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张晓玥 骆江瑜:探寻文化与生态的源头活水——评纪录片《永定河》

张晓玥 骆江瑜 跨界经纬 2022-12-18



探寻文化与生态的源头活水

——评纪录片《永定河》


张晓玥 骆江瑜


本文刊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纪录片《永定河》以“北京的母亲河”为挈领,全方位叙述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的源流与表现;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从现代生态文明价值立场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该片也较为成功地运用拍摄新技术与新手法,创造出丰赡隽永的影像美。《永定河》与同题材短视频新闻、原创话剧等相互补充和丰富,构成了一个全媒体产品链,实现了有效的媒介整合传播。


关键词:纪录片;永定河文化;生态;衍生传播



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当然是人文纪录片创作取材的宝藏。她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巨大诱惑,为电视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又是挑战其发现与创造能力的深邃空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关于北京的历史人文、民情风俗与物华天宝,留下过太多精彩纷呈的影像纪录。不同于既有相关题材纪录片主要是分门别类的定向聚焦 (诸如故宫、长城、圆明园、京剧以及胡同等等) ,2018年的大型纪录片《永定河》 (北京电视台制作,总导演王淳华) 则打开了北京乃至民族文化源流与性格的恢宏视野,以“北京的母亲河”为挈领,全方位叙述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的前世今生。纪录片在丰富北京书写的同时,也通过为较少进入大众视野的永定河树碑立传,开拓了江河纪录题材的新领域。这是电视影像方式中北京与永定河的双重再发现。


母亲河:文化的源流与性格

永定河全长747公里,流域覆盖蒙、晋、冀、京、津5省市,途径43个县市。这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辐射广袤的北方河流,在当下的大众视野中其实是相对陌生的。从哪里入手讲述这条河流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考察和研究,《永定河》创作团队将其定位为“北京的母亲河”。这首先是自然地理的天造地设。永定河冲击扇形成的北京小平原,为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地域空间,是北京自西周蓟城而肇始的三千多年城市史的地理依托。母亲河同时更是文化孕育与传承意义上的。纪录片将北京文化的起源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的泥河湾人。从泥河湾人到旧石器晚期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新洞人、田园洞人,新石器时代的东胡林人,以及上宅文化遗址和雪山文化遗址,构成了远古北京文化的脉络。开篇《上善若水》用3D数字生成模型,将永定河上的原始社会人类的历史全貌一一展现。亚洲文明的源头在永定河,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在永定河。正是在永定河上游,爆发了炎黄二帝大败蚩尤的涿鹿之战,以及炎黄之间的阪泉大战,华夏民族的统一生命体从此诞生。黄帝在永定河畔建基立业,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纲举方能目张。有了北京乃至民族文化母亲河这样一个高远的文化站位,电视片对永定河文化的讲述就有了灵魂。母亲河也因此成为电视片的核心意象与叙事枢纽。

文化的孕育总是过程性的,是在持续不断的文化基因传承与文化要素融合中展开的。于是我们在电视片中发现,从马致远“永定河畔苍凉的秋思”,到丁玲笔下“桑干河的太阳”,再到当代作家陈建功的“乡土情怀”,一个永定河文学不断延伸着;又看到,从老一代历史学家卫奇,到当下考古系毕业的大学生村官,始终执着于永定河古人类的追根溯源;还有滥觞于炎黄时代的民族融合一直持续到辽金宋元,农耕与游牧文明在永定河流域不断碰撞交融,以及张家口的边塞贸易到近代天津卫的中西合璧;再加之北京长辛店街区娘娘宫、火神庙、基督教堂、清真寺、佛寺相距不过百步,五教并存,和合不同……文化因传承而有了历史的深度,文化又因融合不断注入新质而养成开放与宽广的性格。这正是永定河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由,也是华夏民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源泉。因此,电视片作出“永定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民族主流文明之一”的论断,是掷地有声且令人信服的。


