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祁明芳丨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初创及曲折发展(1939—1960)

人民音乐 人民音乐杂志 2022-04-25

西北师范大学①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其前身是发端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此后,由于时局的变化而辗转变迁,从北京到陕西再到兰州黄河岸边,一路向西,将师范教育的火种绵延于秦陇大地几千公里而薪火相传。作为设立较早的音乐教育专业,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扎根西部,潜心育人,播撒文明与希望的种子。


一、学校初创及变迁


(一)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清朝末年,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我国早期的一批仁人志士主张把教育作为变法之本,走富国强兵的道路。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振兴教育改革的法令,“京师大学堂”就此设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京师大学堂被迫停办。1902年再次恢复,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北京景山东马神庙(旧称四公主府)正式开学,故此,1902年12月1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成为后来北京(北平)师范大学和西迁后的西北师范学院(大学)共同的建校纪念日。

此后,师范馆多次更名,1912年5月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7月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校”;1929年6月称 “北平师范大学”;1931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二)从西北联合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教育部电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②。自此,三校开始了西北办学的艰难历程。不久,太原沦陷,西安告急,国民党政府令学校再次迁往汉中一带,全校师生长途跋涉,翻越秦岭,于1938年3月底到达褒城,在城固、南郑、沔县安置下来。1938年4月,国民政府将西安临时大学改称为“西北联合大学”,后几经改组,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蒸任院长。1939年9月1日,分立后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正式开学。1940年4月,随着战局的进一步恶化,“国民政府鉴于城固一带地处偏僻,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下令西北师院再迁甘肃兰州”③,将校址选在黄河北岸的十里店。

图|初建于兰州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为了不影响教学,迁建逐年过渡,两地同时办学,即兰州招收一届新生,城固毕业一届旧生,1944年在城固的办学全部结束,兰州十里店成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校址。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1月在北平原校址上设立“北平师范大学”,部分师生迁回北平,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兰州永久设置,由黎锦熙先生主持工作④,继续发展和壮大西北的教育事业。


二、音乐专业萌芽及其曲折发展


作为维新变法影响下以“学堂乐歌”方式逐渐被国人了解和认同的唱歌形式,可能早在京师大学堂时期已经萌芽。而作为大学课程,应是始于1912年成立的“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当时所设学科除了英语、理化、博物、国文、史地、数理六部本科外,还有教育、体育、手工图画、国文四个专修科,及一个“附设音乐训练班”。以后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时期也设有音乐科。从西北师范大学现存的档案资料来看,早在1936年编印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职教员录》中就详细记载了毕业于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的柯政和教授以及讲师吴中正、高逵、张德刚、张鸿钧、张秀山、王绍光、潘奇等,他们都任职于当时的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科。可以说,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音乐训练班,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科,便是以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音乐专业的源头。


(一)从劳作专修科到艺术系

自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后,逐步形成了“十系一科”的教学建制,“一科”即指劳作专修科,它是音乐、美术等多个专业的前身,包含的专业范围十分广泛,如精工、木工、蜡工、石膏工、园艺、刺绣、酿造、车床、锻造、制图、雕刻、设计等等。从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保存的1940年、1941年、1947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职教员录”看,何元、果渖初、孙一青先后担任过该科主任,教师有龙文、赵擎寰、冒兴汉、张愚、叶树桐、萧汉杰、魏同仁、魏悦卿、孙友周、孔庆春、高建亚、孙培等。

图|1940年建成的学校大礼堂,草图由劳作科赵擎寰先生设计

1949年,学校将原三年制的劳作专修科改为四年制艺术系,果渖初教授兼艺术系主任和学校总务主任。艺术系首届招收16人,于1949年11月入学,原劳作专修科两名二年级学生和从乡村师范转来的一位学生为三年级,成都美专转来的一位学生为二年级。这样,就有了一、二、三年级。学生既学习音乐又学习美术,当时开设的专业课有乐理、声乐、素描、速写、水彩画、漫画创作、艺术概论等。据1949年入学的王启明教授说:“解放前音乐、美术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解放后才开始开垦,当时的西北既缺音乐又缺美术,学生在校音乐、美术都要学,这样,到中学工作后两课教学都可胜任。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对于西北艺术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⑤1950年秋季,艺术系第二届新生招进25名。


