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6)

前言

2022年,历史人类学公众号推出固定栏目“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推介国内外历史学最新著作。介绍中文世界的历史学研究的同时,还适当关注非汉语世界的历史学著作。欢迎各位读者提供资讯和投稿,投稿邮箱:history202201@163.com。本期为2022年第16期,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考古发现与中华文化

作者:郭怡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2月

ISBN: 9787308217187

内容简介

本书从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的角度切入,依托考古发现、考古研究成果,分别对农业、天文、音乐、冶金、建筑、制玉、丝绸等方面的考古发现进行介绍,阐释科技驱动下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发展历程,使读者和观众能够对考古发现、发掘和研究过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认知,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之高、之先进有明确的体会。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都能对考古学的研究提供助力,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祖辈先民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文化条件下筚路蓝缕、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艰辛过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

作者简介

郭怡,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主讲《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化》《科技考古》《田野考古》《考古学概论》《人类学》《地质与古生物》《科技考古专题》等课程,获2015年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Science Chin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本,教材1本,合著1本。研究成果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第八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




苏秉琦往来书信集

作者: 刘瑞 编著;郭大顺 苏恺之 审定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2-30

页数: 1876

定价: 980.00元

ISBN: 9787520193337

内容简介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是考古学中国化、考古学“中国学派”的重要代表。《苏秉琦往来书信集》收录苏秉琦先生家藏及征集的往来书信1046封,从1935年开始到先生去世后的2003年,集中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近三百位(家)学者或单位中,既有如徐旭生、裴文中、郑振铎、王振铎、夏鼐等先生的前辈或同辈学者,也有如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李伯谦、郭大顺等先生的后辈学人。绝大多数书信为首次发表,其中既有学术交流,也有向先生请益的个人心得,是苏秉琦先生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考古学史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瑞,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副主任。参加或负责广州南越王宫,西安秦阿房宫、栎阳城、上林苑、漕渠、昆明池、中渭桥等遗址考古工作。从事考古、文献、历史地理与古代史研究,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合著)、《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秦汉帝国南缘的面相:以考古视角的审视》、《秦封泥集存》等著作。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增订版)

作者:侯旭东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3

装帧:精装

ISBN:9787100204637

内容简介

由于研究观念、方法及史料等方面的限制,传统北朝史研究的重点还是在朝廷、国家,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北朝时期的基层社会,这与传统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有很大不同。本书多角度、深层次地利用历史文献与佛教造像记、 碑铭墓志、竹简等资料,对北朝乡村社会进行了专题研究,涉及“村落”的性质、时空分布状况、“宗族”的含义、“三长”的地位、乡里与村民空间认同、“市”的多重意义、民众的国家观念与国家认同等等,别开生面,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十分生动、丰富的北朝基层社会图景。商务印书馆曾于2005年出版本书,是何兹全先生主编的“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之一种。此次出版增订版,列为商务印书馆“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系列。

作者简介

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北朝乡村社会的研究。近年,尤为关注简牍的整理与研究,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统治机制、形态与帝国制度的日常运作。已出版著作有《什么是日常统治史》《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等。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年谱长编

作者:姚红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ISBN:9787517844341

内容简介

本谱由上中下三编组成,每编分若干卷,每卷分若干年。上编自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吕梦奇撰写《招讨使李存进墓碑》始,至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此时吕蒙正三度拜相,当是东莱吕氏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期;中编自真宗咸平三年(1000)吕夷简登进士第始,至哲宗元祐八年(1093),时吕夷简三入中书,前后执掌朝政十三年;下编自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始,至理宗景定二年(1261)吕祖谦追封开封伯。

作者简介

姚红,1968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课题、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等。出版《两宋科举与文学研究》《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等专著,曾在《文献》《北京大学学报》《人文杂志》等刊物发表若干学术论文。


结社的艺术:16——18世纪东亚世界文人社集

作者: 张艺曦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2-4

页数: 564

定价: 118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847775

内容简介

十六、十七世纪,即明代中后期及明清之际,各地以士人为主成立了许多社集。在此之前虽然也有各种社集,但其规模和影响都无法与此一时期相比。这段时期是古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心学运动与文学复古运动的影响之下,晚明清初的社集参与阶层与范围空前扩大。书稿从社集的讨论切入,同时进一步将社集研究与其他面向相结合,突破了以往文学史的研究路径,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史意义。

