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战中的南大记忆

南大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03-23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抗战中的南大记忆》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从抗战爆发、大学被迫迁到重庆与抗战期间校内师生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支持抗战、投身抗战的历史,以及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南京的历史过程。

书中记载的事例都是根据历史档案,有据可考。炮火纷飞、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南大的教师不忘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在这些师生中,后来有许多人加入新中国的建设行列,成为两院院士和两弹一星功臣,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书中许多档案资料和图片系首次披露,展现了南大学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奋起救亡图存、诚朴雄伟的精神风貌,是民国时期南京乃至全国大学师生抗战的缩影,对于南大师生也是一部充满了活生生事例的历史教科书。

这是一部南大的爱国史,也是一部南大师生的救国史、报国史。




南京大学档案馆吴玫馆长嘱我为该馆同仁编著的《抗战中的南大记忆》作序。我无由推托;看完书后,我更乐为之序。

为何呢?

第一,因我忝为南大人。我1978年2月底进入南京大学学习,1982年1月从南大毕业,在南大学习、生活了4年,其间户口就落在南大,扎扎实实当了4年“南大人”。南大成为我生命中生活时间第三长的地方。第一长的,是我从南大走出去的地方——现居地北京,第二长的,是我向南大走过来的地方——故乡淮安。南大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驿站;南大4年是我一生的重要过渡期;在南大的收获,为我一生赋能、让我终身受用。我在这里学习、成长,我在这里充电、蓄能,我在这里蜕变、转化。

金大学生在上课

不过,在校期间,因发愿要写一部中国古代经济史而致全力于经济史料的收集,对南大校史素无研究,因而知之甚少。这次为了写序,我“被迫”阅读了全书,知道了中国抗战14年中南大前身的诸多亮点和南大先贤的许多壮举。他们真的让我有“眼前一亮”或“心头一震”的感觉。看完全书,我所留下的“抗战中的南大记忆”,就浓缩成了两个字:爱国。从书中我看到:抗战期间,今日南大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校师生,在局部抗战6年中,开展过反日救国、抗日救亡、抵制日货等斗争,对东北、长城、淞沪、绥远等地的抗日将士,给予过慷慨支援;他们曾经在校园内为压过敌焰而捐资树立大旗杆,也曾在校园外为抗日请愿流热血。在全面抗战8年中,他们曾从江之尾逆流而上到江之头,实行前所未有的千里大迁校;也曾在川中顶着敌机炸弹坚持上课,以知识报国。他们中,有的参军上前线,直接杀敌立功劳;有的到后方,鼓动民众抗日,或促进民众改良生产,为抗日增国力;有的到缅甸、印度去远征;有的到敌后支援根据地军民的抗日。他们都“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一边读书,一边救国;身在读书,志在救国。他们体内流的,都是爱国的热血;他们身上体现的,都是爱国的精神;他们留给后世的,都是爱国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南大的爱国史,是一部南大师生的救国史、报国史。这让我改变了过去对南大历史和南大历史地位的认识:原来南大也有过轰轰烈烈的爱国历史!原来南大师生也有过惊天动地的爱国壮举!原来南大也有着如此丰富的用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资源!这本书让我、肯定也会让其他人,对南大刮目相看、更加引以为荣;这本书让我、肯定也会让其他人,增长好多新的知识、产生好多新的认知;这本书是对南大、对我引为骄傲的母校的一个新包装、新宣传,它给予南大以新的品质,把南大提升上了新的高度。这就体现出了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揭示出来的爱国精神,将是南大永远的教育资源,是南大不竭的发展动力,是南大人代代传承的精神遗产。

决定西迁的校务会议记录(1937年9月4日)

既然这是一部南大的爱国史,那我这个南大人,序南大的爱国史,当然该!

第二,因我又是档案人。我走出南大后到的第一个单位,是国家档案局;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档案工作,这是我终身从事的第一职业和唯一职业。我是有着30多年“档龄”的档案人。对南大档案,我有着亲切的感情。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项工作任务,是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要销毁一批历史档案而提意见,因我见目录中有关于南大前身的档案,就建议不要销毁;在得知他们还是要销毁后,又专门写信给我的系主任茅家琦老师,让他派人去挑了一些档案回来;之后,又曾陆续地为南大复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中大、金大档案而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我对南大的档案和档案人,都格外亲切;我对南大档案人用南大档案所撰写的母校史,当然分外珍视。尤其是我看到,这本书把散见于各处的档案,用“南大抗日”这一主题给聚集了起来、串联了起来,把散落在数千卷几十万页档案中的一个个亮点,给挑了出来,拼接到一起,就像把一块块碎布拼接成了华服,把一根根兽毛集合成了裘衣。它体现的,是南大档案人对南大档案的深加工、再锻造,从而赋予了南大档案以新的价值,使南大档案散发出夺目的光彩。这种对档案的挖掘、加工,让我这个档案人,不禁为他们骄傲自豪,为他们击节叫好!因为他们不但有档案人的素质,而且有史学家的素养;不但为我们档案人争光,而且为我的母校添彩;不但为南大抗战史留下丰富的记忆,而且为中国抗战史添加新的一页。

既然这是一本南大档案人用档案写就的南大史,那我这个出自南大的档案人,序南大档案人用档案写的南大史,当然该!

20世纪30年代的拉贝寓所

第三,因我曾把本书中多次说到的拉贝日记等申报为“世界记忆”。我注意到:本书一共十章,但有三章都讲的是拉贝——当年在南京建立国际安全区、庇护了20多万难民免遭日军屠杀的国际和平人士。其中第四章讲的是拉贝日记,第九章和第十章讲的是拉贝日记的诞生地——拉贝故居及今天的拉贝纪念馆。此外也讲到了在安全区工作的马吉的纪录影片和程瑞芳的日记。拉贝日记、马吉纪录影片和程瑞芳日记,都是当时记载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有力铁证。特别是拉贝,就生活在今南大鼓楼校区,我在校时出入了四年的西南楼,离拉贝日记的诞生地很近。2014年,我曾主持把拉贝日记、马吉纪录影片和程瑞芳日记及其他南京大屠杀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记忆”,并把程瑞芳日记比喻为“中国的《安妮日记》”。经过一年多同日本政府和民间右翼势力的反复斗争,终于在2015年得到批准,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拉贝日记等,正式成为权威国际组织“官宣”的“世界记忆”。自此,日军南京大屠杀成了日本在世界上永远抵赖不掉的战争罪行,日本也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看到本书的这些章节,我更觉得我同本书有缘。

一个把拉贝日记送入“世界记忆”的人,一个在拉贝日记诞生地边上读了四年书的人,序一本浓墨重彩写拉贝的书,当然该!

谨用以上数语,序此三因、三缘,并为本书、也为读者添些花絮、增些谈资。

杨冬权

2020年12月18日

于京华典兰台书房

《抗战中的南大记忆》

吴玫 主编

点击图片 一键购买

《抗战中的南大记忆》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从抗战爆发、大学被迫迁到重庆与抗战期间校内师生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支持抗战、投身抗战的历史,以及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南京的历史过程。书中许多档案资料和图片系首次披露,展现了南大学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奋起救亡图存、诚朴雄伟的精神风貌,是民国时期南京乃至全国大学师生抗战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你可能还会喜欢:

第三者眼中的九一八

奇妙的湖泊:“生命共同体”

尺牍情愫,三十春秋:胡适与南京大学的因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