文化融合必然带来新变,文化新变又常常是以融合的方式展开的。第三集《火尽薪传》正是书写永定河文化之融合变化的精彩篇章。电视片以“火”为叙述线索。首先是农耕与游牧民族持续冲突中的战火。黄帝取得涿鹿胜利后点燃祭祀之火,是为华夏文明的初火;再延续到西周蓟城开启北京建城历史,直至蒙古灭金,元帝忽必烈兴建大都。这是冲突碰撞中融合而成的多元统一的民族史的书写。继而是器物烧造之火,从具有鲜明文化融合特征的辽瓷三彩讲到元明清的琉璃官窑。那被马可·波罗描述为黄金铺满屋顶的东方大国富都,恰是触发哥伦布环球探险的神秘且华美的诱惑。至此,华夏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已经拓展到全球文明对话的广域。其三是作为能源的煤炭之火。永定河流域,尤其是京西丰富的煤炭矿藏,不仅从元大都开始就成为北京城市繁荣的动力,而且又支撑推动了近现代工业、铁路交通与钢铁产业。作为首钢前身的石景山炼铁厂其实已有百年历史,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当石景山的高炉逐一熄灭,一个自觉营造环境与人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拉开新的历史帷幕。农耕与游牧,东方与西方,华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通过一场持续嬗变的火的对话铺展开来。

在一个以水为对象的电视片中,如此有层次、有纵深地讲述火的文化故事,实在是别具一格、匠心独蕴。其实,火是整部纪录片谋篇布局的关节之一。从开篇《上善若水》始,经由《西山嘉木》《火尽薪传》《人情风土》《一诺千金》《金石为开》《青山绿水》再到《高天厚土》收尾——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永定河》以五行相生的中国智慧来排布电视片诸篇章,述及古今文化、水文地理、文学艺术、物产资源、商业形态、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天人合一”的中国信念,引领着自然与人、古与今的深广对话,以及对永定河人文历史进程和脉络的探寻。



活水清源:自然生态的忧思话语

大江大河为人类生存提供滋养,为文化的孕育与传播带来便利,但她同时又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时刻需要面对的挑战。这来自自然之力本身,也来自人类与自然相共处时自我的价值实践方式。正因永定河过去频频改道、桀骜不驯,古人深受水患之苦,她历史上又名浑河、无定河。康熙皇帝改“无定”为“永定”,是希望其永远安定、造福百姓。而造成永定河水肆虐的重要原因之一,恰又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漠视。历史上过度无息的毁林开荒,造成了永定河的淤塞泛滥、狂放无羁。现代人反科学地大范围筑坝拦水,以及工业排放,甚至又一度使永定河断流枯水、污浊不堪。从无定到永定,本是关于北京母亲河的美好祈盼,但至2009年时,它竟已断流30年,所谓“永定”,不啻为一语成谶!


纪录片《永定河》并非只是文化的抒情或叙事,它又是藉永定河省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本。正如题名做映现的,第二集《西山嘉木》是表现永定河物产丰富、造福于人的美好,诸如门头沟核桃、太子墓苹果、河谷红枣、京白梨、荆花蜜,以及带着野玫瑰花香的宫廷糕点“玫瑰酥皮”等。不过,与丰收带来的喜乐情愫相交织的,还有关于永定河生态的理性反思。所谓“西山嘉木”,首先指永定河山峡河谷地带的植被林木。西山大木是营造元大都的建材。正如杜牧赋史的名句“蜀山兀,阿房出”,过度砍伐也带来民谣“大都出,西山兀”的流传,反映出永定河流域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的严峻历史。在过去,永定河作为花果之河,又是民谚所谓“七上八下”而来的,即七月洪水袭来直至八月退去,方有收获季节的来临。这一集里,对柳树的书写也独辟蹊径。“杨柳依依,昔我往矣。”在中国的文艺传统中,婆娑的柳树是温柔缱绻的。不过,今人在永定河流域的丰台园博湖植柳180万株,却并非只是“翠拂行人首”景观营造,而更是出于杨柳生命顽强、繁衍旺盛、固堤守土的生态功能。因此,所谓“西山嘉木”,不仅是自然对人的给予和造福,更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忧思。

