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线爵士,为了撕掉标签的标签

刀片儿 斗量 2022-05-06


中央线爵士乐手(Chuo Line Jazzmen)



关于标签

很明显,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有着不同于语言的特质。但在音乐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直接通过音乐。比如,当你向朋友描述最近听过的音乐时,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把音乐丢给他听,但由于情景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时候,都只能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这就涉及到用一套体系去描述另一套体系。

在这种场景下,通感可能是最常用的方式,比如,当形容一段音乐时你可能常常会说感动落泪、汗毛竖立等表达方式。但遗憾的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这种借用已有的语言表达,往往会产生理解错位,于是很自然,为了准确表达,慢慢人们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专门来描述音乐。这就是所谓的风格,或曰标签。

但“音乐-风格”这一体系也有一些它固有问题。

首先,“音乐-风格”这套体系的右边是预先定义的一套固定内容,而左边的音乐,虽然在固定的时空中,会呈现出相似的特征,但作为人类智力活动的产出,并不是流水线整齐划一的工业产品。所以当听到“朋克”时,你只能反映出大致的特征,简单、快速、有爆发力,这并不足以衡量音乐的好与坏。

另外,很多音乐的迷人之处往往就在其“离经叛道”之点,或打通不同风格,显示出的揉杂之美,这时左边的风格就显得捉襟见肘,类似“三分朋克三分金属四分前卫摇滚”这种不着调的描述这时大概率会浮出水面。

最后,风格是描述音乐的,一定是先出现某种音乐,然后再有风格,这其中就会出现一段时间混乱的空窗期。比如,七十年代初期,对于日本自由爵士,有着几种不一样的称谓,或曰自由爵士、或曰新爵士、或曰今日音乐,经过了几年,才最终统一语境。

以上,还只是“音乐-风格”这套体系,在传达信息失真度上的缺陷,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尚可忍受。但这套体系,在进入到唱片工业后,出现了致命问题。风格开始反噬,成了异化音乐的罪魁祸首。

商业体系讲究高效与准确,标签可以高效推广唱片,但由于上述原因,没有办法进行准确匹配。于是,这里就有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某些领域,风格会细分再细分,以便匹配更准确,比如朋克音乐很快就发展出Ska、后朋克、新浪潮、硬核等细分领域;另外,当某种风格表现出极强的商业价值后,唱片公司会大规模复制,并强化这种风格,使之产生一系列高度雷同的产品。于是音乐这种个体的智力活动,变成了类标准化的工业品,直到这一领域的商业价值被榨干,资本迅速撤离,去寻找下一个价值高地。

但无奈的是,无论标签多么细分,都无法解决这一体系的固有缺陷,即企图用共性去抹杀个性。而个性,往往是音乐最迷人之处。机器不懂爱,但机器掌握了话语权,这是当今音乐环境的悲哀之处。

中央线

以上笼统地阐述了风格/标签这一概念的用途与缺陷。爵士乐也不例外,从拉格泰姆,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乐,再到比波普,酷爵士,硬波普,以及自由爵士与融合爵士,爵士乐的一路发展,里程碑是一系列标签。这些标签无一不是针对音乐本身的配置、节奏、曲式等特征进行划分,但今天讨论的中央线爵士,似乎是想混淆商业体系对标签赋予的意义,在另一维度,而不是音乐本身,试图对某一类音乐人或某一种音乐作出定义。

中央线路线图


首先,何为中央线?这是一条贯穿东京东西的铁路线路。


打开谷歌地图,你会发现,中央线从东京站始发,划了一个卧倒的S型,绕开了皇居与新宿御苑到达新宿,然后一路笔直向西,经过高円寺、西荻窪、国分寺、国立等地,最后到达八王子,几乎是东京西部山区的边缘。

虽然在之前的“日爵笔记”系列中,已经在不同文章里介绍过大部分内容,但为了说明中央线爵士的来龙去脉,让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日本爵士乐在有了自我意识后,演出地点的变迁。