(二)音乐、美术专业的分立和兰州艺术学院时期

1951年,学校“鉴于西北各省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甚感缺乏,拟于五一学年度起,增设音乐组……”⑥呈报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决定将艺术系分为音乐组和美术组。得到批复后,音乐组当年秋季招进第一届本科生13名。同年10月,艺术系奉命举办了由西北各地选送的五十余人的短期培训,名为美音专修科,学制一年⑦。1952年秋,音乐组招进第二届本科生12名,艺术系还招进两年制的美音专修科学生27名。此后,招生人数逐年扩大,从1956年开始,除继续招收两年制专修科外,又设置了音乐、美术六年制预科,专门招收初中毕业生⑧,音乐组当年招收学生33名。1957年又招收58人。


图|西北师范学院时期的校门

1958年,甘肃省委决定将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改为音乐系和美术系,与兰州大学中文系部分合并,就此成立了兰州艺术学院,设音乐、美术、文学、戏剧四系,一个舞蹈专修科,以及实验剧团、电影训练班等。院址设在段家滩,画家常书鸿先生担任院长,杨树声先生担任音乐系主任。1962年春,由于经济困难,撤消了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系和美术系仍回原校(时称甘肃师范大学)。

兰州艺术学院时期,音乐系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均有较大改变,注重音乐创作和艺术实践。一批从省内外引入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专业教师的加入使师资队伍优化,教学效果显著。招生方面沿袭了西北师范学院时期的模式,1958至1960招入六年预科生169人,1960年还招收了附中层次的学生,即小学毕业后入学,附中三年、预科二年、本科四年的九年制模式⑨。


三、教学建制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 教学建制

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后,形成了“十系一科”的教学建制,即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公民训育系、数学系、理化系、博物系、教育系、体育系、家政系、劳作专修科,此外,还设有先修班、研究所、附设小学、中学,以及各种委员会和职能部门。当时的《西北学报》(兰州版)上说:“上至研究所,下至小学幼儿园,无不具备,……从它的历史以及目前的规模看来,实在是西北的一个庞大而完整的高等学府。”⑩在教学方面实行学分制,学校共开设普通基础课(52学分)、教育基础科目(24学分)、分系专门科目(72学分)、专业训练科目(24学分)四大类课程,共计170个学分。⑪1944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全部完成西迁兰州的任务后,在“十系一科”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五个专修科及劳作师资训练班和优良小教训练班。此时,在校的学生为1020人,教师159人。

1949年艺术系初建时,音乐专业还相当薄弱,只有乐理、声乐课程。1951年起艺术系分音乐组和美术组单独招生,并增设一年制美音专修科(1952年起改为两年制),形成了本科和专科两级制模式。留法音乐家唐学咏⑫ 先生到来后,随之增设了钢琴、视唱练耳、合唱、指挥等课程。从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所存的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看,音乐系的培养目的是“培养中等学校音乐(兼指导文娱活动)教员”。音乐系课程设置包括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两大类,必修科目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公共课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学校卫生、体育、外国语(俄语或英语)、世界史与中国史、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专业类课程有艺术概论、音乐理论(包括基本理论、视唱练耳、和声、作曲)、音乐名著、声乐及合唱(包括独唱、独唱及重唱、合唱)、器乐(包括钢琴、中乐队乐器、西乐队乐器、合奏)、音乐教学法、文娱活动指导、音乐与歌唱实习、教育见习,选修科目包括音乐史、乐队乐器、戏剧。各科目的开设时间、教学时数、考试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从实际情况看,当时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因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以上必修科目中的公共课全部都能开设,但专业类课程还无法达到开设所有课程的条件,尚未开设的专业课有音乐名著、重唱、文娱活动指导、音乐与歌唱实习以及选修课音乐史、戏剧艺术等。根据教育部师范司的要求,学校规定“从1954至1955学年度起,全校凡有部颁教学计划的各系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均按新计划执行;本科三、四年级和专科二年级则根据部颁计划结合已修科目另定过渡性教学计划”⑬ 。为此,在随后的几年间,艺术系音乐组不断补充师资,随着一批高水平师资的加入,教学建制不断得到完善。

