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骨三哈|第六讲·索久林·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

2017-07-25 骨三哈 中国文艺评论

7月22日周六下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索久林为“骨三哈”学员作了《中华美学和摄影艺术通感》的生动讲座。





索久林先生正在授课 (摄影:骆天)



索久林先生的讲座从哲学、美学、文化的高度观照摄影,把摄影放到更为广阔的文艺范畴中加以考察——摄影从文学中汲取内涵,令作品具有深遂的意境;文学通过摄影独到的视角,得到更具象的表达。索久林先生从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多感互通的角度,对摄影艺术创作展开了深层次的剖析和新颖的探索。


索久林先生作品《光影和弦》


讲座从中国古代文论、古诗词和绘画中的艺术通感现象谈起,认为通感是各门类艺术创作中的普遍现象,而摄影艺术通感是摄影家在摄影创作中,借助多种感觉相互挪移、共同协作,为视觉功能提供服务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生理感官活动和反映人们心理的意觉活动。他结合经典摄影作品探讨了摄影艺术中通感的表现形式和主要特征,并以个人创作体验和名家作品,探讨如何运用“多感互通”指导摄影创作。


索久林先生作品《暖意雪峰顶》


索久林先生认为,研究艺术通感是当前文艺工作坚持“中心环节”理念的需要,它有助于提高摄影家审美意识、审美能力,走出数字化时代“唯器材论”等创作中的困惑和误区,有助于推动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的跨界和融合,让摄影家们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创作出紧贴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精神、推动时代进步的优秀作品,有助于引领群众性摄影大潮的正确走向。


选自索久林先生课件,特此感谢



索久林先生阐释了摄影艺术通感的功能和作用后,进一步提出:中华文化中多感互通的艺术通感催生了摄影艺术特殊表现手法,为摄影创作插上翅膀,丰富了摄影艺术表现语言。具体而言,运用摄影艺术通感:第一,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地感受生活,为创作拓展取之不尽的源泉;第二,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更深刻地领悟和发掘表现对象的意义,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第三,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提高艺术的传递功能和艺术感染力。


选自索久林先生课件,特此感谢


索久林先生的讲座从“通感”的角度关照摄影,不仅给观赏者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观察和理解维度,也为创作者提示了新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源泉——感官的互通在文学领域已有所论述,把它运用到摄影当中,也是有效联结图像系统和文字系统的一种方式,亦是两种表现形式之间的互通。而且,与其他文学理论、哲学概念相比,“通感”更加切实、具体,从而让图像语言,尤其是摄影语言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理论建构变得亲切可触、宽窄适度,避免了以往有关艺术精神、美学特征相关论述中的空泛和抽象的弊端。以此解读一些摄影作品,乃至绘画艺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索久林先生作品《感受恩典》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总编辑:周由强

核发:王庭戡

供稿:徐希景 文韬 

编辑:史静怡 温馨



⊙文章版权归此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猜你喜欢:

骨三哈|盛夏冰城晴方好,风雨无阻艺起来

骨三哈|开班啦!专题研讨“中国传统艺术境界与现代性呈现”

骨三哈 | 第一讲·翟俊杰导演·中国审美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骨三哈 | 第二讲·张节末教授·禅宗与审美

骨三哈 | 第三讲·王廷信·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方法

骨三哈 | 第四讲·刘曦林·画之迁想妙得

骨三哈 | 第五讲·陈晓光·中国歌曲百年之路

骨三哈 | 现场教学·走进呼兰,走近萧红

艺评中国|夏至赏冰雪(索久林摄影组图)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第三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骨三哈)的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