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小琳:榜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前——纪念邢福义先生

田小琳 语言战略研究 2023-05-13


2023年2月6日,著名语言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先生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本期特推送香港岭南大学田小琳教授《榜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前——纪念邢福义先生》一文,以表追思。

哲人其往,遗泽长存,邢福义先生千古!


榜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前

——纪念邢福义先生

文 | 田小琳


邢福义先生感染新冠病毒住院,我一直在担心中,过年以前问过匡鹏飞先生,他回复邢先生情况稳定,我说稳定就是好消息。想着疫情就要结束,医学昌明,医疗条件好,他有毅力,怎么也挺过这一关。但是,天还是不能随人愿,年后传来了邢福义先生离世的消息,让大家悲痛不已。同行们异口同声说,这是我们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

田小琳与邢福义先生合影,摄于2018年11月

邢福义先生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他一辈子艰苦奋斗,目标明确,绝不停歇。学术上,他精益求精,攀上语言研究的高峰;教学上,他孜孜不倦,带出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他尊孝道,父亲蒙冤,他一封封家书支撑着父亲直到平反;他尽夫道,妻子卧床十六年,他伺候在侧直到送终。论道德论文章,他都是榜样!他虽然走了,却活在我们心里,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回忆起来,我和邢福义先生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们正是年富力强的中年。“文革”影响了我们十年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我们好像天天都在朝气蓬勃的春天里,奔跑争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来,我和邢福义先生有很多联系,很多交往。

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召集的中青年学者语法研讨会,我们都在其列。中国语言学会年会、中国修辞学会年会、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还有各种的学术会议,我们都是常客。特别是1981年到1982年,张志公先生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现代汉语》课程,教材在武汉的印刷厂印刷,教材分上中下三册,最后三校和看蓝图都要去武汉。那就少不了去打搅邢福义先生,邢先生每次都是热情接待我们,还介绍我们认识他的学生团队。记忆中,去武汉是那么吸引我们。1985年我定居香港以后,邢先生常来香港讲学,和学术界、教育界频繁交流,我也去华中师大拜访。交往多了就成了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跟着时间的流逝,友情的份量也随之增加,正事闲事都可以随便聊,没有芥蒂。

四十年时间很长,我就说说这四十年的一头一尾,与邢福义先生最初的合作和最后的合作,这两次的合作都是团队的合作,而且是大团队的合作,那都是令人难忘的经历。


一头,就是最初的合作,让我看到了邢先生对于制定教学语法系统工作的倾心投入,在修订“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文简称“暂拟系统”)和制定“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工作中,邢先生发挥了骨干的作用。那是1980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我当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随同张志公先生一起参加大会。会议期间,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提议,由张志公先生主持,邀请少数代表,开一个小会。小会的主题是酝酿修订五十年代制定的“暂拟系统”,随即决定1981年夏天在哈尔滨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筹备工作顺利,会议在7月如期召开。会议代表119人,邢福义先生作为正式代表受邀与会。

会议圆满成功。会后出版了《教学语法论集——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论文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在这本书关于会议过程的叙述里,有三处记录着邢福义先生的工作情况。

一是全体与会人员分編为四个组。“第三组召集人:张静、王维贤、邢福义。”

二是在会议经过分组反复认真讨论之后,取得修订的共识。“首先,由唐启运、徐枢、李裕德三位同志把会前许多代表提出的方案,建议等和会上大家发表的意见,按问题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印发给与会同志参考。然后由李临定、邢福义、许绍早、史锡尧、高更生、唐启运、房玉清、吴启主、李芳杰、刘月华、李裕德十一位同志分为四个专题组,研究了大家的意见,提出修订意见第一稿,由张志公向全体与会同志作了详细说明,交付讨论。”

三是 “修订意见第一稿经分组讨论后,由廖序东、张静、张寿康、徐仲华、胡明扬、邢福义、王维贤七位同志集中研究了各组的意见,加以修改,提出修订意见第二稿”。

由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邢先生在中年学者中名列前茅,经常与前辈学者一起担当会议的重要工作。在这本《教学语法论集》中还收有他上万字的论文《句子成分辨察》(273—295页)。

我是当年会议会务组的成员,参与安排会议的日程,十天的会议,工作安排得十分紧张,大家没有休息的时间。讨论会要集中大家意见,吸收三十年理论语法研究中成熟的成果,修改“暂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便将共识总结为《“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这是上百人通力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为新教学语法体系的制订打下了深厚基础。而其中作为骨干成员的一批老师,包括邢福义先生在内,功不可没。没有他们的学识,没有他们为基础教育献身的热情和精神,新教学体系是制订不出来的。