首先是六十年代初期,“新世纪音乐研究所”所常驻的银巴里,位于银座附近的有乐町,然后是位于银座的Jazz Gallery 8。在六十年代末,这些音乐人离开了银座,来到了当时的风暴中心,新宿。首先是今天还在营业的Pit Inn,很快副岛辉人利用Pit Inn的库房,成立了New Jazz Hall,这是当时自由爵士的大本营,在New jazz Hall倒闭后,他们又短暂地聚集在涩谷的Pulcinella。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某种味道相同的爵士乐,开始沿着中央线一路向西,这时最重要的演出地点变成了中央线沿线西荻窪的“Aketa的店”,以及八王子的Alone。两个地方的主理人分别是爵士乐手明田川莊之与梅津和时。很明显,这个领域已经从商业游戏,渐渐演变成一种社群性质,带有一点自娱自乐味道的圈子,并开始远离中心,自我放逐。

今日新宿的Pit Inn


究其原因,只要是因为随着六十年代末的左翼运动式微,自由爵士已经失去了发展土壤,在短暂绚烂后,不再被唱片工业所青睐。而消费主义的兴起,也让“赶时髦”的乐迷,把注意力转移到更流行的电声融合爵士或摇滚乐,而“怀旧派”乐迷依然停留在六十年代,聚焦于传统的硬波普或调式爵士。自由爵士成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音乐形式,上不去下不来,卡在半空之中。用今天的话来说,无论是在线上(唱片)还是在线下(现场)都无法吸引流量。

当然,一些真正热爱自由爵士的音乐家和乐迷还在坚守,但数量已经无法支撑在商业语境中良性发展。如果翻开当时的出版目录,你会发现,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除了一些大名顶顶的音乐家,如富樫雅彦、佐藤允彦、山下洋辅等人外,其他人很难有机会得到大型唱片公司青睐。就连日本自由爵士/自由即兴的开创性人物,高柳昌行,也不例外。

另外,新崛起的音乐家,对于当时自由爵士的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看法。就如上文所述,“自由爵士”这个标签似乎已经开始慢慢异化音乐,使得本来“自由”的爵士变得“不那么自由”。作为“在野党”的自由爵士,变成“执政党”以后,成了“曾经讨厌的那个人”,仿佛“无稳定节奏”是“自由爵士”的唯一特征,于是这些新崛起音乐家开始试图尝试改变,并自力更生,为自己创造演出条件。

除了音乐家外,一些参与过运动的左翼学生也加入到这一场景当中。在运动结束后,他们不愿投入到火热的消费主义浪潮,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颗齿轮,主动寻找出路。这些人选择自我放逐,脱离各类组织,试图在社会夹缝中,寻找一种不被异化的生存方式,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村上春树。虽然有强烈自由主义倾向的他,多次强调对学运并不热衷,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但这场运动无疑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烙印,多次作为背景出现在作品中,与二战成为他整个作品体系中,两大潜在驱动力。

热爱爵士乐的村上,在上学期间就流连于爵士咖啡馆。七十年代中期,在经过数次休学,漫长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之时,村上与妻子在国分寺附近开了一家爵士咖啡馆,名曰“Peter-Cat”。而国分寺,就是中央线上,位于新宿以西,西荻窪与八王子之间的一站。当时,很多爵士乐手都经常出入他的酒吧,比如,向井滋春、高濑亚纪、古泽良治郎、大友义雄、植松孝夫等人,这其中不少人后来都被认为是中央线爵士的主力乐手。在七十年代末,Peter-Cat离开了国分寺,来到了位于东京都内的千驮谷,依然是在中央线旁。在这里,村上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所以一定程度上,把村上春树看作中央线爵士的参与者,也不为过。
Peter-Cat的广告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个爵士咖啡馆/演出现场,中央线沿线的著名场地还有高円寺的“吉次郎”,吉祥寺的“曼荼罗”和“Sometime”,荻窪的"Good Man”等。为什么这些咖啡馆都在这一时期,沿着中央线蓬勃而生呢?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新宿是当时左翼运动的漩涡中心。当时数千学生与市民占领了新宿西口的地下广场,来反对日本参与越战,很多民谣歌手在那里夜夜高歌。与之呼应,副岛辉人负责的New Jazz Hall,作为新宿的爵士乐现场,也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前卫意识的爵士乐手,吸引着激进青年。不过随着左翼运动偃旗息鼓,“赶时髦”的青年不在青睐于革命,革命性的音乐也没了市场,New Jazz Hall入不敷出,不久便倒闭。而Pit Inn茶室作为New Jazz Hall母体的另一家分店那段时间,也取消现场演奏,变成了单纯听唱片的爵士咖啡馆。一时间,仿佛这些新爵士乐手不再受新宿欢迎。


