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阳创巴|如果佛陀此时此刻置身此地,他可能会说:行止得宜,入境随俗,可以是二十世纪的戒律或出家戒

优雅、合宜的行止


当我们和上师建立联系时,等于是在连结上师所代表的的态度、概念、学识,以及他对自他的关怀。这一切使我们变得一丝不苟,受到启发。


如果没有上师对我们说话,我们就会像一只发痒的狗,不停地瘙痒而使得痒处恶化。话说,瘙痒似乎是一件乐事,但如果完全不痒,就更好了。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神经质:试图去探索你的神经质,可能是一件相当愉悦的事,但如果你完全没有神经质,那就更好了。上师展现为百分之百的完人,而且他们基本上已经娴熟地掌控自身的处境;这表示他们不具神经质而且健康、精准,并且受到法和传法的欣喜鼓舞。


我们受到上师的启发而开始培养一丝不苟的特质。我们发现,喝一杯茶这个简单的过程——拿起茶杯,把杯子靠往嘴巴,倾斜杯子,嘴唇碰触杯子,然后开始啜饮——可以作为了无神经质的展现。这个一丝不苟的特质不代表你已经飘飘欲仙、极乐无忧,而是意味着你的行止精准、优雅和欣喜。“精准”是人类可以提升至一个更高潜能的关键。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优雅的基本原则相当不同于维多利亚时期的斯文有礼,或知道如何用刀叉进食。黑猩猩也能够用金叉子来吃盛装在极品骨瓷餐具里的食物,并且坐在锦缎制成的禅修坐垫上,但是,黑猩猩的饮食方式却不是任何顶尖的人、事、物之相。黑猩猩从不知道拥有一个上师的可能性。


你是顶尖的人,而非黑猩猩。你庄重有礼地与上师建立关系,行止端正合宜。在非常简单平凡的层次,这种基本的端正合宜将带来觉醒证悟,带来别解脱。如果佛陀此时此刻置身此地,他可能会说,行止得宜,入境随俗,可以是二十世纪的戒律或出家戒。


 ——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没事,我有定心丸》

相关链接:
禅修完全不是为了欢乐而设计,由于它超越欢乐,因此它也超越痛苦;超越痛苦和发展寂静是禅修的副产品,而不是一个立即的目标
当你坐在马桶上的时候,那个过程包含了无常、苦、无我和寂静,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包含了法的四个准则




     


   

             

                   


                    编辑/鸟湖山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