纪录片充分表现了人类与永定河之间各式各样的矛盾。为建造都城毁林伐木,为运输木材凿引河水,为治理水患时疏时堵,京口河竟然三次开凿三次填埋。至当代,以官厅水库为起点,永定河流域一度筑坝多达200余座,使得原本丰沛绵延的河流被千截万断,支离破碎。人类为了自身眼前利益,肆意摆布阉割着永定河。这条河不知从何时起,不再是母亲,而是索取的对象,甚至对抗的仇敌。对自然资源的获取是否就要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纪录片给出了答案:唯有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人与河才能共生共存。第七集《青山绿水》全方位讲述了永定河流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它以纪实的影像和朴素的讲述,呈现了人类曾经对永定河的破坏、保护,和现今经生态修复后初现的美好。譬如,永定河故道形成的南海子本是一片天然沼泽,是五朝皇家狩猎场地,也曾是麋鹿的栖息地。但由于生态的破坏,麋鹿在南海子消亡,直到1984年从英国引育,经由30多年努力,才实现了自然野化繁殖。沦落荒芜的南海子成了生机盎然的郊野公园。电视片用了较大的篇幅对政府的生态治理成果进行了反映: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沿河湿地和郊野公园,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河滩地治理、防洪薄弱环节治理、泛区安全建设、防护林建设等。永定河治理的前世今生,构成永定河文化的另一条脉络——从索取、占有、生硬的改造,到还诸自然。这体现了现代的生态文明,是进步,又似乎是重返原初。清源与活水,是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反哺,是回归,是对人类社会自身行为的一次正本清源。



悦目与赏心:丰赡隽永的影像美学

影视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纪录片的精良制作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带来观众视听审美体验的更高需求。对于人文地理纪录片来说,悦目与赏心之间,是相辅相成、难以剥离的。如同当下很多题材纪录片一样,《永定河》也广泛运用了4K数字高清、3D特效制作、三维动画、逐格摄影、情景写意再现、航拍,以及水下摄影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实现了以写意造境的美学方式来展开文化与自然的形象化表述。

其一是自然之美的收纳、凝聚与吞吐。如片头拍摄永定河的四季变幻,飞转的流云,消涨的河水,植被的枯荣,雁群的迁徙,船只的来回等等都被浓缩在短短的十几秒的时间里,全方位展现了永定河大气磅礴的壮美。


其二是在历史讲述中传达出鲜活的现场感。《青山绿水》中,明代名画《卢沟运筏图》以三维动画形式重现。古画描绘的是通过卢沟河为建造元大都运输建材木料的情景。随风而动的旗幡,顺流而下的木排,河岸行走的百姓,人潮涌动的石桥,动静相宜地呈现了元大都营造的历史现场。


其三是通过营造跨时空的影像空间,将文化的前世今生长河化、具象化。在《金石为开》中,美国传教士甘博拍摄的妙峰山香会与现在的香会交替出现,互为印证。从20世纪初年到当下,从黑白的模糊影片到彩色高清画面,娘娘庙、佛陀、香道、茶棚、文会、武会、植被一一吻合。甘博的片子记录了香会沿途设棚施粥,现如今的腊八时节,架锅舍粥依旧,四溢的粥香,袅袅的梵音,我们看到了历经百年也依然绵延着的文化传承。这一集最后两分钟是延时与叠画的精彩结合。画面下方是奔腾不息的永定河,上方飞速铺陈了这一集的主要镜头——从搬演的昙曜和尚到其主持开凿的云冈石窟,再到香山庙会,二七罢工,长辛店二七机车厂的旧火车,以及永定河七号桥上的新时代列车,不断闪过的画面配以富有节奏与韵味的解说词,形象地深化了金石为开的信仰、信念主题。


