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30 |世界罕见蜂窝状建筑群——俄亚大村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  言2011年胡·藤井研究室设立后,世界聚落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开启中国居住文化调查,足迹遍布广袤中国大地,调查形态千差万别的聚落。这些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系列,这些聚落兼具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域文化本土性。在丰富的民居形态、顺应环境的建构方式、朴素的生存状态的表象下,隐藏着独特的空间结构、营建秩序与空间图式、族群共同的空间概念与文化,赋予了聚落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


· 俄亚大村(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地处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地处木里、宁蒗、稻城、中甸、丽江五县交汇之地,素有“鸡鸣两省五县”之称

· 俄亚大村地理区位(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形成于元代时期,选址于柏香山、龙达河北岸的河谷缓坡上。俄亚大村是纳西族在俄亚地区最早的聚居地,也是目前俄亚乡中体量最大最集中的纳西族传统村落。

· 俄亚大村建筑群(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乡其它的自然村落规模很小,散居各地;而俄亚大村的传统聚落总体布局以柏香山为基础,198 座土掌房依山而建,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如城堡、似蜂巢,是俄亚乡最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族传统村寨。 

· 俄亚乡其他自然村落实景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地形地貌

俄亚大村村落的海拔范围为1883.49米至1994米。村落以北为高山悬崖,地形陡峭;村落南部和东部坡度较低,为20%以下;东南和西北部坡度较陡,坡度大于20%。村落主要坡向为南坡和东坡,以向阳坡为主,整体的日照条件较好。

· 俄亚大村地形地貌分析(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空间形态

俄亚大村的聚落空间形态主要由室内空间、退台空间、街巷空间、节点空间四类不同的空间组构而。

· 俄亚大村聚落各类空间形态实景(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室内空间较为私密,能够满足寨内村民的日常需要,例如煮饭、喝酒、睡觉、织布、学习、交谈等。

退台空间供邻里闲谈、休闲娱乐之用,在收获季节亦是极好的通风晾晒储存场所。俄亚大村里的家家户户房门相通、阡陌相连,己之屋顶即他之院坝,而个户之间的往来则是通过独木梯来实现。

聚落边界形态特征

俄亚大村边界背靠高山悬崖陡峭的高山上遍布柏树,是村子后方的一道自然屏障,而大村前方山脚下的龙达河往东流淌,其附近有很多岩石;俄亚大村的物质边界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特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村落的格局和边界都具有显著的军事防御功能特征。

· 俄亚大村村寨(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村寨空间在这三个阶段中不断拓展,呈增量发展的趋势:

· 俄亚大村历史演变分析(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第一阶段:400年前,由丽江的纳西族人迁居于称之为“俄亚纳都威”的山坡,而后定居建寨,据俄亚大村东巴和土司家族家谱记载,最初在俄亚落脚的人家仅有四户之多。

第二阶段:随着木氏土司对周边战事需要,不断从丽江迁徙百姓而来。至清初,大村居民已有50户之多。

第三阶段:解放后的俄亚不再有匪患,这里的村民生活稳定且相当贫困。但那些经受住几百年来的外来侵扰后依然选择留下来的居民仍然坚定信念,不愿意离去。村落的规模不断扩大,到现在已经形成231户居民,人口1785人,全为纳西族人。

群组契合形式

村寨内的建筑群组相互契合,由南向北沿等高线分组团呈阶梯状向山脚延展,至龙达河的高差共计30余米。分台布局的组团前后错落地化解了垂直高差,以屋顶平台作为纽带形成串联型、并联型、混合型等自然形态,并通过坡道、台阶、屋顶互相咬合衔接,契合镶嵌的空间关系使建筑群土生土长于半山中。大村聚落整体呈现自由灵活的拓扑发展形式,颇具韵味。

· 俄亚大村聚落台地关系剖面示意(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的传统聚落在古今文明的交融结合下形成了平顶土掌房的奇观。因平地在山区中非常地珍贵稀缺,为了解决秋收时节晒场匮乏的问题,土掌房的平顶承担起了作物的晾晒与储存场所,玉米稻谷等粮食堆砌暂存其上还可节约室内空间,是聚落里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修筑屋顶平台的用材来自当地的泥土秸秆等,就地取材、成本低廉;通过平顶还能将寨内各户都连接起来,作为邻里交往、手工劳作的场所……大村聚落成片的屋顶平台是纳西族民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的创新之举。

