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詹姆斯·舒特 | 陈以轩译 | 我们需要梁雷的音乐

人民音乐 人民音乐杂志 2022-05-02

我最近一次与梁雷见面是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普莱比斯音乐厅外,他当时笑着说:“这首作品你已经听太多次了!”


的确,这部由史蒂芬·希克(Steven Schick)委约及首演的作品《参变》,不论是在2014年哥伦比亚大学米勒剧院庆祝希克六十岁生日的首演,还是2015年希克在加州澳海(Ojai)音乐节的演出(当时他为此音乐节的总监),我已经观赏了至少六七次。而这么多次聆听经验尚不包含我聆听梁雷2016年的《幽光》专辑中的《参变》录音所听的次数。


《参变》需要我们亲自在现场体验希克协调诠释的“多层乐谱”(这部作品包含了四行五线谱,同时包含“外向的空间”“内向的空间”“静止的空间”及由观众随机创造的“声云”)。无论是什么原因,在2019年2月的这场音乐会上,希克富有动感的诠释显得格外流动自然,并触发了“参变”标题的多重含义:作曲家解释为“转换”(transmutate)、“转录”(transcribe)、“变形”(transfigure)、“变化”(transform)、“出神入化”(trance)。不知是因为资深作曲家罗杰·雷诺兹(Roger Reynolds)的作品在当天节目中首演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并有许多复杂新颖的材料,以至希克能够在《参变》中得到某种释放,或这仅是我个人的感受。


在《参变》中,观众入场时会被分发多对小石子,通过指挥提示,听众们开始敲击石块并创造出“声云”。我参与的音乐会中,每次的结果都不尽相同,有时这些“声云”听起来好似围绕在舞台演出周围的背景声响,然而在这个音乐会上它们仿佛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对我来说,参与其中更给我带来前所未有的感觉。


无论这当中是什么原因(这其实就是音乐的奥妙:不可思议的事情往往难以言喻),希克可靠的演奏技术再次肯定了我对梁雷的最高崇敬以及对他每部作品的深切期待。梁雷的美好唤起你的美好,他的智慧唤起你的智慧,他的想象唤起你的想象,他的好奇心唤起你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性唤起你的人性。


你可以在梁雷创作的每部作品感觉到他的存在。在大量东方与西方不同因素的影响下,他形成了自己不拘一格的独特风格。他的音乐非常个人化,且与自我价值紧密相连。梁雷不属于任何作曲学派,也不信奉任何作曲系统。没有人能够模仿他,因为他们都不是梁雷。虽然这似乎显而易见,但有无数的所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或后简约主义,以及无论是何种最近的所谓“后”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听起来其实无甚差别。


梁雷是谁?他于2010年告诉我:“当你深信不疑的事物在一夜之间被强行夺走,你开始思考什么是外来力量无法夺走的?”对梁雷来说,那不可侵犯的事物就是他的思想,并且他通过音乐来扩展它。


“你的思考、你的幻想、你的文化、你的想象,这些在你内心的事物,是无法被人和外来力量所夺取的”,他说道,“所以战胜暴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培养这片内心的世界,使它变得更独立、更自由,这样才有力量去面对外界的暴力。这是我自己道路的开始”。


梁雷在亲友协助下赴美就读后,先后受惠于许多良师,但却只有极少数有着与哈佛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赵如兰比肩的影响力。当梁雷在波士顿读书时,赵如兰慷慨地为他打开家门以及自己的收藏。值得注意的是,她对梁雷人格上的影响与音乐同等重要(虽然对他来说这两者并无区别)。他还记得与赵如兰夫妇去一间餐厅吃晚餐,遭到打工侍者的怠慢,在自己逐渐失去耐性而感到不快时,赵如兰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平和与耐心。当那位困窘、慌张的侍者姗姗来迟时,她甚至对他表现出同情心。当时的经历令梁雷感到自己的涵养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培养。


之后,在与妻儿以及其他朋友的相处中,梁雷都展现出那些他在赵如兰身上发现的独特气质。看着他与家人间柔情、爱护、亲密地互动,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本质。他的为人就如同他的音乐。作为人、学者、作曲家,他所关心的根本问题是家园(和家园的丧失)以及被破坏的本土文化。在他最近的作品,包括2017年为管弦乐队所作的《千山万水》,家园的理念被扩展到整个受到气候变迁威胁的地球。


