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完成度 | 用舒适的城市出行体验,抵达100种向往的生活

麓湖生态城 麓湖生态城 2024-05-28



“一切城市出行的运转都应该围绕着人。”


在城市,出行是人无法避免的社会动作。从上班通勤时长,甚至到下楼步行买菜拿快递的距离,对出行方式的选择与考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连接的是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来说,城市交通体系设计的背后,是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蓝图规划。


因此,我们也试图了解麓湖在落成一座城市之时,对出行方式又有怎样的考量。以人为尺度,是否在为人们带来安全、便捷、舒适、新鲜的出行体验,同时为不同个体的生活带来多元的可能性。






#


家门口的街道

是人们亲切生活的组成部分


城市出行,看似是简单的a点到b点的行为,实际上包含交通工具、出行路线选择、出行时间把控以及出行过程体验。“走路”可以替换成“坐地铁”“自驾”“骑行”;而“那儿”代表着不同人的出行诉求:商业人群要求短时高效,旅游人群要求便利舒适,生活人群要求多功能和安全等。


譬如上海的武康路、愚园路,作为“永不拓宽”的64条历史文化道路,承载着几代上海人共有的城市记忆。因此在交通设计上,增加休憩停留的公共空间,引导人群用步行、骑行的方式,来体验街道沉淀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氛围。漫步在法国梧桐街道上,喝着咖啡吃面包,欣赏百年洋房建筑,回味悠悠旧时光,这是预设的生活方式,实际上也真的实现了。


上海武康路(图源网络)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曾经作为汽车之城的美国洛杉矶。汽车工业的高度发达,让城市设计者们忽略了对行人的观照,甚至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的一些街道都还没有人行步道。




过往人们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过于追求"更高、更大、更快、更集中"。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生活」,终究会回归关于「人的尺度」的探讨。



麓湖湖岛区效果图


以人为尺度,便可以是方向、位置和距离,包含着更多样化的标准和保护原则,要求我们规划设计的出发点至少需要一点“人情味”从建设规划来说,意味着斑马线的长度,红绿灯的数量,甚至公园里一把长椅的宽度等等,是否是从人们的真实需求出发,而不是标准化的设计和制度管理。


正因如此,我们对城市出行的探索也可以揭示,如何通过交通体系来丈量一座城市生活。因为我们指代的“那儿”,可以是家、学校、公司、餐厅、书店、咖啡馆、健身房……因为目的地不同,随之产生不同的意味,呈现的是人们对生活、工作的期待。


不同的交通方式通往人们对生活的共同期待(麓湖湖岛区公园概念效果图)





我们理想中的城市出行,是通过多层次的交通系统,让人们以街区为中心漫步,可以更亲近地接触「附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更直接地与附近的人、空间与环境产生交流与互动。




#


人与水生态共生

为多元化出行体验提供可能


“路径、边界、节点、区域、标志”作为麓湖所参照的城市设计五原则,立体多层次的交通系统在早期规划时就已经确定。考虑多样的出行方式,设计了车行道、步行道、桥梁、航道等交通系统。




这样的交通体系设计除了基于环境地貌,更是预设了充裕富足的社会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人群生活、工作在此,拥有居住、娱乐、商业、艺术、旅游等复合型功能。



2007年麓湖城市景观规划手稿 By黄飞


已规划的系统包括城市主干道、市政道路、慢行系统、湿地步道、水上交通等,这些路道环环相扣,连接着整体绿化,串联起住宅、公园、商业、运动等场景化空间,人们可以方便自如地到达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麓湖的路串联起住宅、公园、商业等生活场景,

让人们更自如地去想去之处


水是麓湖生态的基底,在人与水共生互动的城市里,哪怕38°的高温出行也可以变得容易。繁茂浓郁的树木交织出一片荫凉,波光粼粼的湖水荡漾着丝丝微风,蝉鸣蛙叫似乎也不那么刺耳。


甚至在并不位于湖区的红石公园,也利用层层退台的戏水台、水雾喷洒的环形廊道等,在充分考虑泄洪功能需求的同时,形成零距离观亲水的下沉空间,满足儿童与成人的乐水需求。


不在湖区的红石公园同样亲水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所说,“城市不是一条漫无目的的大道扩张出去的一堆住房,伸向远方,并在一块沼泽地戛然而止。”




麓湖通过生态系统建立起了居住、工作娱乐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同时利用整体多层次的立体交通规划,让湖区和绿地公园安全便捷到达每一个区域,从而实现城市的复合功能。