街巷结构及现状

俄亚大村的道路曲折宛如迷宫,街巷连绵通达四方,其街巷结构由横街与纵巷组成。村内横街作为主要道路串联着多个土掌房的临街主立面,大多沿等高线平缓排列;顺应着山体的横街两侧房舍自然延伸,便于沿街开门入户。而村内纵巷极少“之”字迂回,多采用直接连接的形式,所以高差较大,坡度陡峭,多为土掌房的边墙形成的夹道。横街与纵巷共同形成为“树枝状”的骨架。

对于俄亚大村的交通现状方面,村落南部的乡道为大村主要的对外联系道路。而传统村落的内部交通主要通过组道和水泥桥进行对外连接,其路面质量与交通条件较差。

· 俄亚大村现状街巷结构(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村寨交通流线体系

俄亚大村的交通流线体系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模式:

1)显性模式:可细分为4类-巷道式、悬吊式、骑楼式、屋顶式;

· 俄亚大村显性道路剖面示意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2)隐性模式:可细分为3类-屋顶高差交通、悬吊跨越交通、隔板飞跃交通。

· 俄亚大村隐性交通剖面示意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木氏土司府衙特征

俄亚大村偏东方向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居住着土司派来的“木瓜”,是明代管理俄亚一带的正式头目;他们的住所被称之为“土司府衙”。府衙与村寨连成一片,建筑格局至今都未有改变。

· 俄亚大村土司府衙(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木瓜土司在建造纳西族独特风格的宫殿建筑群时,既有仿照中原建筑的痕迹,也不忘扎根于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纳西的民族传统。中原官邸建筑在选址的考量上以“居中为尊”,而俄亚大村的土司府衙则与之不同,它建在大村东南方向的老鹰岩包上,位于古寨的东南角头部位置,在其平台上可以俯瞰大村古寨的全貌。

· 俄亚大村土司府衙平、立、剖面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东巴文化的核心在于“和合”。俄亚古寨的住居建筑分布在土司府衙附近,彰显着官府的亲和气派;相较于坐落在寨子中央,选址于老鹰岩包上的土司府衙山环水绕,与其它寻常百姓民居间的隔阂相对较小,让木瓜土司与附近村民的邻里关系更加紧密。

俄亚土司府衙具有与中原官制建筑类似的高大、庄严的气势,在屋顶形式上率先采用与平民住居平顶所不同的坡顶,标志着木瓜土司在俄亚地区的独特权威。而在墙柱及房顶的用色上则是与其周围古寨里其它的民宅相同,以灰黑为主,显示出官府对百姓的亲近,也体现了对礼制的敬畏。


· 俄亚大村土司府衙(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从建筑的总体布局来看,俄亚土司府衙具有中原官制建筑的特点,在局部使用了大体对称的中轴线形式,并沿着中轴线向前延伸外院空间,标志着集权,呈现出庄严、规范的特点。

不过,与中原“前朝后寝”的官宅不同,土司府衙并没有完全照搬中原那种根基四四方方的传统形式,其平面构成仍旧采用自然的形态。在建筑空间的构成关系上,具体布局根据功能进行划分,分为外院和内院两个部分,分别对应木瓜家族的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形成了“北朝南寝”的空间格局。

· 俄亚大村土司府衙内部(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土掌房选址习俗及建筑朝向

俄亚大村的民居建筑在朝向上沿袭了纳西族的东巴传统,其民居体系以东方和东南方向为吉方,村寨内的房屋大多主要面向这两个方向,其次朝向南方。

· 俄亚大村民居朝向分析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沿着古村寨内巷布置的传统住居,其朝向大都垂直于门前巷道,非常重视所处的地形情况并以符合地势特征为重点。在这些民居当中,当巷道趋向于南北方向时,邻近的民居方向大多朝向东方,如村寨东部分布的民居。如果巷道倾向于东西走向,其房屋朝向多垂直巷道朝南布局,如分布于村寨西侧的民居建筑。

