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

其他

探国学巨著 瞻中华《儒藏》

———访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舒大刚教授2022年11月7日下午,成都市新都区杨升庵研究会会长杨德力(杨升庵第十四代后人)一行拜访了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舒大刚教授。舒教授亲切接见了杨德力先生一行,并进行了大约50分钟的座谈。座谈中,舒教授首先欢迎杨德力先生一行造访,随后介绍了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概况、《儒藏》的编撰过程,以及杨升庵被列为巴蜀十大名人的过程。杨德力先生感谢舒教授的热情接待,介绍了自己二十余年来收集整理杨慎的历史资料,为传承与挖掘民族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走过的风雨历程,讲述了相关的“状元故事”以及杨氏宗祠的历史渊源。双方还交流了杨升庵与李时珍父亲的交往,探讨了杨、李二人是否有过交集的问题。座谈结束时,杨德力先生一行赠送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杨慎“状元答卷”卷轴、“中华儒藏”书法作品,舒教授回赠了《儒学经典·康熙篆文六经四书》(上、下)与《全蜀艺文志》二种书籍。《儒藏》照片
其他

讲座预告丨王瑞来:“北宋名臣赵抃与四川”系列讲座之二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儒释道论坛”第75讲“徙命乘轺入锦川”——赵抃入川两任转运使考述主讲人:王瑞来
其他

《中华经典研究》第一辑出版发行

文献是文化的主要载体,“经典”是文献的根基与基础。从“六经”到“十三经”,从“儒藏”“道藏”“佛藏”到“兵经”“星经”“算经”“医经”……五千年悠长历史,汇成了中华文明灿若繁星的文献典籍;代代学人披沙拣金,赓续着中华民族不朽的经典传统。为“研究经典之文本,总站经学之成就,发掘经典之价值、揭示圣贤之秘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创办了《中华经典研究》学术期刊,以期通过对经典典籍的研究,传达中国灿烂的文明历史和璀璨的精神世界。2022年9月,由四川大学项楚教授、舒大刚教授主编的《中华经典研究》丛书第一辑经北京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发行。望与海内外学界同仁共研中华经典,与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同沐经典光辉。责任编辑:潘悦尊道贵德,明体达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ID
其他

玉汝于成 “中华儒学第一藏” 之川大版《儒藏》终成完璧,最后203册即将震撼发布

作为近代“蜀学”发祥地的四川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儒学文献整理和体系重建的问题,依托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着手开始了《儒藏》的编纂。迄今,《儒藏》的最后一批成果即将正式出版。这部被誉为“中华儒学第一藏”的学术巨著历时25年终成完璧。《儒藏》(部分)
其他