麓湖立体交通分析讨论稿


(左右滑动)总体规划阶段的麓湖立体交通体系示意图



除了传统的机动车/公交车行道、城市轨道交通等提供便利安全的出行,湿地漫步、湖畔骑行、坐皮划艇甚至“水上行走”,都为麓湖的出行带来了多元化的体验。




顺着珊瑚状的水域,生态城沿着特殊的湖岛地形逐渐扩散,而非传统城市的向心布局,通过不同建筑与功能空间形成不同区域,立体交通成为各个区域的连接。



沿着起步区,经湖心区再到湖岛区逐渐蔓延,也呈现出与生活越来越紧密的关系,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


立体的交通路网构成这座城市的“肌理”




 湿地慢行系统 

便捷的滨水城市出行


据研究显示,0-5公里的出行,人们倾向于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可以理解为,核心生活半径的出行方式中步行、骑行占很大比重。素以“花园城市”闻名全球的新加坡,亦在2019年3月发布的城区规划草案中,将规划建设自行车道,鼓励慢行交通方式,打造优质公共空间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基于珊瑚状的水体环境,麓湖享有天然的步行优势,用「湿地漫步」和「步行+骑行」结合的慢行系统,为出行提供更多可能性,也制造着人、水、空间相遇的机会。



沿湖慢行也是体验麓湖生活的绝佳方式


为什么说麓湖的步行有天然优势?因为依据丰富的水岸形态设计的滨江步行道,会带来新鲜的、舒服的步行体验。步道连接起草坪、码头、湿地、栈桥、树林、剧场、餐厅等,激发人们对多样生活场景的设想。


此外,和车流完全分离的生态步行道,营造出静谧平和的自然空间,让人不自觉地忘却烦恼放松下来,使出行本身就是轻松愉悦的体验。上班、上学、归家路上经过的风景,流水与树木的声响,想必也能让工作与生活的动力更加充沛。


慢行系统让出行与景观充分融入


如何更安全方便地进行亲水生活,也是麓湖交通规划中的重点。通过步行+骑行结合的慢行系统,人们可以抛开嘈杂的车辆与环境之忧,享受慢行之趣。「艺展公园-折线公园-麓阶-山林溪谷-艺展公园」,便是我们推荐的步行、骑行路线之一。


(左右滑动)麓湖起步区步行+骑行路线示意图


这条线路打破了以往沿岸步道的空间限制,不仅可以欣赏到四季变换的湖岸风景,在向湖心区深入的过程中,还能逐步体验到与水更近距离的互动,直至前往湖岛区实现临水的“水上行走”——湖岛区大量的桥梁,以岛链模式实现“把水踩在脚底下”的体验,让人与水的互动更为频繁亲切


通过步道、桥梁等慢行系统将湖岛连接形成岛链(效果图)


作为麓湖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连接着麓湖的建筑、景观、人与生活方式,构成了庞杂而完整的桥梁生态。大小形态各异的桥与生态城互相成就,共同塑造了一个兼具趣味性与多样性的复合空间。


例如选址紧邻嘉州路中段与麓湖南路西段交界点的Q10桥,桥体由车行桥和步行桥两部分组成,东西向连通麓湖水陆交通系统,桥面可供行人、电瓶车通过,桥下则供船行通航。


麓湖Q10桥串联水陆交通示意图


麓湖Q10桥效果图


即将在今年下半年建成的Q7桥,更是分为机动车道、人行与非机动车道、船行航道,将承载三种交通流线。


届时,机动车经南侧主桥,北行进入水下隧道,从中间穿过花岛;而非机动车和行人全程都在陆地上通行,经过景观桥,从两侧环抱花岛;船只则利用南侧桥下预留出的6米净高空间通行。


麓湖Q7桥效果图,承载人行与非机动车、机动

车及船行三种交通流线


打造再好的公共空间,如果交通不便,就只能是低频体验,而不是高频日常。麓湖很少有红绿灯的存在,不仅利用桥梁,还通过涵洞、连廊等连接道路与公共空间,减少了道路交通的压力,让出行变得不再麻烦。


例如,孩子们的夏日“新宠”——水线公园,引清澈湖水到1500㎡的公共区域,用蜿蜒水道把环湖和公园结合,通过涵洞让狭长的水线公园的游玩动线不被市政道路所隔断,行进路线无需停顿,也无车辆经过,对成人与儿童都更加方便与安全。而居民亦可便捷地从住宅区直接抵达,是真正下楼就耍水的快乐。