2003年,还在哈佛读书时,梁雷创作了《潇湘的记忆》(为中音萨克斯与磁带),灵感来自于他的好友莫五平(为“记忆”所题献的对象)所未完成歌剧的故事,以十年动乱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基础,讲述一位妇人的丈夫被村长折磨致死,她无依无靠,只能每夜在村长家后的树林像鬼一样嚎哭,最终她与这位村长都发了疯。妇人的痛苦在梁雷这部跌宕不安的作品中是可触知的,有时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但有时也有不寻常的细致和微妙。这个故事想必对梁雷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他先后在2009年重新创作《潇湘》(为中音萨克斯管与管弦乐队而作)并于2014年修订。这首被他称作“萨克斯管协奏曲”的版本于2015年荣获了普利策音乐最终提名奖。几个“潇湘”的化身均显现了梁雷无畏地承担与古典音乐无关的重要政治命题,并在创作过程中重新思考既有的音乐形式(包括协奏曲),创造出高度个人化的音乐。


作为四人共创歌剧《四首科里多》(2012,由苏珊·纳如基指导、演唱,霍黑·沃佩撰写脚本)的其中一位作曲家(每位作曲家负责创作歌剧的一幕),梁雷坚定地直面人口贩卖的议题。在他第一部独立创作的单幕室内歌剧《温彻斯特》(2018,由马特·多诺万撰写脚本,并献给负责制作及演唱的纳如基),梁雷提出了更具争议性和政治敏感性的话题:枪支暴力。


直至2019年3月,这部歌剧仅有一次制作(共三次演出)。或许称《温彻斯特》为杰作还言之尚早,但不可否认它具有的震撼力,并应在歌剧剧目中找到一席之地。这部为小号、吉他、羽管键琴、低音提琴、两支单簧管、两位打击乐者及四位歌者(主角是枪支制造公司继承人莎拉·温彻斯特,及其他三位同时饰演鬼魂、游客和仆人的歌者)所作的歌剧,是梁雷至今所有创作的高峰。低音提琴的部分可听到来自创作《幽光》(2014)时的经验(当然包含一些我们从未听过的新声音),那部作品是为马克·卓瑟尔(MarkDresser)而写的低音提琴协奏曲。木管部分所使用的技巧(摘下哨口吹奏)则明显来自“潇湘”。而羽管键琴与梁雷在2001年为大西孝惠所作的《江户人的空想》相呼应。吉他部分借用了他于2009年创作的吉他独奏曲《情之旅》。这部作品由巴勃罗·戈麦斯(Pablo Gomez)录制,收入2011年的专辑《迷楼》。值得注意的是,戈麦斯、卓瑟尔、大西孝惠及希克(当时为歌剧的指挥)都参与了《温彻斯特》于2018年10月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首演。


正如深感内疚的莎拉·温彻斯特所建造的迷宫,无数的门、房间及通向死路的走廊(“温彻斯特神秘大屋”现为加州圣荷西著名的景点),且建设工程不断持续、“锤子从未停歇”,梁雷也创造了一座声响的迷宫(他亦在1999—2002年为歌者和室内乐而作的《迷楼》中有过类似的实验方法,该作品是关于园林和公元6世纪隋炀帝(569—618)所建造的迷楼)。迷宫的隐喻对于美国与枪支的关系是相当贴切的,这个复杂的议题似乎没有答案、没有解决方法,所有的争论都通向死路,而因枪支所引起的杀戮就像是在温彻斯特房子里的锤击,从未停止。


歌剧由13次击鼓声开场(数字13是温彻斯特本人的最爱),听起来就像是枪声,随即震憾全场。那动机及其他数个精微的材料都在这部歌剧的十个场景中来回穿梭。尽管音乐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但梁雷与多诺万并没有强迫听众去接受某种观点。他们并非在告诉你们该怎么去想。就像是梁雷的所有作品,这里面总有属于你的空间,你能发现自己全神贯注沉浸在音乐中。经过音乐的思考、感受,你会发现自己与进音乐厅前的状态有所不同,你甚至可以察觉到自己在为之改变。


这就是为何我还听不够梁雷的音乐。无论我听了多少场演出、多少部作品、多少个录音,我仍不认为自己有听够的时候。我需要———我们大家都需要——更多梁雷的音乐。


(本文原载《人民音乐》2019年第9期)

詹姆斯·舒特(James Chute) 美国乐评人

陈以轩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 张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