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心灵》| 奇妙的旅行

薛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是否曾经有一本书,读完之后,你感觉自己跟随它看了一段美丽的风景,历经了一段奇妙的旅程?于我,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就是何勇博士的《第二心灵》。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它典雅的封面和封面上的字样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人类语言学博士的随笔”,“To have another language is to possess asecond soul”, 和“第二心灵”。“人类语言学博士”,多么专业;“随笔”,多么轻松;“第二心灵”,多么诗性。这些关键词在一起会熔铸出怎样奇妙的文字和思想质感呢?带着强烈的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

《第二心灵》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美国的语言,联合国里的语言,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差异对比,以及获取第二心灵。“美国的语言”,它会像许多书那样,直接告诉你一二三吗?我以前读过太多的专业类文章或者书籍,阅读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挺痛苦,要么因为太专业要么因为语言太乏味。何勇博士会用怎样的方式开启他的这本书呢?

第一篇文章《世界上的语言》开篇就是,“在说美国的语言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世界上的语言,原因之一是书中的不少话题涉及与美国语言使用有关的其他一些语言。”“我们”,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因为这个词,立刻就消泯了。没有高高在上的作者,没有被动的读者,“我们”使得读者和作者结成了地位平等的共同体,这也宣告了整本书的文风:随和,素朴。设若这时候你突然想起作者人类语言学博士的身份,想起他竟然用如此平易的文风开启了这本书,你便会觉得特别的可贵了。当你在“我们”这种平等的氛围里漂流,你会想当然地以为这样的文字传达出的内容也会很平易。但很快地,作者在字里行间穿插的精准数字和图表,就打破了你的幻梦。原来,它不仅平易,而且还科学,严谨。看起来差别甚多的行文品质,在作者这里,却完美地融合了。在数字和图表后,作者又会给出来自很多文化背景里的故事,来说明具体的语言问题,这就使得作者的要点有了非常好的支撑。重要的是,作者使用的材料特别新颖,给了读者很多很前沿的认知。此外,文章收尾的方式也特别好:“多彩的世界需要多彩的语言”,不仅很好地呼应了文章的题目《世界上的语言》,而且果决有力地表达了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亲切,平易,严谨,前沿,识见的结合是第一篇文章的标签,让人欣喜的是,这也是本书其他文章行文的风格。显然,它和其他关于语言类的书和文章是如此的不同,所以阅读它注定是一段奇妙的感知旅行。

第二个部分是“联合国里的语言”。联合国对许多人而言,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联合国里的语言,更是神秘中的神秘了。何勇博士在2002年至2017年间,任联合国语言部中文组组长,所以由他来“揭秘”联合国的语言使用状况,中文教学,语言纪念日活动,以及同传的故事,应该最合适不过了。这样的主题,看起来容易驾驭,但实际上最容易写得枯燥无味。让人欣喜的是,作者竟然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密集的信息变得亲切和生动。比如他在《联合国里的中文教学》里,提到越南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黎怀忠大使学中文的故事,“因为上中文课,我少吃了很多顿午餐。作为一名外交官,要出席很多午餐会,而且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招待会。······每当我出席午餐会,我总是在想,事后怎么把拉下的课补上。”生动的故事使得整个行文更加可信,可感,也使得文字的色彩充满变化。由此,读者的注意力时刻被牵引着,他们一路追随着作者的眼睛,去看向和联合国里的语言有关的各个方面。不知不觉地,那个神秘的领域,慢慢地在读者面前露出了真颜。除此之外,这个部分还有情怀。尤其是当作者提到,他对建立国际中文日的呼吁,读起来特别让人动容。生动,丰富,信息,情怀应该是这个部分最典型的标签了。可以说,阅读这个部分,你就像是历经一场认知的漂流。