水线公园将场地和市政人行道高效的连接起来




 航道系统 

内陆城市的别样“日常”


成都作为一座曾经河网密布的“水上城市”,湖上泛舟、临湖而居,似乎已经成为遥远而美好的城市记忆。而麓湖这座水上新城,则延续了这段内陆地区的水上生活理想。




依托对水系的连通和梳理,麓湖通过航道系统建立四通八达的水路,让人与水、建筑形成亲密无间的形态。




法国NDA公司对麓湖航道进行了专业的设计,对不同功能和船型做了科学的线路泊船规划,人们离想象中的水上烟火更近一步。30多公里的航道,让水路可以达到麓湖的大部分区域,以至于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也许坐船比开车能更快到家。


麓湖航道及码头规划设计示意图


除了是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在码头来一场浪漫的烛光晚餐,在龙舟节体验乘风破浪的快感,坐船上岛吃黑珍珠美食……这些都是麓湖家门口的“日常”。


同时,坐船也是游览麓湖的最佳方式之一,不仅包括主航道游览环线,还有皮划艇航道路线,可以沉浸式的体验亲水生活。


 

船行麓湖也是一种观览方式




很少有人知道,从最初规划麓湖的湖域便分为了大型船舶航道,以及独立的小型皮划艇巷道。这是我们一开始就有的坚持,它代表着对临水生活的态度和理解,就是人与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目前,起步区的「麓阶」、湖岛区的「漩涡码头」和「麓野仙踪」通过皮划艇航道串联起来,组成独特的慢船系统,让城市的滨水生活形态再次升级,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慢船航道让水城生活更加丰富和完善


2020年,以「麓阶」为起点的首段皮划艇航道景观正式打造完成,是连接到山林溪谷之间的300米亲水航道,让观湖而居变为真正的临湖生活。在追求快节奏和效率的现代社会,划船“慢下来”欣赏湖岸风景,是一种出行就能获得的生活诗意。


麓阶皮划艇航道


在设计这段区域时,为了能够让皮划艇顺利到达岸边,并且流畅地连接各个景观节点,设计团队Lab D+H引入了独木舟坡道的概念,通过不同坡度的坡道设计,为人们提供流畅的活动流线。


麓阶皮划艇航道设计图 By Lab D+H


「漩涡码头」是湖岛区皮划艇航道的起点,与漩涡舞台、曲线栈桥一起,让出航、散步、欣赏音乐戏剧等生活汇聚在湖岛。饭后遛弯到码头,坐船去看一出水上戏剧,不再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


旋涡码头效果图


从漩涡码头执桨出航一路向南,随着小舟的漂流,人便能自由探寻「麓野仙踪」的奇妙自然。如同在亚马逊丛林河道探秘的神奇经历,让出行本身就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旅行。


 

麓野仙踪概念效果图


#


以道路为邀请函

抵达充满想象力的生活


景观设计下的生态城市,出行安全便捷是基本,还更注重考虑出行的舒适体验。骑自行车的人不用等红绿灯,迎着和煦湖风欣赏春天第一抹新绿;清晨在湖畔漫步的人,能不经意间惊醒一群惺忪的野鸭;桥下是孩子们的亲水玩耍空间,桥上是闲暇散步遛狗的人,远眺是蓝天白云……



如果每一次出行过程都是从容的、美好的,那么出发和到达的瞬间,都会变得更加快乐。


我们相信,道路亦即生活,人们出行选择的不仅仅是一条路、一座桥、一艘船,而是背后所代表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生活。在麓湖,每一次出行都是舒适的体验,每一次抵达都是心之所往。






立体的交通系统为山水城市出行带来各种可能性,让人与自然关系更亲密。同时以道路为邀请,为探索另一种城市生活提供想象。在人、交通、城市的互相影响中,阐释着对生活的期待。



每个人出发的目的不同,在路上的心情亦迥异:不管是为梦想而拼搏的高昂,还是成长学习的勤勉,或者是赴一场春天约会的雀跃。向美好前行,是所有出行的最终目的。







内容策划万华营销中心·策划部

撰文/新媒体呈现有座山文化





/ URBAN LIFE

城 市

城市完成度·生活洞察系列01 | 如何从「食」构建城市烟火气


/ URBAN LIFE

城 市

城市完成度·生活洞察系列02 | 如何享「乐」城市生活


/ URBAN LIFE

城 市

城市完成度·城市与人系列01 | 数读麓湖十年(上)


/ URBAN LIFE

城 市

城市完成度·城市与人系列02 | 数读麓湖十年(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