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 | 圣严法师的四它 |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愚千一 愚千一 2023-12-29

(图片来源:https://www.ddc.com.tw/life/detail.php?id=7237)

圣严法师的四它

佛教里面有很多高僧大德,圣严法师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和许多高僧大德所不同的地方是,圣严法师对佛法的阐述和整理在我看来是最具现代性的,不仅用现代语言讲解佛法,而且也把佛法里面的精髓可以归纳总结出来,变成简单易懂易操作的通用方法,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现实和实际,非常接地气。圣严法师的四它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四它是: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对于熟悉圣严法师或法鼓山的朋友来说,可能已经听过许多的讲解和分享了。教学相长 —— 我们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四它呢?是否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呢?这就是我这篇文章想要尝试的了,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四它的适用范围挺广的,至少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 重大变故 —— 如亲人离世,遭遇重疾,家庭破裂,工作被裁等突发情况,或考试失利,晋升失败,恋人分手等也是可以的。
  • 性格缺陷 —— 如性格中的缺点,不勤快,胆小怯懦怕失败,性格内向甚至自卑,或现在常见的抑郁症等。
前者往往需要立即应对和处理,后者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克服,慢慢对治 —— 思路虽然一直,但是具体的方法还是略有差别。限于文章的篇幅,本文讲主要讨论第一种情况 —— 突发的重大变故。

面对它

面对的意思就是不逃避,不回避,直面它。
人生中起起伏伏,总是会有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比如亲人突然去世,遭遇突发重症,婚姻破裂,乃至考试失利,晋升失败,评选落榜等。当事情出现的时候,还是应该勇敢面对。随便躲避可能一时有用,但终究需要回到事情上来,因为生活总是要继续,不可能躲一辈子。既然迟早要面对,不如有点准备得好。不过,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也要先允许自己难过,悲伤,甚至痛苦,只是提醒下自己,不要过度于此,不过持续太长的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行,总之要有一个“头” —— 之后就要勇敢面对了。
记得有位朋友的母亲去世后,因为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无话不谈,感情至深。当母亲离世后,巨大的痛苦扑面而来,朋友因此痛哭了好几天,情绪非常低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偶然间和我聊起来,我提醒了一句,要知道自己是在悲痛当中,也要知道自己要走出来。结果第二天,她就跟我说好多了,还是会有伤心难过的时候,但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了。这就是“面对”和“觉察”的力量了。

接受它

接受的意思就是承认它的存在,承认这个结果,不能否定它的存在,不能否定这个结果。其次接受也是可以分阶段的,从承认事实开始,再到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有的事情,影响不大时,我们还是可以比较容易接受它的。有的事情,影响很大时,也会有不愿意接受它的情况 —— 以亲人离世为例,真的会有不愿意接受的情况,在想象中,还认为她或他还在,甚至还给他留饭,保留他的一切,她的房间,她的用品,以此寄往于他还会“回来”一样。这可能就是“不接受”了,不承认她/他的离世。于是就很容易一直生活在“阴影”和“悲伤”之中了。
其次,接受它之后就不应该再去抱怨它了,抱怨它的时候,往往是一种心有不甘的心情,想要去挽回事情,想要去改变结果,或者改变现状。所以这里的接受它,也包括很多种情况 —— 接受一个结果(去世,离婚,失败等),接受一个状态(矛盾,生病,悲伤等),或者是接受一个性格(主要是缺点)等。
所以当我们还在抱怨的时候,其实正说明,我们没有最终接受它。当然,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四它也是可以分阶段应对的,毕竟冷静和理智的应对,相比较而已,结果往往也更好了。

处理它

处理的意思是该怎样就怎样。这里的该怎样是指按照世间法,按照世俗,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再处理它,很多事情在接受它的阶段就结束了。比如亲人的突然离世,只要接受了这件事情,然后回归到正常的生活,那么就相当于没有什么该去处理的了。但有些事情,还是会需要去处理,比如离婚,再接受了离婚的决定之后,还是会需要去走离婚手续的,甚至还有进一步的财产分割,子女归属问题的商讨等。如果不能和平协商,甚至还需要去打官司解决。这在世间是完全正常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了,该请律师就请律师,该上诉就上诉。
还有一种情况,很多结果只是一次性的,例如考试成绩,求职失败 —— 这些事情都是一次性的,以后还有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应该冷静、客观地分析一下失利、失败的原因了 —— 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这样下次考试或晋升时,就容易成功了。
以佛学来说,凡事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众多的条件在特定的情况才产生的 ——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众多的条件”,不会是单一的条件,至少是2个以上,甚至几十个,几百个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其次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比如求职成功,必须有一个公司在招聘,而你符合这个职位,待遇合适,这才能求职成功。否则有人才,有公司,但是没有开放职位,也无法求职了。
而我们努力的地方,就在于促成这些条件的成熟,让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发生。而所有的条件又可以分成两类:
  • 第一类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比如经济大环境,社会大背景等,以求职为例,必须有公司在招聘,这是前提。但公司何时招聘,招聘多少人,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 第二类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比如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识丰富度,调整心态等。从因缘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件事情不是“某个终结状态”,那么一定是有努力的地方的。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上那句俗话了 —— “只问耕耘”,只管提升自己,等到机会来临时,你必定会取得比上次更好的结果,运用这种方式,长期积累,长期投资自己(知识,技能,心态)等,必定会有所收获的,所以,我们即要“耕耘”,也要“收获”。

放下它

放下它的意思就是不再因它而起烦恼,不再因它而伤感,悲痛等,一切负面情绪都没有 —— 俗话说,就是看破了,看开了。完全不会再受其影响了。
该放下它的时候,都是说明这件事情的状态是一个“最终状态”了,是一个“完结”了 —— 虽然从佛学上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完结 —— 但在世间的角度来说,它就是那个样子了,是一个“结果”了。可以是事情结束的时候,也可以是“放弃”了的时候,其实都可以,只要是充分考虑后的结果 —— 放弃也是可以的,也是正常的。
不过有的人,嘴上说不受影响,或表面上变得不关心了,麻木了,但实际上心里翻腾,忐忑不安,焦虑烦躁 —— 这就不是真的放下了。真的放下了,必须是上面说的那样,不会再因它而起任何负面情绪了(烦恼),而不是简单的“忘记”了 —— 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随意的提及这件事情,甚至分享给他人,而不会再在心里起涟漪,情绪不再有波动。
话说如此,其实放下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由外及里,慢慢放下,也要允许自己有一个放下的过程,不要急于一时。
但是想要真正的放下,是不容易做到的,尤其是没有接触过一些“究竟的理论”的时候,所以,想要真正的放下,还必须探索一切事物、一切生命的本质 —— 由此才能真正看破,放下 —— 那么这个本质是什么呢?若以佛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因缘法”,或说“缘起法”,也是“中道,空性,法性,真如”。
祝兔年快乐,平安自在。
愚夫合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