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文

其他

人文·讲坛预告 | 观堂人文讲坛暨纪念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30年系列学术报告会第6讲:袁先欣,鲁迅与无常

作为鲁迅早年生活的传记材料和回忆的散文,鲁迅在《朝花夕拾》等一系列作品中,以写作的方式沉潜入民间世界。1926年6月,鲁迅写作了回忆散文《无常》,该文后收入《朝花夕拾》。在这篇回忆散文中,鲁迅为何对一般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鬼物,抱有深刻的兴趣和热情?在鲁迅对“鬼魂”的书写中,又寄寓着什么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跟随人文学院中文系袁先欣副教授,一起探索鲁迅作品背后的故事。嘉宾介绍袁先欣,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6-2018年在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人,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外国人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东亚现代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与批评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在《文学评论》《开放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Frontiers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人文·校庆活动预告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观堂人文讲坛第二期开讲啦!

阳春三月,繁花生树,蜂飞蝶舞在这烂漫的春光中清华大学即将迎来112岁生日值此校庆之际人文学院精心筹备了第二期“观堂人文讲坛”系列学术讲座2022年为迎接人文学院成立十周年学院携手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观堂人文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内容涉及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借助清华大学直播平台共播出8讲累计约545万人次在线观看关注广泛,反响热烈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人文十年·论坛预告 | “观堂人文讲坛”第二讲开讲啦!

大约360年前,莱布尼兹提出了一项奇想和抱负,可以概括理解为:以简洁有效的形式来准确表达人类丰富的思想,从而能够将人类的思辨过程和思维演绎的过程行之有效地转换成对形式符号的计算过程,并且计算的结果恰好就是相应的思辨过程和思维演绎过程的结果的形式表述。纵观自1850年以来数理逻辑的发展,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莱布尼兹的奇想和抱负已经得到并且正在进一步得到充分的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1月14日设立“世界逻辑日”,其寄语中写道:“逻辑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研究,也得益于并且可能主要得益于它具有多方面实际应用功能。逻辑在科学与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逻辑也切实推动了思想变革,并且是许多创新的源泉。”什么是逻辑?逻辑有什么功用?逻辑与生活有关吗?古往今来,中西方的逻辑思想如何演变?人文学院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观堂人文讲坛”第二讲:理性思维、逻辑与符号计算,冯琦教授将通过介绍逻辑与符号的基础知识以及逻辑学的概况解答以上问题,带领听众一同走近理性思维。·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人文十年·论坛预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观堂人文讲坛开讲啦!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立秋之际,天朗气清。2022年10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成立10周年为庆祝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学院携手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观堂人文讲坛”系列学术讲座
2022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