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Psychology

卡卢仁波切|看穿心的本质的重要性,就是看穿情绪的本质;经验情绪的空性,可以让我们从需要重新获得生活平衡的情况中获得解脱

贪、嗔、痴这三根本烦恼会互相作用,而产生许多其他复杂的情绪状态。当内心经验到情绪的时候,由于对真正发生的事物缺乏觉知,因此人们从这些情绪受到痛苦。透过了解心的本质的这个技巧而看清情绪的本质,是处理情绪的忧虑和痛苦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它让我们从必须操纵、转化或和这些情绪竞争的吃力过程中得到解脱,我们从“它是什么”而非“我们认定它是什么”当中经验到能量。在处理情绪的忧愁和痛苦方面,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直接或有效的方法了。


当代在“一般层次”和“医疗层次”二方面处理情绪的一个共通技巧,似乎是“我们愈把情绪表现出来,这个情绪就会愈来愈少”的这种观念 :假如我们对某些人生气,那么我们愈表现我们的愤怒,表示我们愈有技巧的在处理这个情绪。最后这个愤怒的水库终将穷尽枯竭。假如人们有性欲或贪欲方面的问题,那么用实际的行动表达这些欲望,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有技巧处理它们的方式。


对佛法没有概念的人来说,或许这是他们拥有的唯一方法;但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实在是一种愚笨的处理事物的方法,因为我们愈表现我们的情绪,就有更多的情绪将被表现出来;我们愈表现一个情绪,那么我们是在更强化这个情绪产生的倾向。当一个情绪产生之时,如果我们举白旗投降的话,只是会让它增长、滋润并强化,而不是耗尽它。


事实上,“情绪是自性空”这句话意味着它们是无穷无尽的。假如心是某种实有、真实以及可触摸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把它一点一点地去除,直到他们穷尽为止;但是心是自性空,而且由心产生的这些情绪也是自性空,因此他们没有界限。这些情绪可以如我们选择去扩充和发展而被扩充和发展,因为绝对无法耗尽情绪。看穿心的本质的重要性,就是看穿情绪的本质,而不是只看它表面肤浅的内容。


佛陀曾经说过:“处理我们这一生所经历的情绪,有点像在处理荆棘。假如整个大地被荆棘所覆盖,而我们想要去某个地方,这个时候我们有二个选择:(1)我们可以移除挡在路上的所有荆棘,但这是一个非常费力的过程;或者,(2)我们可以只穿上一双厚厚的鞋子。”同样地,在处理这些情绪时,我们可以使用漫无目标的方法,在肤浅的层面处理每一个情况;或者,我们可以试图去慢慢灌输自己关于心的本质和情绪本质的一些了解。这将提供一种保护,让我们不受伤害地通过许多情况。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坐在家里,每样东西都很舒适,而自己也感到很幸福。然后,由于某个强烈的情绪在心中产生,完全改变先前的经验,突然发觉自己处于情绪失调的状态当中,再也不能忍受我们所处的情况,我们完全受到干扰,而所能想到的,就是结束那个情绪。


假如我们去寻求一种医治情绪不平衡这种疾病的药物,将不会找到比空性更好的了。经验情绪的空性,可以让我们从需要重新获得生活平衡的情况中获得解脱,因为我们从头到尾就不曾被情绪的动荡破坏我们的平衡。从了解心的本质和情绪的本质当中,首先会产生满足和幸福之感。


在心一直经验没有究竟目的的无限投生(轮回)过程中,心中一直有连续不断的活动。思想、活动和经验连续地产生,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具有实质。假如这些思想和情绪是实体,那么我们必须在某处寻找,以便发现它们被贮藏在哪里。


但是事实上,它们都是无可触摸的,而且都已经发生过了。我们经验过的这些情绪不是被贮藏在身体当中,也不是被藏在身体之外的任何地方。究竟来说,他们不是任何我们可以赋予“可触摸性”或“实体性”的真实事物,他们是自性空,而且无可触摸,也就是心的无可触摸性和空性特质的表现。我们可以从愈了解这点,以及愈经验它,得到更多的利益。


一旦我们已经经验并理解心的本质,那么这场仗就算赢了一半,任务已经完成一半。对于佛陀说法的密意,也就了解了一半。透过那个独特的经验,也就了解我们心的本质的独特行为 ,我们将朝觉悟迈进重大的一步。


——第一世卡卢仁波切《藏传佛教的第一堂课》
相关链接:
卡卢仁波切|修曼达供所观修的结构是献上整个宇宙,修者之心即能变得极其有力,获得的福德与智慧也无异于将整个宇宙献给三宝
大手印的证验和门径或许是一切佛法的精髓



       编辑/鸟湖山文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