其四是具有新异隽永审美体验的水下摄影。这也是《永定河》运用影像新技术与新手法最富创造性的方面。在一般的自然地理纪录片中,水下摄影主要用于展示日常不可见的空间和物象。说到底,这只是以摄影机替代肉眼延伸了观察的视域。而在《永定河》中,水下摄影却是实现肉眼升华为心灵之眼的蹊径。譬如上文所提及的丰台园博湖柳树,是从水下以仰角聚焦水面飘摇的一片柳叶,透过水光波影,柳树摇曳婆娑的身姿成为虚化的背景。这里镜头语言是柔美的,一往情深且富有张力。此处的柳不仅婀娜,它又拥有着强韧的生命,是为人类固堤守土的伙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上,这是抒情的,也是沉思的。《人情风土》中,当摄影镜头半沉水下、平视取景,油油的水草在浅底招摇,溪水淙淙作响,高远处一桥飞架山峡,恰有一辆列车飞驰而过。永定河的常与变就在这个复合空间中意象化了。水下摄影也会直接诉诸于重拾现场中的人物。《青山绿水》中,以背人渡河为生计的背捎工也是从水下仰拍的。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这或许是唯一能与陌生女生发生身体接触的职业。逆光视线中匿名的背艄工,弯向永定河水的身体只成像为模糊的影子,苦乐生息,冷暖自知。《金石为开》中,因北魏太武帝灭佛之灾而隐居山林的昙曜和尚在永定河洗手,再以水下摄影呈现。永定河或是他的沧浪之水吧——浊世则归隐山林,修心养身,清明之世则开辟云冈五窟的无量功德。与水下摄影构成呼应的,当然是纪录片大量运用的航拍。这是镜头的俯仰,也是心灵的流动,是永定河历史与文化的深情沉浸。



整合传播:从纪录片到媒介衍生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永定河》并非一部孤立的纪录作品,它与姊妹纪录片《大西山》、“永定河文化之旅”融媒体新闻行动、原创舞台剧《永定人家》共同构成一个具有整合传播效应的系列,为第十二届永定河文化节注入了丰富内容与多样形式,完成了一次全媒体产品链的聚合。

纪录片《大西山》

姊妹篇《大西山》与《永定河》之间是互为补充、彼此呼应的。两部片子共用了不少素材,如魏太武帝灭佛,曾做过驻华外交官的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生活与创作等。正如主创团队所阐释的,大西山是“北京的父亲山”,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山与河相依相融,彼此呼应,构成了对以北京为核心的永定河文化的全方位呈现。


融媒体新闻行动《永定河文化之旅》每集五六分钟,体量短小,充分适应融媒体移动传播环境中的人们的即时接受习惯,便于更快更广地传播。不同内容的短视频,是纪录片素材的再利用与挖掘,是纪录片的衍生产品。同时,它又补充和丰富着纪录片本身,延展了纪录片的影响力。譬如《上善若水》关于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只是一笔带过,但在新闻行动中则通过记者实地走访丁玲纪念馆,采访当年与丁玲有过交往的村民,以更直观、更感性也更具细节地呈现了丁玲与桑干河的关系。同样,《青山绿水》中有关麋鹿苑的视频素材在《南海子的前世今生》中被扩充。《火尽薪传》中不少有关琉璃瓦烧制的镜头,也在《琉璃渠村:记忆的重生之路》出现。其中有个一闪而过的琉璃立兽制品,经门头沟区文委副主任的介绍,原来它竟是传说里龙九子中的第四子,平生好音好吼,因此这个琉璃制品其实又是个物理扩音器,这实在是饶有趣味。

话剧《永定人家》

《永定河文化之旅》注重新闻性和传播效率,话剧《永定人家》则是将永定河历史文化充分人情化、人性化的一次尝试。《永定人家》讲述的是从1944年至新世纪,京西门头沟一个叫“核桃岗”的古村落历史变迁的故事。七十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奔腾不息的永定河水,被埋没在西山内的“烧窑手艺”,手艺传承人的艰辛与坚守,底层人民的悲苦与欢欣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纪录片《永定河》与《大西山》的文化理性,融媒体新闻短视频的知识型、趣味性,以及话剧《永定人家》的人情与人性,共同构成了对永定河文化的多维呈现,也证明着永定河文化本身的丰富性与深沉魅力。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陈锭涛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 2307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