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HRBP成功落地企业的三个特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HRBP资料 Author 陈祖鑫

根据尤里奇对全球人力资源调研,他认为,全球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模型存在20-60-20模式,即20%的企业成功转型HRBP,60%的企业正在转型,有20%的转型得不太成功,尤里奇没有具体披露什么行业、什么类型的企业转型容易成功,哪些企业转型失败。

根据我们调研和观察,以2021年财富500强企业作为观察样本,真正推行HRBP的全球大型企业,大概只有50%到60%。
 
在500强榜单上,中国有143家企业上榜,只有几家台湾芯片公司+中国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采用HRBP模式,榜单上100多家的大型央企,大型传统民企、基本采用传统人力资源模式。
  
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世界500强榜单只有4家,京东、阿里、腾讯、小米,加上科技实体公司,华为、联想、美的、海尔、吉利等,大概只有10%的企业,落地了HRBP模式。
 
换句话说,在中国,90%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没有HRBP的。
 
日本在500强名单中,有53家企业,大部分的日本本土企业,依然还保留“人事部”设置,更不用说去推行HRBP模式了。中国+日本企业总数占世界500强名单40%,加上一些欧洲传统企业,从世界500强大企业来看,全球范围,保守估计只有50%的企业落地HRBP模型。
 
什么地方最盛行HRBP模式呢?
 
毫无疑问是美国、美国企业无论规模还是所在行业,HRBP的确是标配,他们有两个典型特征:


一是科技型公司
 
从软件巨头微软、到手机巨头苹果、从互联网巨头谷歌、到社交巨头facebook、从电商巨头亚马逊、到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都是HRBP模式的积极应用者。
 
除了这种消费端的科技公司,研发端的科技公司也是HRBP模式的倡导者,比如研发芯片的英特尔、高通、医药研发的辉瑞、强生等等。
 
美国公司不用HRBP模式的反而极为罕见,只有企业业务非常成熟、组织架构比较稳定的公司,比如以美国市场为主的投资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对HRBP模式就不太感冒。
 
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喜欢HRBP模式?
 
按照我们的观察,美国科技公司,有两个管理假设:第一、持续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第二,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

这几十年,美国企业各种管理新模式几乎都是围绕着技术创新、人才赋能为中心的。
 
比如微软重新定义办公电脑,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新能源汽车,这都是看得见的革命性的产品创新。
 
在人才管理创新方面,比如谷歌带头将HR部门改为people部门,后来美国一大批公司都将HRBP改名叫people business partner,这个浪潮有点像上个世纪,人事部改名人力资源部一样。还有英特尔提出OKR管理理念,后来,全球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把传统的KPI改名叫OKR,这都是围绕智力型的人才去做的管理升级。
 
在这样的背景下,HRBP模式伴随着这美国科技公司浪潮,传遍了全球,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从最早的新浪、网易到后来的携程、阿里等中概股公司,但凡是跟科技沾边的,HRBP模式就是标配,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公司没有HRBP,好像就不是互联网公司一样。
 
当然,美国科技型公司能够持续崛起,能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龙头,背后有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全球化的人才聚集能力、极为推崇的个人主义文化等因素。
 
我们这里想澄清一个逻辑,不是HRBP模式推动了美国科技企业,恰恰相反,是美国科技企业赋予了HRBP点石成金的本事。
 
二是全球化公司
 
除了科技型公司,我们还发现,直接跟消费者打交道的美国全球化公司也是HRBP的积极倡导者,比如沃尔玛,耐克、宝洁、百事、联邦快递等。
 
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美国是全球总部,这些区域根据不同市场,设置区域运营中心和不同产品线的事业部,根据劳动力情况,工厂一般在全球都有分布,研发主要在亚太和欧洲。
 
为什么全球化公司乐于推行HRBP模式?
 