主编简介

张艺曦,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师从王汎森先生,目前任(新竹)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思想文化史、地方史与家族史,著有《阳明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


亡明讲史

作者: 台静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2-3

页数: 256

定价: 76.00元

丛书: 大学问丛书

ISBN: 9787559847102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一段天崩地解的史事。故事始于李自成攻陷北京,百官四散,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景山;终于南京沦陷,福王被俘。台静农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在这样一出亡国大戏里,以戏谑滑稽的方式,写出崇祯王室最后一刻的紊乱暴虐、宗室朝臣的苟且偷生、南明小朝廷的尔虞我诈……在国民党退居西南消极抗日之时,这部借古讽今、针砭时弊之作,表露出其作为一位“五四”文人和革命者的忧国心声,既是危机之作,也是危险之作,其文字间的张力关乎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台静农,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新文学的燃灯人,鲁迅欣赏的小说家。台静农是著名的文学家、文学史家、书法家。曾于北京参与发起“五四”以来第三个全国性文学团体“明天社”,后与鲁迅同组未名社,作品曾受到鲁迅的赞赏。


从〈唐将书帖〉看明清时代的南兵北将

作者: 杨海英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1

定价: 189

ISBN: 9787520389419

内容简介

《唐将书帖》是万历援朝战争期间,一批明朝东征将士写给朝鲜宣祖时期(1568—1608)著名相臣柳成龙的书信。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释读《唐将书帖》出发,考证相关作者及关联人物、事件等线索;中篇根据《唐将书帖》提供的线索探讨明朝的战略:从和谈、练兵、粮饷及善后三个角度切入;下篇立足吴惟忠、骆尚志、张应种、吴宗道等具体人物,考察南兵北将及其变迁的轨迹,以期大致勾勒这场战争的轮廓并呈现明清时代多视角下动态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及命运。

作者简介

杨海英,女,1966年生,浙江缙云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末清初史,已出版专著《洪承畴与明清易代研究》《域外长城:万历援朝抗倭义乌兵考实》等,发表论文近50篇。


走出帝国: 王清福的故事

作者: [美] 苏思纲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The First Chinese American:The remarkable life of Wong Chin Foo

译者: 卢欣渝

出版年: 2022-3

页数: 424

定价: 86.00元

丛书: 汗青堂

ISBN: 9787553522999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美国华人民权运动家王清福为同胞争取平等权利而不懈奋斗的精彩一生。19世纪末,美国经济下滑,失业率高企,部分美国人将此归咎于华人劳工,排华势力逐渐抬头,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排华法案》。王清福为了捍卫华人权益,在美国各大报刊发表文章,四处演讲,同反华人士公开辩论,积极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纠正美国社会对华人的偏见。他是美国华人平权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作者简介

苏思纲(Scott D. Seligman),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本科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他能讲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和粤语,曾旅居中国八年。主要著作有《堂斗》《梅氏三雄》《中国商业礼仪》等。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作者: (美) 罗友枝 / (美) 黎安友 / (美) 姜士彬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译者: 赵世玲

出版年: 2020-4

定价: 148.00元

ISBN: 9787303257577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边缘和公认价值的负面上,如巫师、离经叛道者等边缘人,到了80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金陵书局与晚清学术(1864-1911)

作者:兰秋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ISBN:9787520395786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金陵书局是晚清最负盛名的地方书局,也是最重要的官刻出版机构。本书对金陵书局的历史分期、刻校人员、刻书标准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讨论,又详考书籍数量,述其梗概,辨其史实,并揭示了晚清地方书局兴起的复杂缘由及相关学者的论学活动。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打通了出版史与学术史研究,试图通过研究金陵书局来探讨晚清的图书出版发行和阅读传播,剖析士人的知识构成及思想状况,揭示此时的儒学变化与新学发切,较好地回答了书籍出版与学术文化衍变的关系问题。本书在考证史实上颇下功夫,提出的观点也颇有创见,很受学界关注。



