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前景广阔,飞轮待启

(报告出品:长城证券)

1. 机器人:技术进步推动行业持续成长

1.1 机器人定义与分类

机器人(Robot)是指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 机器猫等),其特点是可编程性、灵活性、自动性。机器人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基本 特征,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服 务人类生活,扩大或延伸人的活动及能力范围。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存在很多分类 法及争议,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对机器人的定义有:

国际标准组织(ISO):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诸如作业或移 动等任务的机器,其机械结构具有一定的自由度,通过控制系统完成移动、操纵或 定位。美国机器人协会(RIA):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 通过可编程动作来执行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操作机。日本机器人协会(JIRA):机器人是一种带有记忆装置和末端执行器的、能够通过 自动化的动作而代替人类劳动的通用机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机器人具有类似某些生物器官功能、用以完成特定 操作或移动任务的应用程序控制的机械电子自动装置。国家标准 GB/T 36530-2018:机器人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编程的轴,以及一定 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预定任务的执行机构。

关于机器人的分类,根据标准和国家、组织的不同,机器人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用途的不同,国际标准组织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将其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我国国家标准将其 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 领域机器人。

根据信息输入方式的不同,日本工业机器人协会将其分为手动操作手、定序机器人、 变序机器人、复演式机器人、程控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

1.2 机器人发展历程:智能化和自主化

初代机器人诞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发展至今其理论知识、生产制造、功能形态等均有 明显优化。根据智能化程度,机器人产品可划分为三代:示教再现机器人、感知反馈机 器人、自主决策机器人。

1.0 示教再现机器人(1940-1960):这一阶段产品具有记忆、存储能力,能够按照 相应程序重复作业,但是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感知与反馈控制能力。产品代表有 1947 年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发的遥控机器人、1962 年美国研发的通用示教再 现机器人。

2.0 感知反馈机器人(1970-2010):随着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发展,机器人智能化程度明显提升,这一阶段产品能够获得作业环境、对象的部分信息,一部分产品还 能完成信息的实时处理。全球多地涌现出多家优质机器人企业,扫地机器人、仿生 机器人等逐渐步入商品化阶段。产品代表有 1999 年索尼拖出的犬型机器人爱宝、 2002 年美国 iRobot 公司推出的扫地机器人 Roomba 系列。

3.0 自主决策机器人(2010 至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人工智 能技术不断赋能,这一阶段产品具有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判断及决策的能力,能 够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实时作出决策,但是完全理想化的智能机器人还处于研究阶 段。

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其技术发展起步于 1960 年代后期,以 日本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根据产品运动和交互功能成熟度,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早期发展阶段(2000 年以前):1973 年早稻田大学研发出的世界第一款人形机器人 WABOT-1 的 WL-5 号两足步行机,1986 年,日本本田开始进行人形机器人 ASIMO 的研究,并成功于 2000 年发布第一代机型。本田第一代 ASIMO 可以实现无线遥感, 产品形态足够小型化和轻量化,但运动平衡性较差、智能化程度较低。

高度集成发展阶段(2000-2015):这一阶段参与企业逐渐增加,他们主要攻克特定 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例如 2003 年日本丰田发布的“音乐伙伴机器人”,其可以实 现吹喇叭、拉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功能;日本本田推出的第三代 ASIMO,其利用传感 器避开障碍物等自动判断并行动的能力,还能用五根手指做手语,或将水壶里的水 倒入纸杯。

高动态运动发展阶段(2015 年至今):这一阶段运动能力明显提升,例如 2016 年 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发布的双足机器人 Altas 具有较强的平衡性和越障碍能力,能 够承担危险环境搜救任务。优必选发布的 Walker X 采用 U-SLAM 视觉导航技术, 实现自主规划路径;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体检测与识别算法、人脸识别等,可以在复 杂环境中识别人脸、手势、物体。但是目前人形机器人仍难实现运动和交互功能的 融合,产品实用性较差、成本较高。

高度智能化发展阶段(2025 年左右至今后):特斯拉有望在 2025 年前后落地一款 兼具高动态运动性能和高度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并且有望小批量应用于 汽车工厂。若这一目标能实现,有望较大程度推动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进程。

1.3 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多品类全球化普及,中国市场快速发展。机器人作为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产业的 关键装备,市场渗透逐步从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拓展至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机器人 品类也由工业机器人延伸至扫地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等多领域。机器人潜 在需求不断被挖掘,全球机器人市场销售率创新高,2022 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 51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58%,2017-2022 年 CAGR 为 14.0%;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 174 亿美元,同比增长 22.54%,2017-2022 年 CAGR 为 22.1%,增速持续领先全球。

