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丨张建龙 :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文化差异

张建龙 跨界经纬 2022-12-18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

面临的文化差异


张建龙


 (本文原刊于《新闻传播》,2019年11期)

【摘要】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众“解码”的障碍,少数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主要有宗教信卸的差异、杜会关系的差异和风俗可惯的差异探寻客易便受众产生文化冲突的方面,能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文化;文化差异

引言


2021 ✕ summer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于1913年1月在(马克思主文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做了定义,指出民族所具有的几个特征,即“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表明,各民族不仅在语言、生活环境和生产力木平等方面存在区别,而且在文化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放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文化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深刻影响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的影响既有正向的,也有负面的,如果无法处理好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则其清极影响将为跨文化交流带来不小的阻碍。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少教民族电影萌芽以来,少数民族材电影逐渐为一批电影工作者所青睐,他们或真实记录、或艺术呈现,或宜传民族政策、或再现民族生活,使少数民族电影迁速登上历史舞台,并谣生了一大批如《内蒙人民的胜利》(1950)、(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阿诗玛》(1964)、《从奴隶到将军》(1979)、《孔雀公主》(1982)、《红河谷》(1996)、《塔玛的十七岁》(2002)、《可可西里》(2004)、《静静的嘛呢石》(2005)、《阿娜》(2006)等经典作品,为民族团结和及民族文化保护作出了积极赏献。防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品味的转变,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逐渐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这与电影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关系。研究电影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探寻容易使受众产生文化冲突的方面,能够为少数民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有整的借鉴。




一、宗教信仰的差异

2021 ✕ summer


中国境内存在着多种宗教,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除此之外,尚有各种原始的自然崇拜和信仰。我国的少数民族群众大多保持着宗教信仰的传统,如藏族、蒙古族、普米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门巴族信仰藏传佛教,傣族、德昂族、布朗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部分彝族、苗族、傈僳族、景颇族、拉祜族信仰基督教,俄罗斯族和部分鄂温克族信仰东正教,除此之外,在怒族、独龙族、高山族、鄂伦春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不同的宗教和信仰有着不同的教义和内容,在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着信教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在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宗教信仰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应用于电影的背景呈现、情节设定、主题升华等方面,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电影不可或缺的画面内容。在凸显当地民族特色、满足观众猎奇心理之余,宗教信仰的差异也为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对于本民族或者有着相同信仰的其他民族来说,少数民族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宗教文化很容易就被完成了“释码”,然而对于无宗教信仰或者信仰其他宗教的观众来说,由于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于电影呈现出的宗教文化就很难理解、接受,甚至会产生文化误读或文化冲突。例如,1986年由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中用大量的画面来表现神秘的藏地宗教仪式,这些宗教场面的记录包括祭山神、接圣水、护法神舞、跳鬼舞、送河鬼、拜千灯、沐浴节、天葬等,大量的宗教场面让学者和民俗专家大饱眼福,却给不了解藏地宗教传统与特点的观众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尽管一些影评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但普通观众还是难以理解甚至拒绝接受。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2021 ✕ summer

不同民族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有所差别的,在长期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复杂多样、层次丰富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作为文化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生产力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也各不相同,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荧幕中所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尚存一定的理解难度。许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以某一历史时期的少数民族社会为故事背景的,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设置上自然会贴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剧情的发展也会紧扣当时的社会关系,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物关系,尤其是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的对抗性关系,在电影中往往作为故事的主线出现,这就使得今天的观众对处于该社会关系中的电影角色的思想活动及行为方式未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进而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效果和对影片主题的解读。例如,1963 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农奴》就表现了封建农奴制度下的西藏,在影片中,由于受到黑暗、罪恶的农奴制影响,电影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领主热萨、活佛土登和农奴强巴之间的矛盾就是当时复杂社会关系的体现。强巴在很小的时候被少爷当马骑,长大之后还要用自己的身体为老爷做上马的垫脚石,其本身顽强不屈的性格置之于当时的社会关系之下,也只能一味顺从甚至装作哑巴,从长期忍辱负重、当牛做马到后来的“三摔朗杰”,这种深沉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也只有受到过封建农奴制残酷压迫的民众能够完全体会,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电影中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物思想和行为是不能被完全理解的。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2021 ✕ summer

风俗作为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根源的影响,许多风俗习惯差别较大,甚至相互冲突。少数民族电影中所展现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在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可能会挑战观众的传统认知,使一些观众产生误解和反感、抵触等情绪。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有禁酒的风俗,饮酒是不被允许的,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则喜好喝酒,酒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欢;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瑶族、彝族等民族都禁食狗肉,而我国很多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玉林等地的民众则有吃狗肉的传统,认为狗肉是上好的滋补食品;维吾尔族忌讳衣服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忌讳于户外穿着短裤,回族女性有蒙戴面纱的习俗,生活在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如侗族、壮族、傣族、景颇族等则有穿着短上衣、无袖短衣或短褂的习俗……饮食、服饰等作为展示少数民族风情的重要元素,几乎在所有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都会有所体现,不论是展现热闹的宴会还是介绍盛大的节日,在电影镜头下,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始终不会缺席。绚丽多彩的民族风俗背后,蕴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些风俗习惯的呈现,或吸引观众眼球,满足观众的文化猎奇心理,或与观众固有的风俗习惯相冲突、相矛盾,使观众产生负面的观影感受,甚至在对影片画面的理解上产生文化偏差和文化误读,对民族形象的树立造成不利影响,削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结语

2021 ✕ summer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类型的民族化在丰富人类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加剧了民族之间的交流难度。少数民族电影作为记录少数民族生活、展现少数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手段,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电影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影像来了解自身之外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这个过程更多的是差异化的比较过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荧幕走向观众,在满足观众文化好奇心的同时,也与观众固有的文化认知产生碰撞和融合。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受众“解码”的障碍,这就要求电影工作者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在展现特色的同时避免出现容易造成文化误读和引起文化冲突的元素,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并加以提炼,对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内容进行画面呈现,以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进一步保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2021 ✕ summer

[1]饶曙光,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4.[2]张婧.藏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3]陈辉.从差异性到共同性: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形成的内在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8.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胡若霖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2169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