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祖古乌金|藉由这个非造作的本然,我们能对抗轮回的创始者、迷妄相续瞬间的根深蒂固习性,而无须试图要做些什么

疲惫起于心的迷妄与散乱


如与无量劫以来的迷妄习性相比,你修习心性的认识只有短暂的时间。要想在几个月或甚至几年中获得稳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会这样发生。这需要坚持不断的精进,全然不费力气的持续不断。细想弓弦如何在整条长度上都保持相同的紧度,而非有些地方紧拉而有些地方松软,弓弦是平整地整条紧绷。同样的,修行的方式并非有时候要求自己认识心性,接着就放弃;而是要从内在深深放松,且持续安住于非造作的本然中。你必须对这个状态越加熟悉,而这是经过多次反复的短暂认识片刻所成。


一般人的心识之流被称为“迷妄刹那相续”,意思是每个瞬间都被浪费在某个对境之迷妄、二元的活动中。这是个强大的习气,会导致下一个片刻也随之照做的情景。于是,第三个、第四个片刻接踵而来;等到你发现了,数月、数年,几个生世、几劫,早已飞逝而过。这个迷妄的相续瞬间,是深深内生于混淆状态中、朝向全然扩散的一种倾向,许久以来一直如此。这不是我们要加以修习的,我们早就如此做了无量个生世了!


于此倾向相反的,是我们要修习的“无造作刹那相续”,也就是觉醒状态的本身“日巴”。藉由这个非造作的本然,我们能对抗轮回的创始者、迷妄相续瞬间的根深蒂固习性,而无须试图要做些什么。真正的瑜伽士不会受到散乱的念头、固着或执着所卷入,他的心如同虚空和虚空的相融。当散乱的思维不再,迷妄也不再。


以真正的瑜伽士来说,无二觉性就是认识心性的第一刻。离于实体,此即法身本身,其本质为空,其自性为能知,其功德无有限制,处处充满着觉性。无论我们所谈的是心的迷惑状态还是觉醒状态,当下片刻都永远是空觉不二,以这个层面来说,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在迷妄的相续瞬间,绝对不会有任何对于自性的了知,因为这充满了无知、无明。相反的,无造作的相续瞬间是对于自性的了知,因此称为本自存在的觉性,也就是遍布了知的空之能知。


当散乱的思维、分心或迷妄不再出现,就是佛的境界。有情众生是自我错乱且自我迷妄,我们忘了我们的自性,并且落入散乱思维的手中。我们的心是空且能知,但却充满了无明,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对于真正的瑜伽士来说,佛陀之道既是充满觉性的空的能知。一旦我们获得自心本性的引介,逐渐熟悉切能日日夜夜地无散安住,如此,我们也是佛陀。


对于认识和忘却心性两者的交替,你不应该感到疲惫。真正令人疲惫的乃是迷妄心的状态,因为其时时刻刻制造出毫无意义的活动。从我们未知的生世以来,这种完全没有效益的忙碌已经进行了很久;但他是那么地令人习以为常,以至于我们并不清楚这有多么让人精疲力竭。在非造作的本然中,根本没有什么会使人疲惫的。全然自在且开展,这和做大礼拜或扛着重物都不同。非造作的本然怎么可能使人疲惫?


因此,一方面是此心受到遮蔽的“昏暗扩散”、其惯常念头活动的耗尽心力;另一方则是想要时刻认识“日巴”本觉、且不受分心的良好习惯。有可能会让人疲惫的是想要认识的那份努力:“我现在认识了。糟糕!我现在忘记了!我刚刚分心就让它溜掉了。”这种警觉注意可能有些过于费劲且刻意,因而可能让你累垮。但认识并安住于非造作的本然之中,是不可能让人疲惫的。


——节选自《彩虹丹青:融合见地与修持的成就口诀》祖古·乌金仁波切

相关链接:
祖古乌金仁波切|藉由仿效我们的本具功德,我们清净了自己觉知且执着于凡庸实体的习性
那能知的,在本质上是空的。一旦你认出了真实状态,看似的样貌便消逝无踪



祖古乌金仁波切在1991至1994年所给予的开示集结。读者将会看到仁波切概略地谈到释迦牟尼佛如何来到我们世间,以及他出于无量慈悲而宣说珍贵的教法与证法,并且让佛法在人间兴盛的故事。读者还会特别发现,博学上师和成就上师如何在雪域西藏建立佛法,并竭力让佛法能够广传。仁波切也提及,过去有无量的善缘修行者,他们如何真诚地将法教运用于三乘的修持,并因此生起觉受和了悟。









             编辑/鸟湖山文化  +v:shihuaduo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