市场结构方面,工业机器人发展更早、产业更成熟,目前是机器人市场主要分支,2022 年全球市场份额为 41%;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受益于扫地机器人爆发,市场份额仅次 于工业机器人,占比 40%;专业服务机器人尚处于探索期,细分领域众多,未来发展前 景可期,占比 19%。

根据我国分类标准,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别为 41%、40%、19%;我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市场份额分别为 53%、 35%、13%。

2. 工业机器人:最先爆发的分支,产业升级加快普及

2.1 工业机器人定义、分类

根据国际标准组织的定义,工业机器人(Industry Robot)是指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 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其特点是能够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可以 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根据机械结构、用途、应用场景,工业 机器人分类标准如下:

根据机械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关节机器人、SCARA 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多关节机器人运动形态多样、负载相对较高,应用范围最广;协作机器人与 SCARA 机器人的结构相对紧凑,部署更为灵活;并联机器人速度快、精度高,适用于高速 分拣场景。

根据用途的不同可分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分拣 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装配机器人对负载要求较高,一般使用多关节机器人;分拣、码垛机器人对灵活性、精准度要求较高,一般使用 SCARA 机器人。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可分为汽车、电子、金属制品、食品工业、快消零售用机器人。电子、金属制品行业通常需要精密装配,多采用结构紧凑、速度快的 SCARA 机器 人;汽车行业焊接、装配、码垛等环境均可应用机器人,通常选择多关节机器人和 SCARA 机器人;食品工业、快消零售行业负载通常较小,通常选择并联机器人和协 作机器人。

2.2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分工明确,成熟度较高

工业机器人产业上/中游重技术,下游系统集成重品牌。上游零部件主要包括控制器、 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受限于基础材料、生产工艺、专利技术等因素,中高端零部件主 要依赖进口,中低端市场可实现自主覆盖。中游本体制造对产品设计能力和生产工艺要 求高,国内企业具备一定优势,在 Delta、SCARA、协作机器人等产品上市场份额较高, 大负载六轴机器人仍被外资垄断。下游集成商主要根据用途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产品 和服务,由于工业机器人尺寸需要根据生产线、工业机床设计方案确定,产品落地周期 较长,品牌效益明显。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布局集中于沿海地区。自 1959 年美国 Unimation 公司设计出世界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后,工业机器人生产技术及其产品成为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工厂和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的自动化工具。随后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将工业机器人投 入到制造业中。20 世纪 90 年代,韩国和中国也逐渐加入其中。在这些国家内部,机器 人产业集群普遍集中在机器人领域的特定产业地区、城市或者顶尖大学附近。例如,波 士顿、硅谷和匹兹堡常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主要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区。在我国,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政策扶持制造业产业升级等大背景 下,机器替人逐渐成为行业转变要素结构、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 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东北部、中部和西部这六个机器人产业聚集区, 并且这些聚集区均已建设了一定数量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区。

2.3 产业升级助推规模增长,国产化替代进行时

全球产业升级趋势不变,工业机器人规模稳步增长。近年来,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金属制品、塑料及化工产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和老龄化趋势 加剧下,各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同时随着产业链逐步成熟,工业机器人均价持续下探, 推动其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普及。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175 亿美元,同比 增长 25.90%,2018-2021 年 CAGR 为 1.98%;工业机器人安装量 51.7 万台,同比增长 31.22%,2018-2021 年 CAGR 为 6.92%。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预 测,到 2024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 230 亿美元。

需求政策齐发力,中国市场增速有望持续引领全球。在国内需求和政策鼓励驱动下,工 业机器人增长迅猛。除汽车、3C 电子两大需求最为旺盛的行业,化工、石油等应用市场 逐步打开。2021 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 75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38%,2018-2021 年 CAGR 为 14.47%;工业机器人安装量 26.8 万台,同比增长 50.56%,2018-2021 年 CAGR 为 20.02%。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预测,我国市场规模将持 续保持增长,预计到 2024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110 亿美元,占全球的比例达到 47.8%。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空间大。根据 IFR 数据,随着我国工业机器 人规模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密度由 2015 年的 49 台/万人提升至 2021 年的 322 台/万 人,5 年 CAGR 为 36.48%。2021 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平均密度为 141 台/万人,中国工业 机器人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 3 倍,全球排名从 2015 年的第 25 位上升至 2021 年的 第 5 位,但是与韩国 1000 台/万人、新加坡 670 台/万人的水平相比,中国工业机器人 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根据机械结构分类看,我国四种工业机器人均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多关节、平 面型机器人发展较快、渗透领域广阔,销量和销额规模靠前。协作机器人、并联机 器人基数小增长快,其中协作机器人国内厂商参与度较高,近几年市场迅猛增长。