新宿西口的地下广场的集会


另外,当时很多爵士乐手,以为驻日美军进行表演作为主要谋生手段。而很多驻日美军基地位于东京西郊的立川与福生,这些地方恰恰是中央线的辐射范围,很多乐手为了方便,都住在中央线沿线。这一切,导致了新爵士从新宿出走,在中央线沿线各处开枝散叶。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今日依然活跃,位于西荻窪的“Aketa的店”。

“Aketa的店”的店主是钢琴家明田川莊之,他在新宿的New Jazz Hall关闭与Pit Inn茶室无法演出后,决定自己开一家店。在母亲和涉谷的爵士咖啡馆Oscar的帮助下,在西荻窪租下一家米店的地下室。虽然只能容纳几十名观众,但在这里,我的地盘我做主,他可以自己决定演奏什么,以及如何演奏。副岛辉人把这里当作New Jazz Hall的一种延续,极力为此宣传推广。但事实上,明田川的观念与他有着明显不同,日本自由爵士的分野,在这里也慢慢显现。

Aketa的店


副岛辉人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家以及爵士乐评人,想法相当理想化,并具有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这让他更偏爱那种激进的、严肃的自由爵士。而作为乐手的明田川则不然,虽然不是守旧派,但是对于战后出生的他来说,并不愿肩负太多使命,当然也不想沿着当时日渐固化的自由爵士循规蹈矩。明田川觉得,无节奏的自由爵士与传统爵士之间有着巨大鸿沟,如何打破这个壁垒,是他兴趣所在。是否可以在固定的节拍上,自由表达?一种古怪的音乐类型慢慢开始孕育。

明田川莊之曾经这样幽默地形容这种风格:“我想这与我的自卑感有关,我很想演奏节奏感强的音乐,但却无法掌握节奏感,所以我假装‘自由爵士是艺术’,但我真的不想演奏自由爵士。然而,是‘中央线爵士乐’使我摆脱这一点。我们会在八拍固定节奏背景下,自由演奏,好像已经获得了节奏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的获得了节奏感(即使不是自由的,音乐好就可以)。另一方面,有节奏感的人有时也想玩点自由的感觉,但有一些打着优雅幌子的社会规定(其实内心是偏见和庸俗的),阻止了他们的破坏性行为。这在‘中央线爵士乐’的名义下逐渐得到解放。”

明田川莊之


当然这是很久以后他半玩笑性质的总结,就像前文所说,风格的定义永远滞后于音乐的出现。事实上,在“Aketa的店”成立十几年后,“中央线爵士”这一概念才被真正提出来。

中央线爵士

提到中央线爵士,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村上宽,他是这一概念的始作俑者以及重要推手。村上宽出生于1950年,按时间推算,风云际会的六七十年代,刚好是他的学生时代。那时,他经常去位于吉祥寺的爵士咖啡馆MEG。不过并不像另一个村上有那么坚定的自由主义信念,村上宽一毕业就投入社会,加入了新星堂,一干就是廿四年。新星堂在当时是仅次于Tower Record与HMV的唱片店,村上宽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公司担任店长一职。

村上宽


按照商业逻辑,当牢牢把控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后,很自然的就会向上下游伸出触角,以获取最大利益。新星堂也不例外,它慢慢向上开始涉足唱片出版业务,并成立名为Omagatoki的厂牌。中央线爵士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是在村上宽与明田川莊之的一批对谈采访中,就是来自新星堂推广自家唱片的宣传资料《Music Town》。

但究竟什么是中央线爵士,却很难定义。

不像那些以音乐特征来划分的爵士风格,中央线爵士,更多是以音乐理念,或不严格的说,以时空范围来定义的一种标签(并非风格),如果非要在爵士史中找到一个类比,七十年代出现在纽约的Loft-Jazz可能是相对合适的参照。

下面,本文试图给出几个维度,来给中央线爵士描绘出一个模糊的轮廓。由于这一概念的诞生远远晚于它描述的对象,所以在早期发展中,这些音乐并没有受到标签的强化,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样貌。因此以下定义无法做到完全准确,或者说,中央线爵士本身就是在流动中不停变化的。

