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徐诗颖:由“瞬间即兴”到“经验沉淀” ——微诗“本土化”及“正典化”问题初探

徐诗颖 跨界经纬 2022-12-18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本文首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0日“人文岭南专刊”,本公众号经作者授权转发。感谢徐诗颖博士后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由“瞬间即兴”到“经验沉淀”

——微诗“本土化”及“正典化”问题初探



徐诗颖

中国社会科学报 7月30 日 “人文岭南”专刊



以广州为中心,影响力辐射岭南地区乃至全国、全球海外的国际华文微诗群至今已成立5年,每月坚持在群里组织“同题体”和“自由体”的即兴写作,并已出版《国际华文微诗选粹》(2015卷、2017卷)以及《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第一辑》(纳入《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系列》,2019年版),即将推出丛书另外20本中英文个人选集及1本微诗理论研讨集。成立至今,国际华文微诗群诗人依旧保持相互切磋的热情,在活跃交流的互评中推动微诗向前发展。因此,国际华文微诗群被誉为“当下最火爆的国际性微诗群”,四行微诗被专家们称为“微诗体”。


“微诗”是由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推动而成的。自媒体的兴起使得微诗得以迅速传播、吟诵与唱和。经过5年的探索,目前已形成丰富多样的“微诗体”。在这些诗歌里,我们能够看到唐诗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现代文学中的“小诗体”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相较于其他诗歌体式,微诗适合于微信朋友圈传播,契合人们当下阅读的习惯,其文化传播影响力易于彰显。在传播媒介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人手一机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进行即兴创作,随即传遍世界,并迅速收获来自各方的评价。微诗群主熊国华教授曾道:“微诗好坏由写诗一瞬间的语境决定的。”此可谓深得人心!熊教授本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以前曾撰文《论诗歌的瞬间语境——以唐诗为例》,探讨诗歌文本呈现出瞬间定格的语言环境。“微诗体”的诞生,实际上与不少唐诗呈现出“瞬间语境”的即时性紧密相连,诗人和读者的感受会在这一瞬间迅速连通。因此,即兴化、网络化和互动化是微诗的显著特征。


熊国华教授为微诗社题字


直至今日,微诗创作数量已达几万首,诗风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国际华文微诗群有意将其打造为“岭南微诗派”,可有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国际华文微诗群是否能等同于岭南微诗派?这就要看我们如何理解“岭南”二字。也就是说,“岭南”到底指向微诗的发源地,还是直指微诗发展的文化指向。据笔者目前有限的考察,微诗发展的文化指向似乎仍不是特别明晰。华南师范大学凌逾教授在《百年微诗:它并不止于即兴和微小》里也提到:“微诗发展的主攻方向何在,意在追求有顿悟的禅宗意味,还是有高效时代的速即感、即兴感,或者是其他什么主旨?”简而言之,就是除了形式变革外,仍需要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文化核心价值。而对这种核心价值的把握,也与微诗的即时性有很大关联,即:如何将这种由瞬间即兴语境写下的微诗沉淀下来,形成具有鲜明个人经验和地域情怀特色,并从中建立岭南微诗新秩序,为微诗“本土化”及“正典化”做准备。这便成为诸多微诗创作者和研究者接下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与此同时,“本土化”与“世界化”也是有机结合的。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岭南微诗派”诗歌创作的特色既要立足岭南,也要超越岭南。也就是说,“岭南微诗派”的“岭南”二字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含义,而是将地区(岭南)文学转化为特征(岭南)文学,呈现出更为开放、包容和灵动的姿态。它是与其他地域的华文(汉语)诗歌互有交叉,同时也是与“岭南”这个“名词”、“概念”相关的文学,在涵盖最广的层面之下谈“岭南微诗派”。因此,“岭南微诗派”所建构的“本土化”并没有刻意建构“狭义”的岭南文学,而是顺应时代融媒体发展的环境,将“世界华文微诗”放置在“岭南文学”这个环境下进行考察,并从中观照岭南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乃至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承和发展。这其实也是一种大文学史观的集中体现,“可以避免由地域性和历史性等因素造成的汉语文学在时空上的阻隔,而直接深入文化传承与文学精神内在的延续或变异等层面”(吉林大学白杨教授语)。“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的出版,以个人诗集和中英文诗歌对照方式将微诗精品推向世界,就是对其进行探索的一项重要举措。


编辑微诗(人)选集是作品得以“经典化”的前提条件。能够进入文学史的作家作品,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经典性。微诗发展已经由诗歌唱和的游戏慢慢走向理论建构阶段,而理论建构是需要建立在微诗作品(尤其是经典)发展的基础之上。选集能否为经典的确立起到应有作用,实际上与编选者的文学观、编纂水平以及视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里,我们能从中看到不少立足岭南又超越岭南的诗歌作品,体现出一种大文学史观引领下的诗歌创作。


《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启动新书”环节


在广州地区生活的诗人里,熊国华赞美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孙中山铜像》),也有通过《五羊雕像》《小蛮腰》《农民工》《留守儿童》等诗作反思广州城的世态;田泊也在诗选里写下了在岭南生活湿漉漉的感受,如《回南天》等;刘云对“爱”不同形态的诠释等(诗集分为“时光之爱”“自然之爱”“众生之爱”“尘世之爱”)。这些作品让我们既看到“岭南”阳刚恢弘的一面,也体会到“岭南”细腻长情的温柔。当然,也书写岭南四季如春的美,像田泊《大树开花》《最长情的岭南》等。岭南佳果也出现在微诗之中,熊国华《荔枝》和刘云《芒种》便提到“南国四大果品”之一的荔枝。实际上,新老广州人都能在品读这些诗中与之形成诸多共鸣。


