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萨钦哲|礼仪受限于习俗与文化,它可以用来作为修持正念的工具,也能变得非常繁复而遮蔽了更重要的东西

礼仪与成规


礼仪基本上是仪式的一种,它受限于不同的习俗与文化,因此有多种的形态与目的。礼仪可以是好的,但它也能变得非常繁复而遮蔽了更重要的东西。


密勒日巴说:“如果我生病时没人闻问;如果我死亡时没人哭泣;如果我能独自死在僻静的闭关处,那么,身为瑜伽士,我会非常满意。”他对于别人对他鞠躬多深,他的墓碑石多大,都毫无兴趣。这是大修行者的态度,他们不在乎外在的展现,也不需要社交礼仪。


在密勒日巴和玛尔巴之间,也没有什么礼仪或成规。玛尔巴不需要戴着华丽的顶冠或从事虚假的游戏来让弟子感到开心。密勒日巴也从来不做任何虚假的游戏取悦上师。但今天,如果有导师暗示要采取玛尔巴对待密勒日巴的方法,他就会即刻失去弟子。


在不丹,对上师尊崇的修持,几乎仅剩形式上的行礼如仪了。不丹人认为他们都必须弯腰鞠躬。通常,喇嘛在法会上或重要的送往迎来时,会将手放在人们的头顶上,但现在已经变得过度的泛滥。人们在每个早晨、每个傍晚,或每次喇嘛离开一下,就要接受加持。


对比起来,有一次我在拉萨绕行八廓圣路。有个高大的康巴人靠过来,跟着我绕行了几圈。过程中,他像很多康巴人一般,直眼瞪着我,丝毫没有禁忌。后来,我走累了,就坐在一个板凳上休息。


他走到我面前,说:“我听说你是宗萨钦哲?”我答道:“我想是吧,反正那是人们称呼我的名字。”他一听,就解开卷在头上的长辫子,说:“既然如此,你可以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吗?”但他也不弯身,所以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碰到他的头顶。


随后,他把辫子卷回头上去,取出他的钱包,自己留了十元人民币,然后把其他的钱揉成一团,丢到我的包包里,没有用信封,也没有礼仪。他用藏语对我说了一句类似:“不要搞砸了”的话,意思是:“他已经臣服于我,所以我应该照顾他。”


过后,我又遇到他好几次,但他并不再来要求加持。对他而言,一次手碰头的加持就够了。他不觉得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需要加持。


这位康巴人很特别。多年来,我注意到有一整套的不丹及西藏礼仪,被强行加诸于西方弟子身上,但他们经常起不了作用,因为这些习俗原本就不是为了西方人的身体所设计的。


西藏人不该强迫塞尔维亚人用伸舌头来表示尊敬。如果穿西装的美国人在公共场合中,对他上师伸出舌头来表示礼敬,看起来会相当荒唐,特别是对其他那些真正有好奇心,想要寻找心灵之道的西方人而言,更是无法理解。


类似上师进来时我们起立,或用双手送上东西等一般性礼仪,都是优雅而令人启发的举止,但是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做法,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优美而礼貌的礼仪形式。我这么说可能西藏人会感到惊讶,但我认为英国人在许多层面上,比西藏人还有礼貌。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师—弟子的礼仪基础,在于纯净的净观。因此,不把上师看成同侪(编者注:tóng chái ,同辈;同类),是礼仪的精要。仪式性的礼仪对培养纪律而言有其重要性。特别是密乘的修行者,可以用礼仪来作为修持正念的工具。


礼仪的效果与发心有关。穿着整齐、涂上口红去见上师,可以是积聚福德的方式。如果一个懒散又厌恶正式服装的人,以尊敬的发心穿上西装、配上领带去见上师的话,他就积聚了福德。


通常,你到了西方的佛法中心,会发现了佛堂里充满了衣着邋遢的男女众。他们愿意在上班的时候穿着西装,却选择穿着睡衣来参加佛法开示。不仅如此,每个人还各自带足了半大箱子的文化饰物,把佛堂装饰成社区瑜伽健身中心,完全缺乏塑造仪典气氛的礼仪或发心。



文化沙文主义


我们不应该只因为习俗而尊敬上师,也不应该只用传统的方式维持与上师的关系。虽然如何应对上师有一般的规矩,例如你应该替上师开门,应该走在他的左侧,不应该踩到他的影子,应该坐的比他低一点等,但这些并不只是规矩而已,而是要让我们生起正念的觉知。但时间一久,这些都成了习俗。


我看过我的不丹侍者喋喋不休地抱怨西方人不知道怎样端坐,而且给来访的人各种指示。不丹人常陷于文化沙文主义之中,误将文化习俗及礼仪当成真正的虔敬心。


有些西方人比西藏人及不丹人对喇嘛更有虔诚心,因为他们比较不受习俗或传统的影响。对他们而言,虔敬心不是一种义务。某个从俄亥俄州来的人,在法会中可能不知道脚要摆在哪里才对,因为他不是不丹人,不是在法会、佛塔、祈愿幡的环境中长大的。


然而,他会从舒适的工作中离开,旅行远离家乡,学习奇怪的语言,适应奇怪的习俗和食物,而且全心全意追随上师与佛法。这些西方人并不笨,他们受过教育,而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没有任何文化上的理由去拥有虔敬心,但他们却具足了虔敬心。


礼仪或作秀


值得一提的是,弟子在公共场合中如何应对上师相当重要。一般性的规矩,例如上师站立时你也站立,不张开大嘴呼吸等都需要遵守,除非你得到不需要如此的特别许可。但同时,你也要看情况来善巧地调整,如果你在一些非信徒面前做出夸张的行为,就可能让某些人受启发的种子消失殆尽。


我的弟子珊卓(Sandra),虽然她具有善良的发心,但她把我吃剩在盘中的食物分给其他人作为加持物时,就很可能在非信徒或新进者之间造成误解。为什么那个来早一天的西方人,突然就自以为可以在新进者面前耍内行。


现今,心存怀疑的人很多,因此,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所谓的虔诚心,而且还加以炫耀的话,例如目不转睛爱慕地看着上师,或甚至舔他的脚趾头,很容易就会吓跑原本可能对佛法好奇的人。


作为佛法修行者,你有责任去启发他人来追随佛法之道。因此,特别是在与上师之间的应对,你必须行止合宜,而且当然要得到上师的应允。


——宗萨钦哲仁波切《上师也喝酒?》


相关链接:
戒律的修行要与时俱进,烦恼的本质、执着、参考点、神经质等,也会随着文化的演变而改变,因此解决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上师的特质与他的位阶无关,上师可能是个清洁工、银行家或学者,只要他能启发引导你










                      编辑/鸟湖山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