李志强、郝玉峰、叶堉、张金星

四、微波与太赫兹物理与技术方向

召集人:孙亮

委   员:齐静波、陶洪琪、李龙、高翔

五、光子与光电子学方向

召集人:肖云峰

委   员:魏钟鸣、王建禄、李家方、邓震

六、功率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方向

召集人:孙钱

委   员:黄森、江洋、周弘、王俊

七、材料物理方向

召集人:于浦

委   员:柳延辉、刘淼、周家东、于海滨

八、低温物理与技术方向

召集人:金魁

委   员:程智刚、刘楠、李雪、沈俊

九、能量转化、存储与传输方向

召集人:禹习谦

委   员:史迅、刘明桢、赵怀周、王凯

十、极端条件物理与技术方向

召集人:吉亮亮

委   员:于晓辉、周睿、胡建波、付恩刚

END

往期精彩


新年重磅推出 | 应用物理前沿推介系列No.1

光频标技术 | 应用物理前沿推介系列No.2

光芯片集成的光频梳技术 | 应用物理前推介系列No.3

暗能量理论的首次确定性实验检验 | 应用物理前沿推介系列No.4

二维莫尔材料中的新型铁电效应 | 应用物理前沿推介系列No.5

高价一维Bi链磁性拓扑材料 | 前沿快讯No.34

超越手性异常的巨大负磁电阻 | 前沿快讯No.33

荐书 | 重识霍金

新书介绍 | 军事物理学

GHz非线性多模超导电声系统 | 前沿快讯No.32

张杰院士:根柢槃深 枝叶峻茂

点亮“在看”,点亮科学之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