而对于非广州地区生活的诗人而言,我们也能在专辑中看到他们传播中华文化的热忱之心,体现出他们回望文化原乡的意识。关于中国节气和节庆的书写,华海、老房子、申元初乃至生活在海外的原灵、积民等诗人均有作品收录。尤其是原灵和积民,收录在个人诗集里的作品大部分均与中国古典文化内容息息相关,余下的也有一些思念家乡的作品,直抵生命和精神的原乡,比如:积民专门有两辑的主题分别是“心系热土”和“生命的原野”;原灵用著名中国古典文化人物和作品来编织文化原乡地图,最有趣的莫过于专辑“一书一诗”,一首微诗就能将一本书的哲理精髓呈现出来,尽显功力。然而,身份的焦虑还是有所显现,《出国还是回国》一诗写道:“我从中国回到澳大利亚/沿着海关官员热情的笑容/我陷入深深的迷茫/我到底是出国还是回国”,一颗无法安顿的心跃然纸上。


在这一本本的诗集中,既有对自然山水的书写,给大地写生,比如熊国华、田泊、华海、积民、老房子等诗人的“生态”、“生命”诗歌专辑,也有对日常生活诸多现象的感慨,像有几位诗人提到“消费时代”、“出生证”等。熊国华《消费时代》:“消费路易十三,恍惚像个皇帝/消费伟哥,骨髓开始空虚/消费核泄漏,后代变成怪胎/消费地球,死无葬身之地”。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担忧警示着读者,需要警惕这些虚假乃至对人类生命造成威胁的事物。此时可对读华海《消费时代》:“只要一间栖身的房子/却盖了一座宫殿/用一百间房子中的九十九间/供给自己的虚荣心居住”,写出了人类为追求虚荣而不惜浪费资源,不平等的资源供给让人类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贫富差距极为突出。又如出生证,谈到“出生”,许多人都极其无奈,因为它似乎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宿命,很多东西都无法改变,但熊国华《出生证》一扫这种阴霾,用“独行”的方式来证明自我的一生:“嘹亮的宣告化为一张薄纸/我不知道该写下怎样的诗句/从古至今都有拼爹的胎记/我宁愿独立行走一生”。田泊更是觉得出生证的存在有点让人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他运用反讽的方式来突显这个证件存在的无必要性:“上帝和佛祖讨论出生证是啥东西,鸟不知道,鱼不知道,小狗不知道,树不知道,花不知道,小草不知道,太阳不知道,月亮不知道,地球也不知道。”(《出生证》),唯独人类才知道。实际上,许多证件的存在都把人限制在固定的轨道上,就像批发物品一样被人贴上标签,似乎没有了这些标签,人就如物品般不能获得合法的存在,而自由和自主就更不必说了。田泊写的《结婚证》就涉及到这一问题:表妹热爱动物,特别地爱/为了野鸭子的幸福/专门注册了一个野鸭子结婚证批发公司/结果,她赔光了自己的嫁装。野鸭子的“幸福”最后需要表妹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得,如同一张“结婚证”,是否也是如此呢?或者延伸来讲,人不是要用一生换取各种各样的证件来证明自己吗?田泊《恋证癖》不仅一语道中这一问题,而且在最后还幽默地道出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也就是教师证:你一出生就逃脱不了做证件夹的命运/出生证,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房产证,结婚证/开始需有准生证,结束还要死亡证/亲爱的田老师啊,最喜欢的是教师证。全诗基调不无反讽,但最后还是落实到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推崇中,让人肃然起敬!



由此可见,“岭南微诗派”是将“世界华文微诗”放置在“岭南文学”这个环境下进行创作,从中让我们看到岭南文学发展的新方向乃至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域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微诗数量已颇为可观,但如何才能被载入文学史册,形成一支有着鲜明特色的流派,依然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同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里的江西诗派,他们将即兴创作化为经验沉淀并在师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诗歌理论和风格特色,影响了不少后来人。微诗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媒体变革这一大时代,如果发展得好,将会影响一批批的后来人。目前,不仅已为经典形成做准备而出版各类微诗选集和个人诗集,还将纸上的文字落实到实践中,尤其是关注儿童的诗歌教育发展,在儿童公益朗读和创作上,做出了许多有益贡献。笔者虽然刚进入微诗群不久,但通过平常的阅读以及看到各位诗人在群里创作与评论间互动的情形,已经感受到微诗派的特色正逐渐显现,并有望形成属于自己的诗歌理论。相信这一股凝聚的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某一天,会长出一朵耀眼夺目的微诗之花,载入文学史册。


注释:本文为原稿,报纸发文编辑稍有改动,特此说明。



作者简介:徐诗颖,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后




总编:凌逾

责编:王瑾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学术 | 田忠辉:广东诗歌当下发展的三个思考
跨界经纬学术 | 徐诗颖:融媒体时代第二届微诗理论研讨会暨“国际华文微诗精品丛书”发布会综述
跨界经纬学术 | 世宾:广东诗歌的创作状况:重建一个人性的世界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百年微诗:它并不止于即兴和微小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836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