第三个部分是“语言和社会文化”。这个部分的写作特点,可以用“小小的入口,大大的世界”来概括,比如《They为什么是美国的年度热词和年代热词》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they”这个词没有什么好说。但是,在作者这个人类语言学学者看来,它非常值得一说。它的语法和词汇意义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方面。重要的是,一个词之所以今天这样使用,它也是经过了很长的漂流之路。作者清晰地展示了这个词的漂流路径和背后的动力所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2017年的MeToo运动;20世纪80年代的进步派和传统派的论争等等。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援引了近年来的报纸杂志和LGBT的地位变化来说明they的最新用法情况。可见,作者非常善于从小处生发开去,一路追溯到推动它变化的社会事件,然后又把眼光调转到现在,聚焦现在的报章杂志以及最新的社会事件有没有可能再把这个词引到另外的使用方向。如此,这篇文章哪里只是关于they的使用啊?!它分明就是they这个单词的系谱学。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在这篇文章里被展现得非常真切且充满力量。语言,从来就不仅仅是语言,它后面立着的还有社会。其中,你会看到作者严明的逻辑,宽广的学识,和紧跟时代的姿态。《社会风潮的风向标》这篇文章,作者以更多的事实告诉读者,语言背后重大的推手之一就是社会风潮。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不同年份里不同的年度词,直接和这一年里的重要事件有关。逻辑,深度,以及以小见大是这个部分典型的特色。阅读这个部分,你会有一种思维被豁然打开的感觉。

第四个部分是“语言文化差异对比”。在这个部分里,作者收回向外看的眼睛,看向了人的内里—-人的思维深处。不同文化里的人因为生活经历不同,思维习惯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关注。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仅提到了词汇层面,还特别强调了语法层面。从这里,你会知道,人不仅仅使用语言,而且很多时候是,人只能那样使用语言。为了说明语言之于人的强制作用,作者调用了他人类语言学长于田野调查的能力,举了美洲印第安部落纳瓦霍人的例子,非常具有说服力。同样是这个部分,你也可以见到作者超敏锐的观察力。他从打顿的多寡这不太为人所注意的现象入手,一步步地回溯到中文和英文话题和述语之间不同的语法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的时间差。这种由现象入手,一路回溯到源头的研究方法,特别值得学人推崇。《曲与直》对于思维的考察则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行文也是高度的凝练和明晰。为了让言说更有说服力,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东方式的思维和英语思维上,而且还涵括了俄语,罗曼语,闪语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从而来解释他们不同的语言使用模式。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中国人要了解英美人的话语行为首先需了解英语的语言结构,英美人要了解中国人的话语行为也需了解中文的语言结构。”在作者拨开重重迷雾过后,复杂的问题突然变得清朗甚至可以操作。这个部分的阅读,会让你体验到什么是思维向高处飞升。

最后一个部分是“获取第二心灵”。为什么要学习外语?因为“每学习一门外语,就打开一扇通往另一世界的大门,就能看到一种别样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因为“学得一门外语就等于获得了第二心灵。”最后一个部分总体上是叙事性的。作者用自己的故事,费希平的故事,汉字叔叔的故事,来诠释了学习一门外语可以把人引向一个全新的地界。故事真切,生动,感人,令人信服地回应了本书的标题“第二心灵”。

读完全书,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你已经穿过了知识和信息的密林,穿过了思想的开阔地,来到了心灵的地界,这是一趟多么绝妙的语言王国之旅!读后,你只想把这本书随身携带着,因为你想时不时地重温它带给你的欣喜,感动和那么多的无法想象---你无法想象专业知识可以用如此轻松流畅的随笔传达,你无法想象平易和严谨可以如此完美地共处,你无法想象一个人类语言学博士会如此谦和地和读者同行,你无法想象一本关于语言的书会如此扣动人的心弦,你更无法想象读了这本书后,你的第二个心灵已经诞生,全新的,美好的。
 

《第二心灵》
何勇 著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你可能还会喜欢:

语言的翅膀与第二心灵

被苦难成就,也被苦难吞噬的诗人

“不可见之手”现象:经典的生成



 期待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