俄亚大村里的纳西族传统民居在确定朝向方位时非常注重与地势、巷道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房屋朝向不好的情况下,当地村民也可以通过改动房屋的构件来微调室内的光照及气候环境,如室内的布局、门窗、檐口等地方。

土掌房民居体量形态

单体如盒般的土掌房虽体量简单、形态敦厚,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如细胞般不断地分裂,从原先的几栋房屋延伸发展至如今数百栋聚集的山寨,犹如当代模数化组合的集装箱建筑一般。

民居单体能够采取多个“盒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布局形式,不同高程上的土掌房也能相互层叠,就像从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样深深嵌入山体之中,与山川、梯田、森林融为一体。

俄亚大村的土掌房民居建筑类型根据布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类-①单体型;②连体型;③L 型;④合院型。

· 俄亚大村土掌房民居建筑分类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的单体型土掌房民居建筑数量众多,是村寨内的主要住宅类型,根据布局位置的不同可细分为沿街巷布局和在支路末端布局两类方式。单体型民居院落以自家屋顶或底层牲畜圈屋顶作为晾晒空间,主体均是多功能复合于二层的单栋民居;其临街面与道路衔接紧密,通过石土垒砌的立面夹道形成具有封闭感和归属感的街巷空间,与巷道直连或在巷道末端的布局方式非常方便居民的日常出行。

· 俄亚大村木瓜家(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的连体型土掌房民居建筑大多为多户人家顺着山体的等高线统一建盖而成,其形式明显顺应于山地地形。连体型土掌房的开门朝向与村寨内部巷道相吻合,民居二层的连体房常共用部分墙体与公共空间,组团甚为紧密。毗邻建造的组团模式既可以节约材料又可和邻居共享空间,连体修筑的多户民居实际上是现代住宅的简化形式,这样不仅能确保个户的隐私,而且还能共用墙体,形成互为一体的公共空间。

· 俄亚大村瓦夏家(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的 L 型土掌房民居建筑也是村寨内的主体民居类型代表之一,它顺应地形的灵活布局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类民居呈现垂直、钝角、锐角相连的“L”型的平面,屋顶平台标高不一且功能不定,极具自由性。其在空间组织上注重与地势、邻近住户房型的相互契合,也因而产生较多的平面变化、高差模式、衔接情况。L 型土掌房民居建筑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常与邻居共用墙体或室外平台,其室外空间可平可陡,建筑和山体融合紧密;其看似随意的布局方式让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使得居住空间更加开阔。

· 俄亚大村民居(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俄亚大村的合院型土掌房民居建筑大多分布于靠近龙达河的缓坡地带,可细分为土掌房式平屋顶合院、汉式坡屋顶合院与平顶坡顶相结合的合院三类,合院型土掌房在空间布局中更加注重私密性,院落仅为自家可用,和外界采用门前巷道衔接。其庭院内多种植当地的草本藤本植物或观赏花卉,使传统土掌房的采光和通风性能得以改善;庭院和室内的过渡区域也使得空间层次更加丰富。

“丽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正是因为俄亚大村整个聚落的民居建筑如“叠罗汉”般形成了蜂窝状布局,构成了俄亚乡蔚为壮观的景象。


END


往期回顾

「建筑设计」

胡昂院士工作站新作|成都金牛茶花片区建筑策划设计方案

「建筑文化」

胡昂院士讲座|日本TOD枢纽站设计迭变——从京都站到涩谷站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下)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上)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建筑家」

建筑大师面对面|胡昂《大师之芒·日本现当代文化建筑巡礼》

建筑大师面对面|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9 | 纳西族古都——白沙镇白沙村

聚落探访VOL.28 |长江第一湾畔的纳西古村落——石鼓镇海螺村

聚落探访VOL.27 | 危岩上的天空之城——宝山石头村

聚落探访VOL.26 | 滇西回民聚居地——曲硐村

聚落探访VOL.25 | 《小河淌水》之源——文盛街村
聚落探访VOL.24 | 马背上的回族村落——东莲花村
聚落探访VOL.23 | 千年白族村——诺邓村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1|日本室町时代的庭院美学转向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