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乐我净的两次大反转 | 四颠倒与涅槃四德

愚千一 愚千一 2024-03-04

第一次,外道说常乐我净

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古印度的宗教,就存在常乐我净的说法,那时的常乐我净的意思是:

  • :认为世界有永恒存在的。如果世界可以被毁灭,那就认为宇宙是永恒存在。如果宇宙可以被毁灭,那就有一种高于宇宙的存在。总之,就是存在某种永恒不变的实体或本质,可以是世界,宇宙,或高于宇宙的那种东西,如梵(Brahman)。

  • :认为有一种持续的终极快乐状态。(补充:世俗说的,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虽然可能有正面积极的一面,但终究是对于苦的本质认识不足。)

  • :认为有一个独立的、恒常的、不变的自我或灵魂。

  • :认为存在某种绝对的、无瑕的纯净状态,并去追去这种状态,用恒河水可以得到身心净化。(补充:或认为身体是清净的,并追求身体的永生,或想要永葆青春。)

佛教诞生后,首先反对的就是常乐我净,并称之为“四颠倒”,并对应地提出了 世间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的观点,在佛教,这些观点也被叫做三法印(或四法印)。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加上一切皆苦,即是四法印了。相对而言,三法印更为流行。而这三法印是佛教各体系、各宗派之见的共识。简单说明如下:

  • 世间无常:意味着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恒久不变的。这包括了物理世界的一切,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以及外在的身体,也包括了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包括感受、感知、意识和思想。

  • 一切皆苦:一切存在都是苦的。苦在这里不仅仅指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苦苦),更广泛地指一切不满足、不稳定和无常的状态(行苦)。除此之外,世俗的快乐叫做坏苦,因为会很快地变坏,变坏后而产生痛苦,所以世俗的快乐被称之为坏苦。

  • 诸法无我:没有任何事物或存在拥有一个固定、独立的、不变的自我实体。

  • 涅槃寂静:涅槃是一种超越了苦、无常和无我的状态,是一种最终的解脱和平静。涅槃不受轮回的束缚,是对一切痛苦和无常的超越。

这三法印,或四法印是基础佛学(阿含经)中最重要的内容了,学佛之人,都应该对此要有足够的了解的。

第二次,佛教也说常乐我净了

根据佛教史来说,佛教发展到了后期,为了吸引其他宗教,尤其是说“有我”的部分,如来藏思想和经典开始流行起来。而在如来藏思想里面,常乐我净是非常重要的特质,甚至称之为涅槃四德。当然,对此的解释当然和外道的非常不同,也不是之前所破斥的常乐我净了,如来藏思想中常乐我净的意思是说:

在如来藏思想中,涅槃有四德,即“常乐我净”,这里的“涅槃”,和如来藏、佛性、真心等基本上都是同一意思,只是语境不同,上下文不同而已。

  • :涅槃本质上是恒常不变的,没有生灭,这就是所谓的“常”。同时,它能够根据因缘不断变化而始终存在,这也是“常”的含义。

  • :涅槃的本质是寂静和永恒的安宁,这就是所谓的“乐”。此外,涅槃的运用是自由自在的,能够随心所欲,这也是“乐”的意义。

  • :关于“我”的理解有两种:

    • 一种是基于涅槃的本质,称为“我”,就像《涅槃经》中提到的:“若法是实是真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

    • 另一种是基于自由自在的行为,也称为“我”,如《涅槃经》中说:“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自在故名为大我。云何名为大自在耶?有八自在则名为我。”

  • :涅槃的本质是解脱一切污垢,这就是所谓的“净”。同时,它能够在变化中始终保持不受污染,这也是“净”的意义。

从宗教史的角度来说,常乐我净的两次大反转很有趣,先是外道说常乐我净,佛教破斥,然后随着因缘的变化,佛教如来藏思想又大兴,佛教自己说常乐我净了,虽然内涵非常不同,但如果不深入学习佛学的话,很可能学到是外道,而非佛法。而这,是非常值得求法者警惕的。

为此,我特意请ChatGPT总结了印度教中关于“常乐我净”的说法,参考如下。希望可以更好地还原印度教的说法,而不是通过其他人转述。现代的印度教由古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尤其是商羯罗先在佛教中学习,后借鉴了佛教思想复兴了古婆罗门才有了当今的印度教,所以,佛教和印度教之间的说法很相近,如果不仔细比较的话,其实是很容易混淆的。

提问:印度的诸多奥义书中,关于常乐我净的观点都有哪些?

ChatGPT: 在印度的许多奥义书(Upanishads)中,关于“常乐我净”(Satchidananda)的观点占据了核心地位。奥义书是印度教最重要的哲学和灵性文献之一,它们探讨了关于终极实相、宇宙本质和个人灵魂(Atman)的深奥议题。在这些文献中,对“常乐我净”概念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常(Sat)- 真实或存在:奥义书中经常强调一个终极的真实或存在,这是一种永恒不变的、超越物质世界的实质。这种存在被认为是一切现象背后的基础和本质。

  • 乐(Ananda)- 极乐或幸福:这些文献中也强调一种终极的快乐或幸福状态。这种状态超越了物质和世俗的快乐,是一种深层的、与终极实相连接的内在喜悦。

  • 我(Chit)- 意识或知识:奥义书将意识或知识视为宇宙的一个基本属性。这种意识不是局限于个体的,而是一种普遍的、与终极实相相连的意识。

在这些讨论中,“常乐我净”常常被用来描述个人灵魂(Atman)与宇宙灵魂(Brahman)的关系。这两者被认为本质上是相同的,而个体的最终目标是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实现自我与宇宙的统一。此外,奥义书中的这些观点也在后来的印度教哲学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解释,尤其是在吠檀多(Vedanta)学派中。吠檀多哲学深入探讨了个人灵魂与宇宙灵魂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通过灵性实践实现这种统一的可能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常乐我净的两次大反转 | 四颠倒与涅槃四德

愚千一 愚千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