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性”这件事上,我们有必要达成这些共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看见心理 Author 看见心理主创团




作者 | 刘星雨

来源 | 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编辑 | 平子


4月6日,用户@Muhelos 发布了一篇微博。

里面曝光了一高姓男子在国外社交平台发布淫秽偷拍照的恶行。
 
这些照片拍摄于六年前,当时受害者还在上高中。照片里有女生胸部和臀部的特写。
 
该男子还记录了自己为女生“特制”饮品的场面,文字描述令人作呕。
 
4月7日,原曝光微博被删。@Muhelos发布了一个自述的视频,再次曝光男子恶行。
 
在视频中,博主还提到了一位女同学的经历。该同学因无法承受高某的骚扰,不得已休学一年。
 
而当她再次回到校园的时候,她不再与人交流,甚至有了抑郁倾向。
 
除此之外,博主还坦白了自己坚持曝光的原因。
 
尽管她说话的声音有些颤抖,但语气始终坚定且明确,她说:
 
第一,我不希望妥协。
第二,我不相信学校和法律惩治的力度;
第三,如果这件事不了了之,我也希望施暴者可以身败名裂。
 
她不希望妥协,是因为这种隐蔽的性骚扰需要被社会看到;
 
她不相信学校和法律,是因为过去有太多的不及时处理和不重视;
 
她希望施暴者身败名裂,是愤怒,也是不甘。
 
同日,高某被刑事拘留。4月8日,高某被南航基建解雇。
 
最终的结果似乎真的如博主所愿,施暴者身败名裂,得到惩治。
 
但一个禽兽被清除了,这个社会会变吗?


不会。
 
因为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高某的行为绝非少数。
 
在缺乏性教育的社会环境下,隐蔽的性骚扰尤其猖獗。
 
就像朋友阿男,她在看到微博之后,就和我讲述了一段类似的经历。
 
一段让她十分厌恶的经历。
 
骚扰她的男生,是她的小学同学,也是班里的恶霸。从那时起,他就喜欢用“女人”、“妓女”,这种字眼去羞辱女生。
 
有一次,他叫喊着让阿男去吃春药,把阿男整哭了。
 
当老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除了吃惊,也没有对孩子们做进一步的引导。
 
很不幸,到了初中,他们又在补习班遇上了。
 
男生不依不饶地,继续用婊子、妓女、做鸡,去羞辱阿男。
 
终于,阿男被激怒了。她直接拍桌子,站了起来,朝男生吼道:“闭嘴!”
 
还有一位朋友,她的遭遇更恶劣。
 
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有一位男生从她身后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她下意识地转过身。
 
就在这时,男生脱下了自己的裤子。朋友吓到了,而一旁的男生却在起哄。
 
很意外?小学就已经出现了性骚扰事件?
 
或许在那些男生眼中,这只不过是恶作剧。但如果没有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他们的恶作剧将会持续。等到他们长大了,很有可能就成为了一名施暴者。
 
因此,要想减少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打击和羞辱,或努力打击施暴者的恶行,我们必须从根本开始。
 
从孩子的性教育开始。

(纪录片《印度的女儿》2015)
 

谈起性教育,我们难免会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因为我们对性教育都存在误解,以为性教育只关乎性交。
 
真正的性教育,其实是涵盖了两性关系、两性生理心理、家庭关系、个人意识等方面的学习。

(工具书《中学性教育教案库》的目录,由性教育专家方刚编写)

(小学生性教育教材《珍爱生命》的内容纲要,
该书由性教育专家刘文利编写)

真正的性教育,最终赋予个人的,是性自主权
 
这其中包括对自己性别的选择、性行为的意愿、偏好.....
 
它让一个人,在性相关的判断上,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伤害他人,也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性教育是每个人必要的成长教育,更是每个人人格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清楚性教育的目的之后,不少家长依然对性教育忧心忡忡,不知所措。
 
一是他们担心过早地接触性知识,会导致孩子过早地接触性行为。
 
这也是推行性教育屡受阻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正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的:
 
“性教育实际上是属于两害相权取其轻。”
 
孩子较早的对性有了认知,并要去尝试,这可能会造成一些伤害;
 
但如果没有接受性教育,在没有保护下做了尝试,伤害更大。
 
因此,性教育是一定要推行的。
 
其次是家长们不知从何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专家们建议是在更早的年纪。有的说从出生开始,有的说从两岁。
 
但重点是,我们不能像从前一般,以为小孩对性一无所知。
 
别忘了,孩子们会观察,会好奇,会模仿。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他/她们对性、对自己、对世界的了解难免会产生偏颇。
 
举个例子,我曾经和几个有性经验的女性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
 
“你的男朋友,会模仿小电影里的情节吗?”
 