反传统:或者说非传统更加合适些。这里的传统指的并非是“老”,而是指那些经过长期发展固化的音乐风格。七十年代以降,日本爵士乐风格大体分成三类,一是延续着六十年代拷贝时期的风格,以演奏标准曲为主,追求原滋原味欧美范儿,很大一部分三盲鼠出版的唱片都是这类作品;还有就是先锋性与颠覆性并举的自由爵士风格,迎合当时社会的左翼思潮,与很多先锋艺术门类一起探索未知领域;最后就是追随Miles Davis的融合爵士,以电气化改造爵士乐,追求身体的律动性,这一风格由于其商业性,渐渐被唱片公司异化,产生了海量套路化甜腻音乐,导致后来纯商业的City-Pop诞生。无论哪种风格,似乎都划出了自己的领地边界。

而中央线爵士似乎跳出三界外,游走在这些风格的分界点,以一种暧昧不清的方式呈现给世人。就拿明田川莊之的音乐来说,他的钢琴风格既不像山下洋辅那样肆意妄为,也不似传统爵士钢琴手菅野邦彦那样追求流畅通透,而是以一种奇怪的面貌示人,近乎野生,时而断断续续,时而勇武激进,配合他弹琴时的哼哼唧唧,以及Aketa的店那台钢琴的生硬音色,在日系爵士钢琴手中独树一帜。
反权威:或者说解构权威更准确一些。很多被定义为中央线爵士的音乐人和乐队都呈现出幽默诙谐的一面,他们并不以肩负什么历史使命,或拓宽音乐边界为己任,而是实实在在在玩音乐,以四两拔千斤,比如之前介绍过的NME。如果把Aketa的店开张,作为中央线爵士的正式起点,那么NME就是中央线爵士发芽前的一粒种子。虽然他们只留下一段十二分钟的录音,但鲜明地表现出荒诞戏谑的风格,乐队成员片山広明、藤川义明、翠川敬基等人后来都是中央线爵士的中坚力量。另外两支耳熟能详的大乐队,生活向上委员会大管弦乐队与涉不知,也是个中翘楚,完全解构了爵士大乐队的概念,以近乎胡闹的癫狂表演,颠覆了大乐队的严肃性与精英感。另外,还有无论是音乐还是为人行都十分幽默的明田川莊之,他经常会在演奏中突然加入一段古典或流行的乐句,并以“天才Aketa”自居。

涉不知


反商业:反商业并不是拒绝商业,而是拒绝商业的异化。音乐从抽象来讲,出发点无外乎两类,取悦自己或取悦他人。如果天天想的是把自己的乐迷弄得越来越多,把不认识自己的人弄得越来越少,那就不是艺术家,而是政治家,如果手段媚俗,那则是服务行业从业者。取悦自己不代表受众不喜欢,当然也不代表受众喜欢,而是说这本来就是两件事。你喜欢与否与我无关,也丝毫不能影响我的表达方式,这是反商业的核心理念。对于艺术家来说,商业体系是工具,是饭票,是帮手,而不是主宰。

不过对于中央线爵士的诸位来说,大多数人还没有走到选择利用商业,还是被商业利用这一步,他们身上的野性让商业体系敬而远之。所以这里说的反商业,主要强调的是这些乐手并不去专营自己,来获得大众/唱片公司的青睐,你不喜欢我也与我无关。实际上,这只是事物的一体两面。

开放:这里的开放有三层意思。一是组合的开放,由于没有商业压力,也就不用经营自己的品牌,玩音乐的重点落在了玩上。中央线爵士里,除了涉不知大乐队以外,并没有太多固定的长寿组合,即使是涉不知,人员也是频繁地进进出出。他们蜷居于一个个小型现场,有时小得站满乐手后就没有了观众的位置。在眼花缭乱的乐手排列组合中,寻找彼此激发灵感的瞬间,有时与观众还没完成磨合,他们就打乱重新组合再次出发了。比如片山広明,九十年代末病愈复出时,在涉谷的The 7th Floor,一期一会般,邀请各路老友进行合作,最终出版了一张《Instant Groove》的唱片。