《文翁文献辑刊》出版致敬四川大学126周年校庆

126年前,四川中西学堂诞生于巴蜀大地,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历经两次三川合流,四川大学仍然朝气蓬勃,每年培养万余优秀人才。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不忘初心,在《巴蜀全书》的资料基础上,首次系统整理文翁之相关文献九十多种。涉及正史、蜀地地方志、各类碑记、艺文志、家谱,分别记载有文翁倡教之举、化蜀之功、文翁石室以及文氏宗脉流传等。文翁,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深受蜀地民众拥戴,是巴蜀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2020年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有关文翁的史料和目类虽广,但记载多杂,未成一体系。本书本书分为“文翁化蜀”、“文翁石室馆记碑记”、“文翁传说”、“咏诗纪念”、“文翁与文氏”五部分,能为学界关于文翁、蜀学发展脉络以及四川文教历史之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出版説明文翁(公元前一八七年——前一一〇年),名黨,字無黨,或云字翁仲(一説仲翁),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漢書•循吏傳》)西漢景帝時文翁爲蜀郡太守,仁愛好教化。承李冰遺風,興修水利,改善經濟,廣立學官,實施教化。時“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之舉,使得蜀地風氣大化,轉“好文雅”。蜀地因而文教大盛,聞名于世,史稱“文翁化蜀”。文翁深受蜀郡百姓愛戴,逝世之後,蜀郡“吏民爲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絶”。文翁少時好學,曾于長安習經學,“通《春秋》”,以察舉爲循吏,于景帝末年被任命爲蜀郡太守。所謂“循吏”,初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史記•循吏傳序》亦謂循吏爲“奉職循理”之官員。與之相對的則爲“酷吏”。酷吏常以嚴刑峻法震懾百姓,使民畏懼,其弊在“民免而無恥”;循吏則更重法理統一,在“奉法”的基礎上“循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仁愛德政補充法令之不足,使民衆“有恥且格”,達到治民的效果。秦法細密嚴苛,善用酷吏治世,文教不興。秦末大亂,世道不治。是以西漢建立初期,以黄老“無爲而治”代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文景時期,社會安定,經濟富足,逐漸開始發展文教,循吏以奉職循法、重視教化而受到重用。及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〇年),詔令“舉賢良文學之士”,並于冬十月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漢書•武帝本紀》)的賢良,獨尊儒術;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又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重視治經之學,倡儒家之“以德化民”。文翁歷景帝、武帝兩朝,既通《春秋》一經,又受武帝尊儒崇經之影響,爲蜀守時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教化蜀人。其時蜀郡“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文翁爲變革蜀地蠻夷之風,遣小吏詣京師從博士學,並節省郡守的財務用度,置辦刀布蜀物贈予博士,助蜀士求學。蜀士學成還蜀後,擢爲官吏。又于成都開“石室學宫”,此爲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學。學宫招下轄各縣子弟爲學生,並除其更徭。其後又在蜀郡普遍設學,有教無類。生員學成,“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爲孝弟力田”。“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爲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漢書•循吏傳》)漢初選官多由察舉、徵辟、門蔭或“以貲爲郎”之途,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始詔令博士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爲郎中”,以學爲官之風遂行。文翁在蜀郡辦學並擇優授官之舉,貫徹了武帝之詔令,蜀地有才之士争相为学,积极入仕。由此,元朔五年“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將文翁辦學經驗推廣至全國,改變了巴蜀乃至全國各地郡官的出仕和吏治方式。關于文翁的記載首見于《漢書》的《地理志》和《循吏列傳》二篇,班固列文翁于《循吏傳》之開篇。其下《後漢書》至《清史稿》各朝史書、《華陽國志》《四川通志》《新修成都府志》等西南和蜀地地方志、各類碑記、藝文志、家譜等,分别記載有文翁倡教之舉、化蜀之功、文翁石室以及文氏宗脈流傳等。史料和目類雖廣,但記載多雜,未成一體系。編者多年從事于兹,輯得文翁之相關文獻九十餘種,次第整理成册,編爲“文翁化蜀”“文翁石室
其他

讲座预告丨从树木、岩石到狩猎部队:自然在佛教叙事中的角色变化——着重于睒子本生

说明佛教叙事传播中的一些转变(重点讨论周边因素)。讲座重点将不讨论各种类型的文本版本,而是印度艺术遗址、犍陀羅、克孜尔、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宝顶山中对佛教故事的描述。
其他

讲座预告丨此命当何—— 欧亚卜数、数术与神术的比较

Lackner),1953年出生于德国,先后就读于海德堡大学与慕尼黑大学,攻读汉学、哲学、政治学和民俗学。师从著名汉学家包吾刚(Wolfgang
其他

讲座预告丨司马迁的大一统历史观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儒释道论坛”第54讲司马迁的大一统历史观主讲人:张大可
其他

讲座预告丨佛教社会文化史视域下的尹昌衡

教授讲座时间:2021年3月25日(周四)19:00-21:00讲座地点:本场讲座将以线上形式举行,届时请听众进入腾讯会议,并输入会议ID和密码,进入会议室。(会议I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