她们都会意味深长地点头,回应出奇地一致。
 
而这一反应的背后,也有着说不出的委屈和无奈。
 
因为多数的成人电影,都是充满性暴力的,是不平等、不健康的性关系。
 
而不巧的是,这些成人电影,在“谈性色变”的社会环境下,成了不少男孩和女孩的性启蒙。
 
正如网友的那句调侃:
 
“如果没有日本的AV,中国性教育根本一片空白。”


在有了一定的性知识以后,我们便可以加深孩子对性自主权的意识。
 
这其中包含两方面,维护自己的性自主权和尊重他人的性自主权。
 
 维护自己的性自主权。
 
前文提到过,性自主权便是个人在性相关的判断上,可以自主选择。
 
就拿近年备受关注的社会性别来说。
 
不同于生理性别(男/女),社会性别有着更多的可能。
 
男性可以表现得温柔,女性也可以彪悍;
男孩可以喜欢玩偶,女孩可以喜欢赛车;
一个人可以喜欢男生,也可以喜欢女生......
 
生理性别是两个选项,社会性别则是一个光谱,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再者,便是女性对于性的羞耻感。
 
尽管年轻人的性观念越来越开放,但是对于女性依旧有着很多的不宽容。
 
在谷雨数据发布的《2019中国年轻人性现状报告》中,13.5%的男性表示对另一半的性经历非常介意,21%表示比较介意。而表示不介意的女生更是接近一半。
 
这让我想起了和一位男性友人的对话。
 
我:你会介意婚前性行为吗?
他:不介意,但也不要太多吧。

我:多少个?
他:三个?

我:为什么?
他:事不过三?

我:可你也不止三个了,为什么要这样要求你的另一半?
 
他沉默了,没有回复。
 
女人追求性,似乎就是一种罪恶、羞耻、堕落——这种偏见镶嵌在多数人的思维中。
 
有的人选择挣扎、打破;有的则坚守规条。

两者都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罢了。
 
只要你做的决定,遵从了自己的意愿,也不影响他人,就足够了。
 
你的身体,你说了算。

这就是在维护自己的性自主权。


维护个人性自主权的同时,我们更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性自主权
 
这也是许多施暴者,尤其是男性所缺乏的。
 
许多的性侵,包括在亲密关系中的性侵,都是施暴者,无视了受害者的“不”。
 
可“不”就是“不”。
 
听到“不”,就请停下!
 
什么“欲拒还迎”、“她同意了”、“害羞”、“放不开”,都只是施暴者的误解。
 
在这样的误解下,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大言不惭的施暴者。
 
否认自己的恶行、推卸自己的责任、甚至污蔑受害者......

(强奸犯的采访,纪录片《印度的女儿》2015)

(福克斯性侵案改编,美剧《最响亮的声音》2019)
 
(N号房的消费者)
 
对受害者恶言相对的,还有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一位普通的女大学生控告该校的明星球员,对她实行了性侵。
 
但由于该球员能给学校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学校并没有即刻处理。
 
该球员的粉丝更不愿意相信女学生的说辞,对她恶言相对。

(美国大学性侵案纪录片,《狩猎场》2015)
 
可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希望自己与强奸二字连在一起?
 
纪录片有这样一幕,让我十分心痛。
 
制作人:“你是不是很难相信发生的这一切?”
 
当事人强忍着眼泪,答道:“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是我?”



不尊重女性的性自主权,还体现在了两性间的从属关系。

今年三月,因为外国人永居条例衍生出来的,关于“中国女孩到底属不属于中国男孩”的讨论,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尽管,这番言论的背后潜藏着历史因素,但这不能成为这种从属关系存在的借口。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意识到性自主权的存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何为尊重。
 
父母要先明白一个问题,孩子属于谁?
 
属于他/她自己。
 
因此,家长要学会察觉孩子的意愿,同时尊重孩子的意愿。
 
就像在抱孩子之前,不妨多问一句,“让妈妈/爸爸,抱一抱,可以吗?”
 
这也是一次性教育。
 
写在最后:

近年来,国内外都发生了不少情节严重的性侵案:
 
2012年,印度的“黑公交轮奸案”,女子被轮奸,最后虐待致死;
 
2017年,美国的#MeToo Movement,席卷全球,受害者们说出了积压已久的伤痛;
 
2018年,中国的顺风车杀人案,女乘客被强奸后杀害;
 
2020年,韩国N号房事件曝出,最小年纪的受害者仅为11岁。
 
除了修改法案,性教育的推行却仍处于停滞状态。
 
2017年,教育部就在学校推行过《珍爱生命—小学生健康教育读本》。但因为有家长投诉,该书对于生殖器的描述过于直白,而被召回。


还有近年多起儿童性侵案曝光后,防性侵教育成了儿童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性教育不应该只是在恶性事件发生时才被提起。
 
它不能只被当成一次性的学习,而应该是每个人需要不断学习的生命课题。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总有要学习的部分,家长、孩子、老师、社会都不该逃避。
 
而在这不断的学习中,我们要逐渐学会把握自己和尊重他人的性自主权。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明白,性的好坏其实是由个人决定的。
 
而作为养育者或教育者的大人们,要提醒孩子的,不是性有多邪恶,而是在性面前要如何选择。

(美剧《性教育》,2019)

本文转自看见心理 (ID:kanjianxinli1),作者刘星雨。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关注公众号“看见心理”,看懂自己。




你可能会喜欢:

社长等着你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