二是风格的开放。中央线爵士虽然主语是爵士,但范围并不只局限于爵士乐。民谣音乐、民族音乐、甚至摇滚乐都在他们视野范围之内。像民谣歌手三上宽与浅川真纪(アキ)是经常出现在Aketa的店的熟面孔,他们在七十年代中后期与山下洋辅、坂田明、近藤等则等人频繁合作,在当时的唱片中,可以嗅到一些那时的味道。直到现在,三上宽还坚持每月在Aketa的店进行演出。另外梅津领衔的D.U.B与摇滚乐队RC Succession的合作也颇具影响力。


D.U.B与RC Succession



三是时空的开放。虽然七十年代中期Aketa的店开张是中央线爵士的标志节点,但在明田川莊之主导的《中央线爵士决定盘101》中,把这之前的作品,也列入这一标签名下,比如高柳昌行的早期作品《A Jazzy Profile Of Jojo》(高柳的“New Direction”系列反而不受明田川的喜欢)。另外,虽然如名字所示,这一风格主要起源并发展于中央线沿线,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以地域划分的标签。只要符合如上的共同气质,都可以被称为中央线爵士。

《中央线爵士决定盘101》


以上,只是对中央线爵士气质的一个初略概括终结。简而言之,中央线爵士是始于七十年代中期,在东京中央线沿线活跃的乐手,于半地下状态发展的反传统、反权威、反商业,世俗化的开放性爵士乐。

中央线爵士乐手

由于中央线爵士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所以如果说某某是中央线爵士乐手并不准确,比较合适的说法是,某某参与到这一场景中。

这里当仁不让的是生活向上委员会体系的几位核心人物,包括梅津和时、松风鉱一、原田依幸、片山広明、明田川莊之等人。由于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这些人,在此就不再累述。下面会简单介绍一些深度参与到中央线爵士场景的其他乐手。

涉谷毅,作曲家,钢琴家,1939年出生于东京,东京艺术大学肄业。六十年代早期,涉谷毅在上学期间,就与乔治大塚、泽田骏吾等人有过合作,还参与了高柳昌行早期的专辑《A Jazzy Profile Of Jojo》。有段时间,涉谷毅接到很多给电影电视节目配乐编曲的工作,为了方便,就住在录音室附近的麻布十番,这一地方靠近六本木,是面向有钱人的传统爵士乐活动中心。不过随着配乐工作减少,另外接触到了明田川莊之这样有意思的人,涉谷毅慢慢把重心放在了中央线沿线。他早期在Trio Records以及其子厂牌Nadja出版过唱片,八十年代以后在Aketa's Disk出版过几张专辑,后来又成立了自己的微型厂牌Carco。

涉谷毅


板桥文夫,作曲家,钢琴家,1949年出生于东京以北的栃木县足立市。八岁开始学习钢琴,就读于国立音乐大学,与梅津和时、原田依幸、松风鉱一等人都是校友。在校期间由于听到本田竹旷的演奏,而走上爵士之路。七十年代早期板桥开始与渡边贞夫、日野皓正、森山威男等人合作,并在七十年代中后期发行自己的唱片,包括在Aketa的店的现场唱片《Rise and Shine》,以及和味很重的《涛》与《渡良濑》。板桥文夫为中国乐迷所熟知,更多还是与梅津合作,为赖声川电影《暗恋桃花源》担任作曲。进入九十年代后,他与片山広明、小山彰太、井野信义、林荣一等人都有过合作。

板桥文夫


林荣一,萨克斯手,1950年生于东京,是中央线爵士最具有标志性的乐手之一。他与片山広明的音乐生涯比较类似,早期一直作为乐手混迹于其他乐队,最有名的就是八十年代初作为山下洋辅的乐手。在八十年代后期,与同是山下乐队的小山彰太以及国仲胜男联名,出版了第一张黑胶唱片《The Trio》。进入九十年代后,林荣一厚积薄发。Omagatoki的New Jazz系列开山之作就是他的乐队Mazuru的同名专辑,其中一首“Naadam”成为中央线爵士名曲,也是涉不知的保留曲目。另外他还与片山広明组成了双领衔乐队de-ga-show,以及CO2,出版了几张唱片。直到今天,他还在和各路乐手合作,保持着高频的出版节奏,最新一张唱片是2020年,在他七十岁高龄之时,带领Mazuru大乐队出版的《Naadam 2020》,把这首名曲演绎成了二十多分钟巨作。