需求持续增长,多关节机器人销售保持高增。2021 年我国多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 236.12 亿元,同比增长 54.83%,2016-2021 年 CAGR 为 16.07%;销量 16.98 万台,同比增长 57.09%,2016-2021 年 CAGR 为 26.70%。我国多关节机器人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轻 小负载产品持续拉动以及中大负载产品开始放量,众多厂商聚焦 3C 电子、金属焊接等 应用在轻小负载产品发力;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行业景气度回升,高负载六轴机 器人在焊接、搬运、包装等领域应用实现大幅增长;重型工业的搬运码垛需求增长,也 对高负载六轴机器人销量产生积极影响。

3C 市场高景气赋能,平面关节机器人稳健增长。2021 年我国平面关节机器人市场规模 26.29 亿元,同比增长 41.57%,2016-2021 年 CAGR 为 31.52%;销量 6.57 万台,同 比增长 41.90%,2016-2021 年 CAGR 为 38.06%。平面关节机器人主要应用于 3C 制造, 近年来我国 3C 制造产业升级需求高涨,赋予平面关节机器人较强增长动力。

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国产厂商推动产品普及。2021 年我国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 20.39 亿元,同比增长 76.84%,2016-2021 年 CAGR 为 41.46%;销量 18623 台,同比 增长 87.62%,2016-2021 年 CAGR 为 51.94%。协作机器人多与其他自动化设备配套使 用,对人际协同、定制化需求较高,国内厂商充分利用价格、区位、服务等优势拓展协作机器人的应用。目前协作机器人在主要应用于 3C、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科研教育等领 域,未来其凭借部署灵活、安全性高、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有望在新能源、医疗器械、 商业领上等领域实现加速渗透。

并联机器人起步晚增长快,在食品医药行业快速放量。2021 年我国并联机器人市场规模 8.44 亿元,同比增长 43.54%,2016-2021 年 CAGR 为 22.98%;销量 7176 台,同比增 长 45.56%,2016-2021 年 CAGR 为 35.01%。并联机器人在我国市场起步虽晚,市场规 模较小但增长迅速,其轻负载、高速、高精度的特点可以满足食品、医药等多场景需求, 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根据用途分类看,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搬运码垛、焊接和装配,2021 年三者销 量份额合计 89.85%。搬运码垛机器人在机床上下料及钣金冲压上下料领域表现亮 眼,加之广泛应用于各类机床作业场景,近年来增长迅速,销量份额从 2016 年的 45.76%提升至 2021 年的 59.85%。

根据应用场景分类看,我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3C 电子、金 属加工领域,2021 年三者销量份额合计 67.23%。从整体的增量需求看,3C 电子、 新能源、金属机械等领域贡献超过 60%份额,新能源行业需求释放有望成为工业机 器人新的支柱。

四大家族份额稳定,国产品牌成长空间大。从全球市场看,“四大家族”发那科、ABB、 安川和库卡持续引领市场,2020 年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50%,中国品牌仍有一定差距, 合计市场份额 11.86%。从国内市场看,“四大家族”、爱普生等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国产龙头品牌如埃斯顿、汇川科技等起步较晚,规模和技术实力有一定差距但在快速追 赶。受益于国内市场广阔、产业部门齐全、政策大力扶持等优势,未来本土企业成长空 间巨大。

3. 服务机器人:细分场景丰富,潜在空间巨大

3.1 服务机器人定义、分类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3年11月文章汇总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卫星互联网行业深度报告:明年此日青云去,前程路险莫蹉跎

  2. 卫星导航及遥感行业研究:时空大数据撬动智慧城市

  3. 航空运输与机场行业专题报告:国际航线,水将到、渠已成

  4. 惯性导航系统专题报告:测量感知的基础,精确制导的利

  5. 2023年仓储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正在加速迭代高标仓赛道

  6. 工业互联网标识行业应用指南(家电)

  7. 2023全球区块链应用市场暨产业图谱报告

  8. 2023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今日导读:点击链接可查阅
  1. 中央政治局会议10个关键词解读

  2. 盘点2023中国金融界十大校友圈

  3. 暴跌80%,市值蒸发超3635亿,海底捞,还在寻“底”

  4. 不差钱!头部房企大动作,回购、增持双管齐下,释放什么信号?

  5. 多城发动“总部争夺战”

  6. 事关彩礼,最高法最新发声!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断舍离:丢掉这160样东西,让人生更美好

  2. 刘姓商人被抓?京东最新回应:梁某某,行拘!

  3. 突发!华夏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坠亡

  4. 985研究生上岸专业不对口单位,干成了抑郁症

  5. 暴跌80%,市值蒸发超3635亿,海底捞,还在寻“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