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路:好行为需要动力吗?

王路在隐身 王路在隐身 2022-06-08
之前写过,“坏情绪才是动力,好情绪不是动力”,有人就问:好行为的动力从哪里来?

这就是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以为“好行为”和“坏行为”是对立的,既然坏行为是由坏情绪发出的,以坏情绪为动力,就想当然地觉得,好行为也是由好情绪发出的,以好情绪为动力。

什么叫好行为呢?比如有人要饿死了,缺一口馍,你正好有块馍,给他吃了。这是好行为。

如果觉得这样的行为需要动力,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觉得,施予,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相反,不施予,才是自然而然的。你会问:一辆车跑在路上,动力哪里来?但不会问:一辆车停在那儿,动力哪里来?

停止的车不需要动力。

孟子举过一个有名的例子:看见小孩掉到井里,你会怎么做?当然会第一时间跑去救。这需要动力吗?不需要动力。

这里说的“动力”,不是物理上的动力,不是说你跑到井边需要能量,需要消耗卡路里,不是这个。是心理上的动力。反过来,如果你不去关心掉井里的小孩,路过漠然看一眼走开,这才需要动力。把一个人推到井里,需要特别大的动力。做坏事是需要动力的,做好事,并不需要。

就此探究下去,你会发现,它其实根本不是价值观的问题,而是世界观的问题,是怎样看待、理解世界的问题。

我们每天吃饭,不需要心理上的动力,相反,不吃饭才需要。一切好事,好行为,都是不需要动力的。就像吃饭那样自然而然。不好的行为反倒需要动力。不过,很多语境下,这个道理会被模糊,甚至被颠倒。

比如经济学语境下。经济学里,最基本的假设叫“理性人”。就是说人都是利己的。凡是利己的行为,才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动力的,而有悖于利己的行为,都需要额外的动力。

所以,要探讨到底是好行为需要动力,还是坏行为需要,还是都需要,探讨到根子上,你会发现,这取决于如何看待“自我”:“自我”与“他人”到底是不是对立的?如果承认对立才是最基本的事实,那就自然得出结论:利己不需要动力,利他才需要。如果承认自我和他人既有对立也有统一,那就得出结论:利己需要动力,利他也需要动力。如果认为,最根本的事实是,自他对立不在任何程度上存在,换句话说,“自我”不在任何意义上存在,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好行为不需要动力,坏行为才需要。

注意,这里的表述变了:为什么不说“利他不需要动力,利己才需要”,而说“好行为不需要动力,坏行为才需要”?因为如果谈到“利己”“利他”,表示还是认可自他对立的存在。

只要你有一丁点儿认可这种存在,当你给别人施舍了一块馍时,你会笃定地认为“这是施舍”,“我是在无偿地做出一种高尚的行为”。所谓“施舍”“无偿”“高尚”,统统都是基于你所认可的自己与他人的对立才存在的。如果对立不存在,自我不存在,那些概念就根本没有丝毫立锥之地。

在那种认知下,你会发现,做好事是不累的。因为它不需要消耗任何一丁点儿能量,不需要任何一丁点儿动力——再次重申,说的是心理上的,不是卡路里。惟其如此,好事才可以永远没有疲厌地做下去,并且内心中根本不认为这是“好事”,“高尚的事”,只认可这是自然而然的、责无旁贷的事。

最后,我们回到情绪上来。什么叫好情绪?好情绪是怎样引起好行为的?

比如,我们把“助人为乐”的心,或者“悲悯”“同情”之类的情绪叫做好情绪,由它们而产生了好的行为。现在要问一句,这些情绪的本质是什么?

只说结论,不再细讲为什么:“对治愤怒”、“不伤害”、“对治贪婪”,等等……

“希望他人得到快乐”,这是一种世俗的表述,这种情绪的本质,是“对治愤怒”。换句话说,并不是你多么高尚,多么伟大,才做出给予别人快乐的行为,之所以做出这种行为,是为了让自己远离愤怒。

“希望别人远离痛苦”,这种情绪的本质,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对治愤怒”,有说是“不伤害”。其间争议对我们目前探讨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总之,你去救一个掉在井里的小孩,是为了让自己不愤怒,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伤害他人——如果袖手旁观、坐视不管,意味着你在伤害他人。

这里说的“让自己不愤怒”,仍然是个贴近世俗的说法,这样说比较好理解。但不要以为它建立在“自我”存在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下去,它必定通向“自我的不存在”。

永远发出好行为,在心理上是一种寂静、安止的状态。也只有纯然的好行为,才是纯然的寂静、安止。好行为,就是远离不好的行为,除此再没有别的好行为;好情绪,就是远离不好的情绪,除此再没有别的好情绪。

王路:坏情绪才是动力,好情绪不是动力,而是负载力
王路:快乐是情绪还是感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