林荣一


加藤崇之,吉他手,1955年生于东京。在高中开始钻研吉他之前,一直都在踢足球。19岁在大学时成为一名职业吉他手,28岁开始作为乐队主角。加藤在职业生涯早期,曾在美军军营磨练。由于年龄比活跃于黑胶时代的音乐人要小一些,所以基本是作为乐手出现在铃木勳等人的黑胶唱片中。等到以自己名义出唱片时,行业已经进入CD时代。1989年,他在三盲鼠出版的CD《Guitar Music》应该是他最早的个人作品。进入九十年代后,他在开始频繁地与涉不知、片山広明、松风鉱一众人等合作。他与石渡明广是中央线爵士场景下,最活跃的两名吉他手。2019年,他作为梅津和时三重奏的乐手,来到深圳参加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他对效果器的使用出神入化,所营造的太空感把在场乐迷全部折服。本来猜想,第二年他会再次出现在同一舞台,结果疫情把一切按下了暂停键,希望后面还有机会见到他的现场。

加藤崇之


古泽良治郎,鼓手,1945年生于宫城县仙台市。毕业于国立音大打击乐专业。在职业生涯早期,与本田竹広、山下洋辅、涉谷毅等人都有合作。七十年代中后期,古泽良治郎受到唱片公司青睐,出版了一系列黑胶唱片,由于被尾川雄介所推荐并且复刻,其中最有名的就《Racco》。其实我个人更推荐巡演现场唱片《12617.4KM》,在其中他与各路客座乐手合作,相当精彩。但总体来说,他的大部分唱片风格都相对平淡。由于他一直住在西荻窪,是Aketa的店的常客,后来在Aketa's Disk也出版了一些CD,另外也参与过相当多其他人的唱片,算是中央线爵士中最活跃的鼓手。2011年逝世。

古泽良治郎


实际上,涉及这一场景的乐手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原因,本文无法列出所有乐手。根据上面列出的这些核心乐手,顺藤摸瓜,可以把这一场景的乐手与唱片了解的七七八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央线爵士的开放性,很多阶段性参与其中的乐手,也会被认为是其中一员。这其中包括了大名顶顶的高柳昌行、阿部薰、山下洋辅、森山威男、沖至、铃木勳等人,但这些其他向度的核心人物,对于中央线爵士来说,都处于边缘。

中央线爵士厂牌

由于中央线爵士的反商业性,与其相关的乐手大部分不受大厂牌青睐。不知是这种境遇激发了他们的自主精神,还是明田川莊之的Aketa's Disk给了大家“我也行”的信心,总之与中央线爵士相关的大多是小厂牌,甚至微厂牌。按照时间顺序,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厂牌是Aketa's Disk,Omagatoki的“New Wave Jazz”系列,脇谷浩昭主导的Studio Wee,以及吉田光利主导的地底唱片,后面三个厂牌有非常强的延续性,但今天只有首位两个还在继续出版。关于这几个厂牌的故事,在前面的文章中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在重复叙述。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一些其他我了解的厂牌。同样,由于中央线爵士的开放性,很难一网打尽,也欢迎同好一起探索。

首先是ALM Records。在七十年代中后期,这个厂牌出版了几张佳作,今日回头来看,属于中央线爵士这一范畴。由录音室小岛幸雄成立的ALM风格颇为庞杂,除爵士乐以外,还涉猎实验音乐、现代音乐、民谣音乐等风格。从当年唱片中夹带的宣传页介绍来看,ALM除自己出版唱片外,似乎还提供来料加工服务,就是音乐人提供音源,ALM负责唱片部分的所有制作,然后交给音乐人,非常贴心。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模式,这个厂牌出版了以下唱片,包括松风鉱一的《At The Room 427》与《Earth Mother》,宮坂高史的《Animal Garden》,板桥文夫的《Rise and Shine》,以及在子厂牌ALM-Uranoia出版的F.M.T的《You Got A Freedom》,和Toyozumi Unit的《Masterpiece》。ALM这个厂牌今日依然存在,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日虽然还在经营来料加工业务,但以古典乐为主,调性已完全不同。


ALM Records的出版



然后是八十年代初期的Shodoku Record(消毒唱片),主理人不知是梅津和时还是片山広明。这厂牌是乐手自我服务类厂牌,持续时间很短。只出版了D.U.B的首专,以及片山広明的《赤道》两张唱片。