1958年兰州艺术学院成立后,专业划分逐渐明晰,声乐、器乐和理论作曲三个专业都有了一定的师资储备,器乐专业又分设二胡、琵琶、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大管、长笛、圆号、单簧管等十多种乐器。到1962年撤销兰州艺术学院,音乐、美术重新回归到本校时,专业力量加强了,学生们的艺术表现能力也提高了。

从194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成立,到1958年兰州艺术学院时期,音乐专业形成了本科、专科、预科,附中多级制的教学建制,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西北艺术人才匮乏的局面,尤其是中小学的音乐师资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办学的根本所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初建时,师资紧缺,有诸多困难,“第一,西北交通不便,第二,生活较苦,生活程度又高,除非本校有历史关系的,多不愿来”⑭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仍聚集着一批知名学者和教授,如教务主任兼国文系主任黎锦熙、训导主任兼体育系主任袁敦礼等等。

1949年艺术系初建时,师资力量十分薄弱,音乐专业只有任光地、吴越荫两位兼职教师。1950年初,学校从北京、上海等地请来了吕斯百⑮、刘文清、洪毅然等人,并任命吕斯百教授担任艺术系主任。1951年,唐学咏先生从上海来到西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多门课程,并担任音乐组主任,以其全面的专业修养,扎实的业务能力受到学生喜爱。曾于1949年考入艺术系的王启明说:“唐学咏先生这位音乐界贤达的到来,使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的音乐教学真正进入专业的队列,在这之前和之后是两个阶段。”⑯ 1951年入学的韩师竹女士说:“唐先生相当有水平,上课相当认真,非常幸运遇上了唐先生这么高明的老师。”⑰ 1952年罗惠恬、胡效蕴、汪漱芬也到艺术系工作,分别担任钢琴、音乐理论、声乐教学。校方还从兰州“粤乐乐社”请来张梓长先生,从事二胡、扬琴、三弦等教学,“粤乐乐社”的演奏家们也经常辅导学生或协助排练。

1953年至1955年间,艺术系音乐组先后迎来了傅昱、尤端、方凤初、刘金昊、刘安煌、杲景业、高天康、韩林申、周树英、黄腾鹏、谌巍巍等十余位专业教师,师资得到补充、教学手段得到改善,教学质量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华东师范大学对西北师范学院的大力支持。以上提到的十几位教师中,韩林申、周树英夫妇和高天康先生都是当时华东师范大学的青年教师,他们响应祖国“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于1955年来到了西北师范学院。高天康老师以作曲理论见长,在华东师范大学时做过钱仁康先生的助教,深得钱先生的赏识;韩林申老师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以钢琴教学见长;周树英老师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专业,擅长声乐教学。他们的到来给学生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大门。1956年暑假,杨树声副教授和妻子章雅,以及钱培基、陈佛华四位老师响应祖国号召也从华东师范大学来到西北,杨树声先生被任命为艺术系副主任,分管音乐组工作。杨树声先生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声乐专业,曾师从声乐教育家应尚能先生、俄籍教授克莉罗娃等学习,并跟随黄自先生学习音乐理论;张雅老师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钢琴专业。钱培基、陈佛华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跟随杨树声、章雅夫妇支援大西北而来,从事声乐和钢琴教学。1956年,曾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钢琴专业的林佩菁老师也从陕西调入西北师范学院。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或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8位老师,落户西北师范学院,成为支援大西北音乐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1957至1959年,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戴如修、刘秀灼、海鹏三位老师也先后来到学院,从事声乐、视唱练耳、理论作曲教学。