近代史料笔记研究

作者:黎俊祥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2201

ISBN:9787567650824

定价:62.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结合晚清历史研究近代史料笔记的专著。由绪论、近代史料笔记概述、近代史料笔记的史料价值、近代史料笔记价值的判定、近代史料笔记的刊行、近代史料笔记专题研究六大部分组成。本书对记载晚清历史的史料笔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有利于对近代史料笔记的整体把握及利用。本书采用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将笔记史料和其他史料进行比较研究,力图对近代史料笔记的价值有较为客观的评估。


中国文化史学的历史与理论

作者: 张昭军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页数: 457

定价: 120元

ISBN: 9787010230917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复兴。而中国文化史,实为改造及发展中华文化最为重要的资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顾和总结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不仅借知今日文化史学之由来和现状,而且可据以瞻望今后文化史研究之途程,测其趋向。文化史学是什么?文化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文化史研究走过了怎样的道路?问题和出路在哪里?本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术史的清理和理论的反思,分析梁启超、章太炎、柳诒徵、钱穆以来中国的文化史研究成就,寻绎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路、风格和特色,并努力解答当下中国文化史研究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期望能为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简介 

张昭军,山东省淄博市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基地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化学会理事。曾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聘用研究员、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清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曾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教育部社会科学成果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等。


安徽淮河流域旧志研究

作者:蒲霞 著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1月

ISBN:9787566423535

内容简介

本书综合运用方志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史料学、区域史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综合研究和个案分析相结合,将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从旧志编修源流、旧志编修理论、旧志体例结构、旧志史料价值、旧志文献学价值、旧志内容辑佚六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不仅分析和说明了安徽淮河流域旧志(1949年以前编修的地方志)的特色与价值,也为进一步利用这些旧志提供了线索 。

作者简介

蒲霞,历史学博士,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历史文献学和方志学,出版《<永乐大典>徽州方志研究》《明清以来徽州方志编纂成就》《合肥旧志研究》等专著。



An Object of Seduction: Chinese Silk in the Early Modern Transpacific Trade, 1500–1700

魅貨:近代早期跨太平洋貿易的中國絲綢,1500-1700年

作者:Xiaolin Duan

出版社:Rowman & Littlefield

ISBN:978-1-7936-1490-2

出版日期:2022年2月

内容简介

In 1573, 712 bales of Chinese silk arrived in New Spain in the cargos of two Manila galleons. The emergence and the subsequ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this trans-Pacific silk trade reflected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global circulation network. The first book-length English-language study focusing on the early modern export of Chinese silk to New Spain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 Object of Seduction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two regi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the sericulture development, the widespread circulation of silk fashion, and the government attempts at regulating the use of silk. Xiaolin Duan argues tha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silk on the worldwide market on the one hand contributed to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silk fashion and sericulture in China and New Spain, and on the other hand created conflicts on imperial regulations about foreign trade and hierarchical systems. Incorporating evidence from local gazetteers, correspondence, manual books, illustrated treatises, and miscellanies, An Object of Seduction explores how the growing desire for and production of raw silk and silk textiles empowered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to claim and redefine their positions in changing time and space, thus break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state control.

作者简介

Xiaolin Du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t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2, 1800 to the Present

作者: Debin Ma / Richard von Glahn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年: 2022-4

装帧: Hardcover

ISBN: 9781108587334

内容简介

China's rise a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surely is the most dra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global economy since the year 2000. But China's prominence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 hardly new. Since 500 BCE, a dynamic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nduring imperial state fostered precocious economic growth. Yet Chinese society and government featured distinctive institutions that generated unique patter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ix chapters of Part I of this volume trace the forms of livelihood,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volution of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trans-Eurasian trade from antiquity to 1000 CE. Part II, in twelve thematic chapters, spans the late imperial period from 1000 to 1800 and surveys diverse fields of economic history, including environment, demography,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factor markets, law, money, finance,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foreign trade, human capital, and living standards.

作者简介

Debin Ma,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Tokyo, 

Richard von Glah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1)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0)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9)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8)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7)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6)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5)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4)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3)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2)

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推荐(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