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红江 路敏 闫瑞锋 ||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的标准化思考



摘要:标准化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文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期间标准化发挥的作用,发现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后标准化的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面对疫情常态防控工作需要通过标准化手段补齐短板、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建议,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贡献标准化力量。


关键词:新冠肺炎,常态防控,标准化



1 引言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短时间内蔓延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全国各方力量,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快速抑制住了国内疫情的大范围扩散,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


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的蔓延以及毒株的变异,疫情防控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疫情防控将成为一项常态工作。


标准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化具有统一化、复制、互通、简化、秩序化、提高效率、互换性、辨识性、节约和保护等作用,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来说具有先天优势。


近年来,党和国家逐渐意识到标准化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要求将标准化理念、原则、方法融入社会治理工作中,推动政府管理和服务。


2021年10月更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加快推进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国家应急救援等领域标准建设,抓紧完善国家重大安全风险应急保障标准。”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工作中,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实施对疫情防控的具体指引不够,要做到精准防控,标准化文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自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来,标准供给体系逐步由政府单一供给的标准体系转变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并重的新型标准体系,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不仅有助于政府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市场活力。


此外,标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多元特性,即标准的形成是出自标准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讨论、协商一致、最终达成共识的结果, 因此标准能够平衡各方的利益,使各方能够满意并且认可对标准的使用。


面对参与组织多、任务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标准的多元特性也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会的包容度和透明度。



标准化对疫情防控的有效支撑

2021年10月31日晚,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在营业期间紧急收到了一份配合流调工作的通知,需要临时闭园对游客开展核酸检测。很快,医疗人员、民警和志愿者出现在迪士尼门口,核酸检测迅速展开。


通过开展高效而有序的工作,当夜即完成了园内3万余人、近千件物品和环境样本的筛查工作,期间万圣节巡游和烟花秀在园内照常开展,没有给游客留下遗憾。


在这次事件中,上海能够如此快速地完成几万人的核酸筛查,切断了所有可能传播的渠道,把一场可能蔓延扩散的疫情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对于这些精准严密又人性化的防控措施,究其原因, 是“疫情处理标准化”。这次“烟火下最浪漫的核酸检测”为标准化对疫情防控的有效支撑做了最好的证明。



标准化的“光芒”在这次对抗疫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2003年“非典”期间建设的小汤山医院为临时性医院建造提供了标准化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火神山、雷神山两个设备齐全、装备先进的医院均仅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完成建造,为新冠肺炎诊治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全世界都在为“中国速度”感到震惊。



口罩是新冠疫情期间极其重要的一个防护工具,在大家还不知道什么条件下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口罩时,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迅速发布《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和使用技术指引》,这份标准化文件解决了大众在购买口罩时盲目选择的问题,也降低了紧缺物资抢购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口罩市场秩序的恢复。


截至目前,国家卫健委共发布了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诊疗方案的快速更新说明了国家在新冠肺炎病毒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同时也为一线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标准和指引。



3 缺失标准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2年的时间,不管是国家统一管理还是地方因地施策,到现在都有了明显的成效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对于疫情的常态防控来说,个别环节因缺失标准化的程序和理念,尚存在不足和漏洞。



3.1 疫情防控要求不统一,引发群众质疑

虽然政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通过发布政策指南等文件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仍会有执行要求不够明确、个别环节缺少标准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管理层面,存在响应标准不一致、封控时间不一致、封控要求不一致等问题,容易引发群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满情绪,发出质疑声音。


如:某些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防止新冠疫情在本地区发生,限制、阻拦外地人员进入城区,阻碍了人员的正常流动,对企业生产和群众正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存在过度管控问题;有些社区在单元楼居家隔离结束时要求所有住户统一注射疫苗后再解封,引发群众不满等等。


这些问题均反映出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管理标准缺失导致管理不规范造成的不良影响。



3.2 疫情防控人员工作无标可依,导致操作不规范

各地发生疫情时,大量的流调、救治、核酸检测、封控等工作仅靠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


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很多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很多地区也没有及时将疫情防控的经验总结提炼,制定一套统一完备的操作指南供相关人员学习,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存在不该为而为之或该为而不为的现象发生,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偏低等结果。


尤其是在核酸检测和封控工作中,很可能因为一些不专业的操作导致病毒的交叉感染。



3.3 应急管理有所欠缺,增加疫情防控成本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在 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损失和代价也不可否认。


由于应急管理缺少相关标准的支撑,导致出现信息发布不及时、资源配置不合理、应急响应不准确等问题,增加了疫情防控的成本。


疫情初期信息的不透明,为疫情扩散提供了机会,也为疫情防控制造了障碍,如:疫情初期武汉红十字会在物资分配上没有按照各家医院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采用标准化的分配机制;没有发热门诊的武汉仁爱医院获赠1.6万个口罩,造成了应急物资分配的不合理、不公平。