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也是因为在会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很多学术问题,已经开始了热烈的讨论。这就不能不说到邢福义先生以华萍的笔名,在《中国语文》杂志1981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转载于《邢福义文集》第一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530—547页)。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邢先生从“科学性” “一贯性” “实用性” 三个方面,对“暂拟系统” 进行了评论,他是主张对教学语法体系要“造新屋” ,而不是 “打补丁” 。这种创新的心情比较急切,批评的言辞就比较直接。而“暂拟系统” 是由前辈专家制订的,在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类各级学校的教师中,深深扎根三十年,大家教学上用得顺手,用得习惯。在80年代初学术空气刚开始活跃时,这批评的言辞尖锐了大家还不太习惯。所以这篇文章的内容便引起热烈的讨论,好像一石激起千层浪。

就以析句法为例来说,现在大家觉得这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因为层次分析法已经为师生普遍接受,那时可不是的。“暂拟系统” 分析句子为六大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一次就分析出来了。多么简单易行!换个层次分析,一层一层画楼梯,一个稍复杂的句子,要画个满黑板。很难接受!所以,邢先生在析句法上的主张,可是个点火的说法。据传说,有位先生跺着拐杖问,谁是华萍?真有火药味呢!论战的双方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这种讨论的场面,正是教学语法体系的主持者张志公先生乐于见到的,要知道五十年代制订的“暂拟系统” 就是张志公先生担纲的,新教学语法体系就是要找出“暂拟系统”的不足之处啊!越是争论得热烈,越是对修订有好处。(邢先生后来也反思,说华萍的文章,“个别地方语气生硬”。时过境迁,现在再读,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了。)

1984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发布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这是在哈尔滨会议之后,在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直接的领导下,中语室六易其稿完成的。其中,将语言单位分为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五级,大大加强了关于短语的描写,析句法也吸收了层次分析法。可以说,吸收了近三十年理论语法比较成熟的结论。邢先生的全情投入,也看到了成果。


上面说完了一头,最初的合作;再说一尾,最后一次和邢先生的合作。 

田小琳与邢福义先生合影,摄于2012年4月

那是2011年12月,我从香港岭南大学退休后的第二年。有一天接到华中师大语言所通知,邀请我到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开会。要见邢先生了,我兴致冲冲坐上直通车就到了广州。会上人不多,见到邢福义先生、汪国胜先生,也见到老朋友李英哲先生、周清海先生,还有郭熙先生、徐杰先生。原来是个要领任务的重要会议。邢福义先生作为首席专家,他牵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 已经获批。根据“近远布局”的工作部署,首先在六个地区和国家进行调查。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外国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北部),分别找的负责人是李英哲、田小琳、徐杰、周清海、郭熙、陶红印。当时只有陶红印老师没有到会。

这项任务很重要,是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调查任务贴近当地的语言生活,需要调查的面很广。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调查提纲。而我已经退休,没有大学作为研究平台支持。但是,我没有一丝一毫犹豫,就爽快接受了任务。就是因为邢福义先生一句话:小琳,香港就交给你了!这是老朋友的托付和信任,不能缩头缩脑退却,再难也要想办法完成。汪国胜先生接着说,香港如何组团队,由你全权决定;我们推荐石定栩先生、邓思颖先生参加。我当时就说,那太好了!我回到香港以后,首先和石定栩、邓思颖两位联络,他们都表示参加,石先生那里还有暨南大学赵春利先生在读博士后,也是人才。再加上我们岭南大学的马毛朋博士、李斐博士,还有在香港浸会大学教书的秦嘉丽在读博士。《香港卷》的七人团队就组成了,还来自五所大学呢。那时石定栩先生是香港理工大学的中文系系主任,我们的讨论会经常都是在他的会议室召开的。

其间我们团结一致,分工合作,每月召开会议,各自报告进展。有问题就请示邢福义先生。是邢先生的感召力,使我们香港团队的调查工作进行顺利。2012年春天,我和小马、小李和嘉丽,一起到武汉拜访邢先生。确定了“做异不做同”的研究方向,确定了以“港式中文”为主要调查的对象。对一些细节问题,邢先生考虑很细致。例如,我们提出,港式中文是和规范中文、标准中文做比较的。邢先生说,行文不要用“规范中文”“标准中文” ,那样对地区流通的中文形式就不够尊重,好像人家的就是不规范、不标准的。换一个说法吧,改为“通用中文”好了。后来我们全书对于规范中文、标准中文的说法,一律改用通用中文,听起来舒服多了。这一词之改,充分表现了邢先生的睿智。