Shodoku Record的出版


接下来是稻田一俊主理的TakeYa Records,这个厂牌也只在八十年代出版了两张唱片,它们是国良安夫的《Thermal》,以及林荣一/小山彰太/国仲胜男的《The Trio》,之后厂牌就销声匿迹。最近厂牌有复苏的迹象,主理人本人开始原价兜售当年的库存,并且还是筹划复刻。

TakeYa Records的出版


No Trunks是中央线爵士概念的提出人村上宽主理的厂牌,这个厂牌也只在八十年代昙花一现,出版了片山広明的《Drei Sherry》以及早川岳晴主导的乐队Salt的同名唱片。No Trunks可以看作是Omagatoki的前身,今天以同名爵士咖啡馆的形式继续存在,位于东京的国立,当然是在中央线沿线。

No Trunks的出版


可以看出,在黑胶唱片时代,想要维系一个厂牌有多困难,Aketa's Disk的成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接下来的CD时代,除了最开始介绍的Aketa's Disk、Omagatoki、Studio Wee、地底唱片四个厂牌外,还有一些或多或少涉及中央线爵士的厂牌。

首先是1994年成立,由神谷一义主理的off note。这个厂牌涉猎比较广泛,包括爵士、摇滚、民谣、民族等各种风格。厂牌制作以CD为主,无论是设计还是声音都比较精良,当然价格也比较精良,基本上与黑胶同价。这个厂牌出版了不少原田依幸的唱片,另外林荣一、梅津和时、小山彰太再此也有出版,算是与中央线爵士强相关的厂牌。

另外还有生悦住英夫主理的传奇厂牌P.S.F.。当然,P.S.F.主要调性是迷幻,致力于出版八十年代以降的新迷幻音乐。不过,生悦住对自由爵士的喜爱,使他出版了很多七十年代初的历史音源,以高柳昌行、阿部薰、吉泽元治等人为主。这个厂牌与中央线爵士的主要连接点是民谣音乐人三上宽,他在九十年代后的作品,大部分都在这里。

成立于1999年,位于大坂的厂牌Ohrai Records,是中央线爵士开放性的很好证明。这个厂牌出版了很多沖至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作品,另外也发行过明田川莊之、小山彰太、板桥文夫、坂田明、原田依幸、松风鉱一等人的作品,算是与中央线爵士调性比较一致的厂牌。

另外,在CD年代,唱片的出版难度大大降低,很多音乐人都开始经营自己的专属厂牌,比如涉谷毅的CARCO,板桥文夫的MIX.DYNAMITE,梅津和时的ZOTT等。

以上就是与中央线相关的主要厂牌,当然会有漏网之鱼,等着我们继续挖掘探索。

中央线爵士唱片推介

关于中央线爵士,总总以上讨论,略显形而上,最终落到实处,还是要拿出唱片。明田川莊之曾经监修过一本《中央线爵士决定盘101》,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列出了一百零一张唱片,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风格的爱好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下面笔者会基于自身的理解,介绍九张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线爵士唱片,主要原则一是覆盖各种向度,二是在之前的文章中基本没有提及,三是并不局限于上面提到的那本书。

中央线爵士唱片推介


三上宽《Bang!》
是的,没看错,中央线爵士的第一张推荐并不是爵士唱片。这张唱片是七十年代中期三上宽与山下洋辅、坂田明、古泽良治郎等人的合作,由于众多爵士好手的加盟,最终显现的效果,在三上宽的作品序列中非常独特,在悲凉的骨架上附着了离经叛道的血肉。
板桥文夫《涛》
板桥文夫在七十年代与贝斯手冈田勉,鼓手楠本卓司的合作。相对于更出名的《渡良濑》,个人更加喜欢这一张。虽然在融合爵士大行其道的七十年代末,原声的三重奏有点不合时宜,但板桥并非守旧派,这张唱片的三首曲目全都出自他手,虽然没有使用明显的日式音阶,但在音符间流露出淡淡的和味,与他的名曲“渡良濑”相比,节制得恰到好处。另外,这张唱片营造的旧日情绪,一定程度上与同时期的福居良有异曲同工之处。

原田依幸《Miu》
原田依幸在生活向上大乐队解散后的首部作品,召集了望月英明、古泽良治郎、丰住芳三郎、翠川敬基等人。与梅津和时生向委后的作品对比,可以看到两人音乐理念的分野。总的来说,原田这张专辑更像是生向委的一种延续。


