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杉中国杨云霞:创新药不要做估值,要做企业 | 投资人说

红杉汇 2023-04-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E药经理人 Author Jessie

尽管过去一年融资整体放缓,但在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看来,2023年仍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创业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积累与学习。


近日,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接受了《E药经理人》杂志的采访。本文为采访实录,内容有删节。


早期下注、全程陪跑、多轮加码是红杉中国一直以来的投资特色。越是在艰难时刻,我们越要跟企业走得更近。

——红杉中国合伙人 杨云霞


Q

请你总结下2022年一级市场投融资的表现,看到了哪些变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杨云霞:2022年大家的感受可能比较一致,医疗投融资市场还是处于相对较冷的状态。投资人的心态变得更加谨慎,整体上投资动作有放缓的趋势,市场上公司募资的难度也加大了。但我们仍然对2023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对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心和相关举措都很坚定,不仅在中国,全球也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比如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其实从今年10月开始,生物医药行业已经进入到缓慢恢复的过程,尤其是基本面好的公司,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积极的改善。


Q

相较去年,红杉在2022年收到商业计划书的数量和质量有何变化?

杨云霞:相对来说,优质的商业计划书数量还是呈现了减少的状态。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方面,不少企业在过去几年资本市场较为火热的时候融到了资金,企业一般来说会避开市场低点来做新的募资;另一方面,企业当前大多会更精准地控制花钱的速度。


Q

在资本寒冬下,创业的意愿可能受到影响,这是否会影响之后一到两年内融资的标的数量,带来滞后效应?

杨云霞:我们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滞后效应。创业者从有好的技术和产品积累到决定创业,主要看技术积累是否到达了一定阶段。市场的不确定性的确会延缓创业者对创业的思考,但医学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然科学,如果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企业家一般不会因为当下的市场不好就放弃创业的想法。甚至当创业者感受到暖流到来时,会马上提前启动。创业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是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


Q

据观察,一级市场2022年似乎更偏向于投资早期项目,红杉也是如此。你如何看待这一市场现象?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杨云霞:过去几年,我们确实越来越重视在医疗领域的早期投资。秉持着“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战略,红杉中国目前有超过60%的项目属于是早期投资,我们一般会在企业成立的种子期或者最早1~2轮的融资中参与进来,一路陪伴企业的成长。


对于红杉中国来说,投资的阶段和投资的策略背后都是战略性决策,而不是因为资本市场的短期冷热变化所带来的短期投资逻辑调整。我们从五年前就单列了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医疗也是我们早期投资的一个重点方向。


从整体来看,我们始终保持稳定早期投资的原因有二:一是经过多年积累,不管科技板块还是医疗板块,红杉中国都有自信往更早的阶段走去;另一方面,过去几年来资本市场高歌猛进,不少一级市场的公司估值高涨。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如果投资得不够早,可能回报倍数就会下降。从这一维度上,所有基金其实都会慢慢意识到,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投资往早期走可能都是必然事件。


Q

资本寒冬环境下新成立的创业公司与2015年、2018年成立的公司会有不一样的特质吗?

杨云霞:的确能够感受到变化。应该说,当前阶段敢于出来成立公司的项目都是有真材实料的。目前,国内突破式创新的技术公司越来越多,他们大都手握着cutting edge technology(尖端技术),对于这部分公司并不存在资本寒冬。因为寻找这些独特标的是资本永远的主题。今年,有不少这类企业跑出来。


Q

之前有很多机构会跑到实验室去“抢”教授,今年这种现象还突出吗?之后会持续吗?

杨云霞:这种趋势还会持续。很多新技术都是从科研机构出来,不管是大学的实验室还是科学院。但大家会变得越来越理性。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实验室的研究到做成一个成熟的商业化产品之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如何做好转化科学,是研发机构和投资机构共同面临的话题,现在大家都在相互摸索和契合的阶段。


Q

今年投资机会面对的退出压力如何?在“难退”的境况下,如何考虑退出路径和退出的时间节点?

杨云霞:对我们来说,退出的压力有,但并不大。首先,作为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最大的特点是有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早期下注、全程陪跑、多轮加码是红杉中国一直以来的投资特色,不少医疗被投企业,红杉已经陪伴他们成长了超过10年。其次,越是在艰难时刻,我们某种程度上越要跟企业走得更近。有很多被投企业也会找到红杉,看是否能利用红杉的全球资源以及全面的投后赋能资源来更好渡过困难期,从而更好发展,比如出海、并购等等。


Q

2022年以来,不少Biotech开始砍管线、裁员甚至卖厂,现金流紧张问题频发,你如何看待这一行业现象?从行业投资的角度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杨云霞:这是很现实的,我们没有必要去避讳它。像这种市场的下行,某种程度上是市场清盘的过程。对企业来说就是整个商业社会的自然法则——适者生存,如果有好的产品线,就会有强的生命力,自然能活得很好。现在有些企业在产品层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同质化的产品,加上薄弱的公司管理能力,自然会遭遇危机。如何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是这类企业需要去思考的。


Q

在现在的境遇下,这些初创企业应该做好多久的资金储备?接触过程中,他们2022年的信心是怎样的?

杨云霞:我认为,至少要有一年到一年半的资金储备,于企业而言每次融资还是比较“伤筋动骨”的,尤其现在融资的周期比较长,所以最好下定决心,一次融资多融一点。很多企业对估值较为敏感,觉得好像亏了,这是因为过去他们习惯了在高点以超过公司价值的估值获得融资。但实际上,估值是一个动态指标,现阶段以不符合预期的估值拿到了资金,这些资金加速公司的发展,未来再融资时,估值可能比守着融资要好得多。对于创业者来说,做好估值本身不是重中之重,做好一家优质的企业才是根本目的。


企业的信心方面,就我的感受,大家的确是有压力的。首先,生意不好做了。第二,生意做得还不错时,资本市场的反馈可能达不到企业家的预期,整体的速度就减慢了,以前可能一天一变化,现在可能三个月保持原状,企业家们就会焦灼。这种心态上的变化,需要一些时间去消化、适应。


Q

如果站在现在的节点,展望2023年的医疗产业,有哪些事情的确定性是更大的?哪些趋势仍会持续?

杨云霞:有几个趋势:第一,2023年头部基金对医疗的投资会持续加大;第二,投融资行为本身会出现一个加速,因为部分投资人觉得市场价格回调到一定阶段,在考虑是否该出手了;第三,整个市场的清盘会持续,很多企业经过一轮调整后,会意识到医疗市场的投机是不可持续的,还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第四,公司的产品出海可能会加速,一方面是往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往“一带一路”国家。






推荐阅读




如何活出更有掌控感的人生?| 红杉Library

YUE | 郑庆生:心中有“数”的创始人,才能做好商业化

成为独角兽前,初创企业如何快速积累100个满意客户?| 红杉汇内参

2023年,人才及组织战略不能疏忽的9个关键词 | 首席人才官

红杉爱科学|AI,正在催生新型的混合劳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