2012年4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左起:马毛朋、秦嘉丽、田小琳、邢福义、李斐

2012年4月,田小琳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讲学

左起:汪国胜、邢福义、田小琳

2012年4月,田小琳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讲学

左起:李斐、邓天玉、匡鹏飞、汪国胜、田小琳、邢福义、秦嘉丽、姚双云、王玉红、马毛朋

2013年10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召开了六卷负责人的第二次会议。邢福义先生到会,大家就前一阶段工作成果进行了交流,也讨论了共同遇到的问题。有邢福义先生在场,很多问题及时得到解决。2015年9月,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召开了第三次的结项会,再一次明确书稿撰稿要求。那次没有见到邢先生,他因为年事已高不敢远行。在汪国胜先生的主持下,各卷主编汇报了工作情况。那时我们香港团队已经完成了30万字书稿的初稿,各卷工作都基本完成,项目结项顺利。到最后报社科基金结项,这个项目获得优秀的成绩。大家都说这功劳首先归于邢福义先生。

2021年9月,《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从2011年到2021年,真正是十年磨一剑。我们香港团队都感到十分荣幸,衷心感谢邢福义先生的带领和指导,感谢华中师大语言所老师的鼎力相助。邢先生带领的这个项目,反映了世界华人学者的期望,而且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促进了华语社区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世界华人的凝聚力。邢先生是有大格局的人!

田小琳与邢福义先生合影,摄于2012年4月 

《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出版以后,香港中华书局总编辑侯明女士觉得这本书一定要让香港读者看到,她迅速和北京商务印书馆联系,并得到邢先生和华中师大语言所支持,于2022年7月,出版了《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的繁体字版,更名为《港式中文语法研究》。繁体字版我及时寄给了邢福义先生。正在想,待疫情结束,拿着《全球华语语法·香港卷》的简体版和繁体版两个版本,去见邢先生请他签字留念。我会对他说,您的任务我完成了。这一次的合作长达十年,我们都从七零后变成八零后了!我们还要向九零后进军呢!


然而,他走了!

第一次的合作,制定教学语法体系,他是合作大团队的中坚力量;第二次的合作,调查研究全球华语语法,他是合作大团队的指挥官。

他的眼光从中国转向了世界,他所服务的对象从中国的师生到世界的华人。他是我们的榜样,榜样的力量鼓舞我们向前!

向您致敬,邢福义先生!


作者简介

 田小琳,香港岭南大学教授。

编排:韩  畅   审稿:王  飙 余桂林

相关推荐


沉痛悼念邢福义先生!

李宇明:《邢福义选集》跋

姚双云:三忆恩师邢福义先生

储泽祥:搁箸吐哺 立德树人——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胡向东:我与邢福义先生的“秘密联系”

李晋霞:我敬仰的人走了——怀念邢福义先生

周荐:邢师永存我心间的几枚温馨剪影

亢世勇:深切缅怀邢福义先生

徐杰:邢福义老师三两事

方欣欣:据沧海而观众水,江河之会归可见——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朱斌:恩师之爱 | 纪念邢福义先生

李宇明:含泪送别邢福义先生

张邱林:《汉语语法学》的事实发掘与理论创建之路丨纪念邢福义先生

周毕吉:我心中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向平:在先生最后的日子里——痛悼邢福义先生

谢晓明:走近桂子山上的那棵大树——怀念恩师邢福义先生

李沛:追忆恩师邢福义先生

李向农:我心目中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汪国胜:我和语言学丨纪念邢福义老师

石锓:我心中的邢福义老师

丁力:怀念导师邢福义先生——师从先生的几件小事

王玉红:他的笑容永远都在——怀念我的恩师邢福义先生

王耿:追忆我与邢福义先生的师徒缘

李向农:邢福义先生对湖北省语言学会建设发展的重大贡献

戴庆厦:邢福义先生是我的学习榜样——沉痛哀悼好友福义兄

李英哲:横隔远洋数千里直跨亚美两大陆的友情丨纪念邢福义先生

邵敬敏:路在脚下 志在高山——为缅怀邢福义先生而作

李晟宇:师生情谊,山高水长——缅怀恩师邢福义先生

冯广艺:大师风范  学者楷模——纪念邢福义先生

张惠英:永远怀念邢老师


邢福义:“语言事实”的从众观(附第4期目录)

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