除以上来自上海的教师外,来自北京的教师也比较多,如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张如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黄腾鹏,来自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同班的三位高才生汪子良、程振福、高咏宁,他们在钢琴、二胡、理论作曲方面均显示了自己卓越的才华。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其他地方以及学院自己培养的师资力量的加入,如张世林、高一乔、祁文源、张明远、毛纯儒、吴廷辉、尹漾飞、杨奉国、张新强、张锡生、刘进恩、赖亚群、卜锡文、李育禧、李梦熊、刘复华、闫进铭等。据不完全统计,1949至1959年,音乐系的专业教师共有47位,包含声乐、器乐、作曲理论各专业。

为了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也为了解决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课程无法正常开设的问题,从1953年起,学校将师资培养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提出了以校内培养为主,校外进修为辅的原则。当时规定:“系主任对于培养助教负有直接责任,并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系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进行通盘考虑。”⑱ 学校要求凡是本校有条件培养提高的教师就在校内培养,学校无培养条件的派往外校进修,校内进修的由系主任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并要制定出具体的进修计划、进修期限、学习进度等,外出进修的必须确定进修科目、预计结业时间等。根据以上规定,1956至1958年间,艺术系音乐专业派出黄腾鹏、高天康、毛纯如三位老师,到上海音乐学院分别进修西方音乐史、理论作曲和钢琴调律;1960年派祁文源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中国古代音乐史;校内进修的青年教师有汪子良、林佩菁、陈佛华,由韩林申、张雅担任指导教师。这种传统被以后的历任音乐系领导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教学条件与艺术实践


(一)教学条件

1949年艺术系初建时,音乐专业几乎是一穷二白,既缺乏师资也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只有十几间琴房和十几架风琴,及大小两间教室。1951年唐学咏先生到任后,得知兰州一中附近的教堂有两架旧钢琴,经多方协调将两架钢琴运到艺术系。经唐学咏先生亲自整修调律后,一架用于教师上课,一架用于学生练习。据当时在校求学的祁文源先生回忆:“两架钢琴落满了灰尘,面目全非,大家没见过钢琴,不知该如何帮忙,唐先生脱掉西装,开始清理,用手扒拉用嘴吹,手上、鞋上、衬衣上、脸上都是灰,他先清理了表面,又开始整修机件,……唐先生平时西装革履,当他面对钢琴时却忘我工作不顾其他。”⑲这是西北师范学院历史上最早的两架钢琴,师生们高兴地称呼它们为1号、2号。1953年至1955年间,学校先后购置了十多架钢琴、二十多架风琴、部分管弦乐器、民族乐器以及图书、唱机、唱片等,还新建了一些教室和三十余间琴房,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

1956年杨树声、章雅、钱培基、陈佛华从上海支援大西北而来时,带来了华东师范大学支援的10架立式钢琴和1架三角钢琴,以及许多管弦乐器。此外,还有一大批图书资料、唱机、唱片等等,这批资料也就成为了艺术系音乐类图书和音响资料的基础,此后资料室不断完善壮大,成为教师、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习的有力保障。


(二)艺术实践

1957年前后,艺术系音乐组的艺术实践活动空前活跃,各种形式的音乐会十分频繁,有班级的,有师生联合的,不仅系内演出,而且面向全校在大礼堂演出。同年6月,还将师生音乐会的节目经过加工调整后推向社会,在人民银行大礼堂演出了两场,包括管弦乐合奏、混声合唱、钢琴协奏、小提琴独奏、男女声独唱等等,演出十分成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1958年,兰州艺术学院成立后,更加注重艺术实践,要求学生每学期开一次音乐会,青年教师每学年开一次进修汇报音乐会,或其他形式的学业汇报,并鼓励师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这一时期也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收集和课堂普及,为此音乐系专门聘请了知名的民间歌手马海青开设民间音乐课,还邀请洮岷花儿歌手穷尕妹等到课堂进行示范演唱。大型音乐作品《洮河大合唱》的创作和演出正是师生田野调查和艺术实践的突出成果,1960年国庆节,中央电台播放了其中的《红牡丹》等乐章。正是基于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和收集整理,60年代诞生了一批师生收集整理的民歌集,如《河西民歌》《陇南民歌》《洮岷花儿》以及歌词集《手搭凉棚望北京》。