清水末寿《Hot Cake Mix》
在Aketa's Disk的早期黑胶出版中,这是一张不太起眼的唱片,虽然明田川莊之没有参与录音,但它完美诠释了明田川想要链接自由爵士与传统爵士的想法,在热烈的节奏下肆意妄为。
梅津和时《Diva》
Diva是日语歌姬的意思,这是梅津和时在八十年代与一众女乐手的合作。这张唱片延续了梅津八十年代以降,放弃纯粹自由爵士,在自由与律动之间寻找平衡的折衷主义。只是这种折衷有时左倾,有时右倾,而这张唱片在寻找平衡这一点上,几乎是做得最好的。其中的“西日のあなるへや”,是中央线爵士名曲。
明田川莊之《わっぺ/Wappe》
作为Aketa's Disk的主理人,明田川莊之在其他厂牌出版的唱片屈指可数,不过这张在Omagatoki出版的唱片,即使与他所有的出品相比,也是极为出色之作。这张唱片的阵容十分庞大,算上明田川自己,一共有十名乐手,其中包括了林荣一、加藤崇之、楠本卓司等人。唱片一扫明田川大部分唱片的怪异,呈现出热情洋溢、幽默诙谐、适度疯癫的一面,其中包括了名曲“Airegin Rhapsody”。

Fedayien《Fedayien iii》
Fedayien是贝斯手不破大辅,与萨克斯川下直広,以及鼓手大沼志朗在1986年成立的三重奏,最初他们出版过一张黑胶《Mile and Half》,后来乐队改名为Fedayien。这个组合在中央线爵士序列中,风格更加偏向自由,与不破主导的涉不知大为不同。《Fedayien iii》是他们出版的几张唱片中比较易听的一张,其中改编的“blowin in the wind”,估计Bob Dylan听到会找不到北。乐队于2000年解散。
渋ら知ラズ《Something Difference》
涉不知大乐队的早期唱片,地底唱片的开山之作。涉不知是中央线爵士的代表性大乐队,出版了很多唱片,风格差异不是很大。这张唱片包括了名曲《校庭》与《本多工务店主题曲》。
林荣一《Mazuru's Dream》
林荣一在Studio Wee的出品,唱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多轨萨克斯叠录的个人作品,另一部分是以乐队Mazuru的名义,与他人合作的演奏,这张唱片基本上可以覆盖林荣一作品序列中的所有特点,凌厉,爆裂,而不失律动。

当你听完上面这九张唱片,最大的感受很可能是,其中根本没有什么共同点。如果这样,请不要自我怀疑,因为事实既是如此。中央线爵士的共同点并非是音乐特征,而在音乐之下呈现出的精神特质。

尾声

虽然中央线爵士的主要目的,是撕掉音乐风格的固有标签,但与许多音乐类型一样,中央线爵士所代表的音乐也不可避免会经历诞生、活跃、僵化、消亡这一过程,只是由于它的开放,善于向从外界融合吸收,使得这一过程大大放缓。但遗憾的是,人的生命并不能放缓,上面提及的很多乐手大部分已经年过古稀,虽然有年轻乐手加入这一场景,但大环境与七八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中央线爵士的宿命,也是爵士乐的宿命。


斗量日爵系列(月度更新):
压缩人生,日野皓正的早期岁月
泰姬玛哈旅行团,生生活在别处
一九七三,灵感与力量
丰住芳三郎,纵横七海(下)
丰住芳三郎,纵横七海(上)
沖至,从东洋到西洋
幻野祭,当音乐遭遇历史(下)
幻野祭,当音乐遭遇历史(上)
一蓑烟雨任平生,高柳昌行的最后十年(1982-1991)
富樫雅彦,追寻东方爵士之路(下)
富樫雅彦,追寻东方爵士之路(上)
内田修,超级乐迷修炼指南
片山広明,惟有饮者留其名(下)
片山広明,惟有饮者留其名(上)
憧憬狂放:高柳昌行访谈录(下)
憧憬狂放:高柳昌行访谈录(中)
憧憬狂放:高柳昌行访谈录(上)
福居良,例外中的例外(下)
福居良,例外中的例外(上)
山下洋辅Trio初发声,<DANCING 古事记>的古事记
“生活向上委员会”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