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旨报告回顾:张蔚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

2023年6月3-4日,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首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办。论坛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山东大学联合主办,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聊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3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本届论坛围绕“区域国别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共建:经验与启示”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并设置“区域国别学建设前沿问题探讨”环节。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蔚磊教授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并做首场主旨报告,题目为《区域国别研究与“一带一路”语言》。

张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信息符号系统,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建构、阐释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有两个功能,首先是“通事”。只有懂得某国语言,才能获取相关信息,并对该国进行精准研究。因此,若区域国别研究者不懂目标国家语言,就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次是“通心”。“一带一路”语言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工具,在进行区域国别研究时,必须全方位发挥语言的作用,尤其是目标国家语言的作用。高校各语种专业的开设,尤其是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开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国别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及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质量。

加强“一带一路”语言研究,避免同质化倾向。高校应重点关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同质化问题,以对象国家的语言为媒介,收集一手资料,尽量减少对源信息的二次过滤,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目标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领域研究价值。

她还指出:树立“一带一路”语言意识,警惕中介语风险。近年来,不少研究人员习惯采用中介语开展区域国别研究,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通常有三种身份,即他者、友者和我者。“他者”是一种客观的身份,是对目标区域进行客观冷静的观察,即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友者”是与目标区域的人民成为朋友。“我者”是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分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我们要力求实现从客观的“他者”观察,到亲密的“友者”交往,最终成为无间的“我者”认同。要想成为“友者”和“我者”,就应树立语言意识,重视区域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尽量采用当地语言进行研究,增强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语言要先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并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是途径,区域国别研究是基础,“一带一路”语言研究是前提。

向下滑动查看


张蔚磊教授被授予聘书:

向下滑动查看


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本公众号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不一定代表公众号运营者意见,请客观思考。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编辑:胡亦鸣

 扫一扫关注我们

国别与区域语言战略研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主旨报告回顾:张蔚磊|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