4 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的标准化政策

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对于疫情防控来说至关重要,而建立快速反应的机制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疫情防控标准体系。体系中所有标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高效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需要从疫情防控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主体、不同领域等多个维度运用标准化手段,采取对传染病疫情危机事件的全过程、全系统、全响应、全手段和全社会的全面应急管理,从而实现疫情常态防控参与主体精准化、政策实施精确化和应对任务精细化。



4.1 建立完善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标准体系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浙江、河南等多个地区迅速行动,研究建立疫情防控标准体系。根据当时疫情防控的重点以及发布标准的倾向性,建立标准体系主要以“控”为主,主要涵盖了发现、处置、管控、救治等遏制疫情发生和扩散的重点环节, 为各类社会主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使用标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重点应从“控”逐渐向“防”“控”并重转变,“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疫情的预防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建立标准体系。


(1)从疫情防控全过程层面来说,各省应根据自身地域特征及人口流动情况,研究本省疫情发生发展规律,建立风险治理—应急管理—危机治理的全过程标准体系。从风险的识别、评估及消减,到应急的准备、响应和恢复,再到危机的追根溯源、评价和改进,全面筑牢安全防线。


(2)从疫情防控全社会层面来说,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引领性、指导性作用,应从指挥决策、资源保障、应急响应、信息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体系,做好疫情防控的整体布局。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基础性、兜底性的作用,通过大量实践的积累,很多社区探索形成了好的经验做法,应及时将好的经验做法固化为标准,形成社区治理的标准体系并进行有效传播。社会组织、机构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支撑性、辅助性的作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物资供应、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以及大数据等方面需要社会各界专业机构的支撑,及时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体系。




4.2 加大关键标准制修订力度

(1)积极制定管理标准。从政府层面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的关键在于管理的精准和高效,需要一套完整的决策指挥体系,因此政府亟需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封闭人员管控、社区和公共场所管控等方面制定管理标准,加强对人员、信息、设施设备、时限等的统一管理。各地应借鉴上海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对各个环节严格把控,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明确、严格的标准提高管控力度,并在标准缺失领域制定相关标准,全面提升政府对疫情防控的管理能力。


(2)全面提升技术标准。截至目前,国家针对疫情防控需求已经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质量评价要求》《消毒剂良好生产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有效提升了防护产品质量和疫情防控能力,但国家标准主要起到保基础、保底线的作用,想在防护用品、疫情防控物资及产业链配套设备、生物安全、传染病诊断试剂相关医疗器械等方面获得技术进步、产品优化升级的重大突破,应当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措施,鼓励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加强研发力度,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体现在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中。



(3)总结提炼工作标准。通过对大量实践经验

的总结提炼,将各地各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控相关指南、方案、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贯穿其中,梳理不同岗位和不同环节的工作流程,制定操作性强、清晰易懂的工作规范,形成标准化工作手册,为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提供工作指引。



4.3 加大标准宣传培训力度

生活中标准无处不在,然而社会大众对于标准的认知普遍偏低。一方面,标准可以帮助大众准确地进行识别、区分和选择,疫情期间“口罩”的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另一方面,大众对于标准认知的提高,对企业产品质量也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因此,标准发布后不仅要对标准实施者进行宣传培训,也要及时向全社会进行宣传传播,加强社会对标准的重视程度和监督力度。


(1)从政府层面来说,可以在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中引用标准,标准的引入对政策出台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提高政策的实操性和精准性。标准发布后应通过各类媒体,尤其是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大众喜好的新媒体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对标准的熟知度和依赖度。


(2)从标准化从业者层面来说,应加强与疫情防控业务领域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对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疫情防控业务领域专业人才的标准化水平,提升标准制修订的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中,积累工作经验,识别标准化需求,为制修订疫情防控相关标准打下实践基础。


(3)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就相关标准内容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帮助志愿者快速适应疫情防控工作岗位,同时有能力做好自我防护降低传染风险。鼓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志愿者等多种治理主体参与疫情防控标准制修订工作,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标准的重要性,从而去主动宣传和普及标准。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还未结束,为了尽可能地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也为了面对未来可能发生更大的重大突发卫生安全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固化成果、经验推广、规范管理上的积极作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标准化的参与必定可以事半功倍。


往期回顾

【1】王丹丹 周立军 杨静 || 1996年以来我国质量发展政策演化研究

【2】严谨 赵辉等 || 国家质检中心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研究

【3】肖遥 王清 刘展 ||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华发展历程


来源:本文刊发在《中国标准化》2022年第6期

作者:沈红江、路敏(宁夏标准化研究院),闫瑞锋(宁夏计量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

编辑:质量基础设施公众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

zhiliangjichusheshi@yuanjiantech.com

联系电话

010-6448210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