五、毕业生回望


从1939年设立劳作专修科到1949年设立艺术系,从1950年艺术系音乐、美术专业独立招生到1960年的11 年间,音乐专业共招收本科生100人、专科生201人、预科生260人,附中生30人。这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人才分布于西北五省及全国各地。分配到新疆的有十余人,分配到陕西的有二十多人,分配到宁夏的有十余人,分配到青海的有7人,还有少量分配到全国其他省份。其中绝大部分留在甘肃大地,除了在大学、中专、中学从事音乐教育外,还有—部分分配到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文艺单位、演出团体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对于西北地区音乐教育的普及、专业团体艺术展演、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繁荣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在众多的毕业生中,有些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和专家,有的既精进专业又擅长管理,如杜亚雄、牛陇菲、卜锡文、关先智、李恩春、李槐子、纪天智、俞守仁、武克、吴景坛等,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作为西北音乐教育的摇篮,西北师大音乐人始终牢记黎锦熙院长 “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将培养人才、崇尚学术作为追求和目标,努力前行。此后入学的学子们,以学长为榜样,勤学求实,刻苦钻研,诸多有才华有情怀的优秀中青年不断展露其学术水平和实力。

图|1957级毕业生合影

图|60年代的毕业证书


结语


如果从1939年设立的劳作科算起,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已走过了八十多个春秋,如果从1949年设立艺术系算起,也已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作为全国较早设置的专业之一,西北师大音乐人始终秉承着先辈们严谨治学、艰苦创业的精神,扎根西部、执着坚守,将西迁精神在丝绸之路上继续传承发扬。

发端于燕山脚下,辗转于秦岭山麓,成长于黄河岸边的百年学府,校园中枝繁叶茂的棵棵大树正在无声地诉说着学校的过去与现在,曾经播下的音乐教育之火种,在几代人的坚持和努力中,在黄河母亲的哺育和滋养下,已在陇原大地开花结果。


注释

①本校名称经历多次变更,1939—1951年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51—1958年称西北师范学院,1958—1981年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1988年称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后称西北师范大学。

②《教育部第16696号令》,1937年9月10日。

③《西北师大校史》编写组编《西北师大校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④《西北师院永久留兰,北平师大原址复校》.《甘肃民国日报》1946年1月18日。

⑤2020年5月7日15时-17时,笔者在王启民老师家中采访。

⑥见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1951年“为呈报本院拟自五一学年度起增设音乐组请鉴”。

⑦美音专修科从1952年始变为两年制,1954起分为音乐科和美术科,分别归音乐组和美术组管理。

⑧从西北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的1956年撰写的《西北师范学院概况》来看,是“根据教育部指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中学教师来说,今后不再设置本科。因此,本院艺术系已在前两年停止招收本科,继续举办专修科,将来拟逐步过渡到五年一贯制,专门招收初中毕业生”而做的调整。而实际情况是自1956年起,音乐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并非五年一贯制,而是六年一贯制,两年预科,四年本科。习惯上将此称之为六年一贯制预科。

⑨该班因“文革”干扰本科只学习了一年,毕业授予大专文凭。

⑩《西北学报(兰州版)》,1944年1月1日。

⑪ 依据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相关规定,学生不得提前毕业,实际上是学年兼学分制。

⑫ 唐学咏(1900—1991)江西永新县人,1919年考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师从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1921年考入中法大学里昂海外部,1922年考入法国里昂国立音乐院,毕业时院方授予他法国文坛上最高的荣誉“桂冠乐士”。

 ⑬同③,第83页。

⑭ 同③,第28页。

⑮ 吕斯百(1905—1973)江苏江阴人,1928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里昂高等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4年回国,1950-1957年任教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并担任艺术系主任。

⑯ 2020年5月15日10时-12时,在笔者家中采访韩师竹老师。

⑰⑲ 2020年5月19日19时-21时,笔者在祁文源老师家中采访。

⑲同③,第87页。


*本文原载《人民音乐》2021年第1期

祁明芳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排版 宋兴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