道理不复杂,全球化企业需要拿下一个新市场,就迫切需要找到一批懂那个市场的人才。猎头可以负责挖高管,但是普通人才就需要当地的HR来帮忙解决。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劳动力政策,迫切需要懂当地情况的HRBP来做合规化管理,这种BP前身一般叫region HR,华为全球各地的HR原来一直都叫xx国家HR。
 
关于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合规化。

举个例子,多年前,我们去亚马逊中国交流,那个时候,京东和阿里都还没有上世界500强榜单,我们问亚马逊HR,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市场总是慢半拍、总是跑不赢京东等本土电商企业呢?亚马逊HR解释说,国家对外企有一系列严格的劳动力管理规定,外企不能像民企那样呼啦啦就招几千几万人去抢市场。再加上,外企总部不在中国,决策权下放不彻底。因此,国外互联网公司在国内发展不起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包括后来的uber等需要本地服务的企业,如果他们做不到劳动力本地化、数据和运营本地化,肯定是拼不过本地企业的。
 
所以,大家在网上经常能看到,相比本土企业,大部分在中国的外企,他们招人是非常谨慎的、裁员是守法依规的,不时还能收获一波好评。并不是外企天生道德感要比本土企业强,而是他们违法成本高,他们要承担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既牵连国内的合资方,中国公司可能还要被国外总部收拾。
 
来简单总结一下,HRBP在哪些企业应用最成功,以美国为例:

一是科技型企业,他们追求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创新。HRBP是其中的受益者。
 
二是全球化企业,他们到全球各地开疆拓土,需要人才本地化、劳动力合规性 ,HRBP是最合适的耕耘者。
 
最后,我们来看看,我们国内哪些企业HRBP落地最积极,值得大家去学习?
 
我们总结为三个“是不是”:


1、企业是不是处于竞争性行业?
 
按照我们的观察,国内垄断性的央企总部、封闭性的军工企业、能源型的地方国企,多元化的行业巨头,目前基本对HRBP模式都不积极,一些准入门槛比较高的,风控要求高的,比如国有银行、国有航空、国有医药等公司同样如此。
 
有一种情况是例外,总部没有设置HRBP,但是下属公司、控股公司或上市子公司,因为业务和服务是非常市场化的,或者要进行混改,比如平安集团、华润集团、中国联通等相关公司,HRBP早就生根发芽。
 
非竞争型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稳定性、可持续性,远远要比创新更重要。
 
2、企业是不是处于成长期?
 
国内快速增长的企业,一般有两个特征:

一是业务跨区域,自带研发和销售功能,且产品和服务开始覆盖全国,要服务好不同区域的客户,公司开始就会在全国主要城市设销售公司、客服中心,因此,业务营收规模和企业员工规模是HRBP存在的必要前提。
 
二是产品多元化,不同产品有不同的打法,比如传统公司需要做线上营销,就需要找懂互联网的人,互联网公司做本地生活,就需要找懂供应链的人,企业要考虑这些不同的差异化,把HR下沉到不同产品线,去招人效率是最高的,这也是本土第一批HRBP都是招聘出身的原因。
 
反过来,如果公司属于供应链,服务单一企业客户,或者互联网天使轮的公司,并不太适用HRBP模式,当然,他们也可以叫HRBP,只不过这个阶段的HRBP,更多的担负是人事行政的基本职能。
 
3、企业是不是重视人才?
 
企业是否重视人才,看起来很抽象,一般有两个典型特征:

一是企业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或空降高管,企业有上市计划、企业有人讨论期权激励计划和合伙人计划,这些特征,都会说明企业对人才寄予厚望,愿意增加管理透明度和开放度。不要看老板说了什么,而是看企业做了什么。
 
二是企业开始启动校招计划,有完整的人力资源部门建制,有科班的人力资源人员……校招代表企业重视雇主品牌和培育人才的耐心,有完整的人力资源部门和科班的HR做职能支持,HRBP才有可能跑起来。
 
总结今天的文章,HRBP最适合哪些企业落地?
1、国外: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球化跨国公司。
2、国内:处于充分竞争的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有人才重视度的企业。

*最新HRBP语音文章*
面临大裁员,HRBP如何为员工抱薪?
判断HRBP成功10大标准
HRBP要有成熟感与稳定个性

HRBP建立影响力5个方法

HRBP不可避免进入20-60-20模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