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招人是真的,裁员也是真的

熊童子 HR实名俱乐部 2024-03-29
先说招人。
前几天,阿里官方发文辟谣,说23年新招15000人,这肯定保真。

阿里作为一个23.5万人的大厂,按正常每年补充10%的“新鲜血液”,至少要招2.35万人,现在宣布招1.5万,按比例大概6%。

相当于一百人团队,一年补充6个新人,这算正常的吗?

来看看两个新势力公司的招聘量。

理想汽车官方数据:21年底员工1.2万人,22年全年新招13000人,流失6000人,22年底员工人数是1.9万。

小鹏汽车官方数据:21年底员工1.4万人,22年全年新招8000人,流失6000人,22年底员工人数是1.6人。

如果单独看年度绝对值,22年,理想+小鹏总共增加六七千人,实际上,两家一年的招聘总量可是2.1万人。

当然,这两家员工流失也非常大,官方解释这些流动的主要是工厂的蓝领工人。

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爆发,或许不能跟增长缓慢的电商行业比。

不过,阿里集团基数大,而且有六大业务集团。像盒马、高鑫零售、菜鸟等劳动密集型岗位也是非常多,大量的门店人员、仓储物流、客服人员都是流动性大的岗位。

根据阿里子公司披露,22年,高鑫零售10.7万人,菜鸟1.4万(21年数据)。按行业较保守的基层员工流失率20%算,光高鑫零售+菜鸟,一年至少要补充新招2.4万人,才能保持现有业务的稳定。

所以说,阿里集团宣布新招1.5万人,真的太保守了。


接着,说说裁员。

有人说,阿里前几天辟谣,只辟那些夸张的“20%大裁员”谣言。

并没有回应阿里云7%的裁员也没有回应,23年一季度阿里裁减4524人,更没有回应,22全年阿里裁减1.9万人
到底,阿里裁不裁员,裁了多少人。‍‍

一个公司裁不裁员,主要看两个指标:

一、员工绝对数量是不是少了。

二、员工实际支出是不是少了。

直接看阿里巴巴最近两年的员工数量变化。‍
明显看到,21年12月是人员最高峰,之后一路逐季减少。23年了还刹不住。‍‍‍‍‍

再看
阿里巴巴最近两年员工股权费用的变化情况
股权激励是很多互联网大厂员工最主要的收入。‍‍‍
20年9月,阿里“最大方”,三个月股权费用高达247亿。

进入22年,阿里开启“省钱模式”,总体明显要比21年之前少了。

当然,阿里的股权激励费用列支,计算过程略有复杂,还涉及蚂蚁集团的股权激励的折价等。

总的来说,一个公司裁员,从财务角度看,就四个字:压缩成本


最后,再说一下阿里云的裁员。‍‍‍‍‍

阿里云具体裁多少人,现在没有官方数据。

因为阿里云没独立上市,过往也较少的对外发布内部员工变化情况。即使等到阿里云上市也未必能详细披露,大量的新人进出,很容易就把老人的情况抹平了。

延续前几天 阿里云裁员的几个观点的基本逻辑,阿里云要提高市场预期,它至少要讲好两个故事:

1、产品要有竞争力。

对于市场来说,最能体现产品竞争力,就是价格和成本。
最近,阿里云宣布史上最大规模降价,对外要发动“价格战”,对内就要使劲“拧毛巾”。

“拧毛巾”就是省钱,尽量砍掉一些高成本、压缩收益不确定的投入,因此,砍高成本的职位属实正常。‍‍‍‍‍‍‍‍‍‍‍
2、人才要有竞争力。

马云之前说过,要给阿里云不计成本的连续投入10年,每年至少10个亿,现在早就超过10年,阿里云已经占住了赛道,赢了上半场。
下半场可能就要肉搏,拼服务,10年来,阿里云大部分的小P都长成老P、高P。‍
人才的竞争力,核心是心态要好、年轻化、要能卷。老P们缺乏竞争力。

最后的结论。

1、正常大厂,每年都一边补充新人,一边裁减人员。

不止是阿里,其他大厂也是如此,这是“泳池管理员”的面临永恒难题,到底放出去的水多一点,还是进水多一点,他自己说了也不算。‍‍‍‍‍‍‍‍‍
2、大厂都不愿意提“裁员”,不要去逼他们。
因为考虑合规、团队士气和企业形象,大厂都避免提及“裁员”,都会委婉的用“减肥增肌、重组业务,优化成本”等话术。

寒气实在太大了,大厂才会宣布“停止招聘、冻结HC,关停xx业务”。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几年前互联网某个寒冬,当时大厂的话术就是“出一个进一个”。

OPPO芯片团队就地解散3000人这样的案例是非常少的,因为都以技术人员为主,如果有密集型岗位,这么批量就地解散,舆情风险其实是非常高的。
相关文章‍‍
阿里云裁员7%的几个观点
23年一季度阿里裁员4524人
22年阿里巴巴裁员1.9万人
OPPO芯片团队裁员3000人‍‍‍‍
理想汽车2022年员工数据数据

小鹏汽车2022年员工数据数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